作者:柳垂亮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
病人來看病,有時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用藥有自己的偏好。我是中醫大夫,有時就會遇見有些中老年患者拿著我開的藥單,對我說:「醫生,能光給我開中藥,不開西藥嗎?」
我問這些中老年病人:「你為什麼不吃西藥呢?」他們多半會解釋說:「哎呀,這西藥副作用多大啊!您看我這病又不急,您光給我開中藥就可以了,中藥沒有副作用啊。」
偶爾也有年輕的病人,我還沒開藥呢,他先告訴我:「您待會兒開藥的時候,別開中藥,我們只吃西藥,可不可以?」
我問這些年輕人,你們為什麼不吃中藥呢?他們也會回答我:「網上都說了,中藥藥理不明,藥性不明,副作用不明,我怕吃了有副作用啊。」
這些都是很有趣的例子:拒絕西藥和拒絕中藥的人,他們提出的理由竟然是一樣的,都認為他們所相信的藥物副作用更小一點。顯然,這兩個觀點都是錯的。
在門診中,在臨床上,在和親友的交談中,這類對於中西醫的誤解層出不窮。這些誤解深深地影響了人們在看病過程中的選擇,而且大部分時候,都導致了錯誤的選擇。
其中一個大錯誤,就是對中醫和西醫的片面印象。
比如以下幾個中西醫的特點,被大眾普遍接受:
1. 中醫療效慢,適合治慢性病;西醫療效快,適合治急性病。
2. 中醫沒有副作用,西醫有副作用。
3. 中醫治本,西醫治標。
但我遺憾地告訴大家:以上幾點,都是錯的。
中醫不只是後勤兵,有時也是上陣降敵的常山趙子龍;西醫也不是外族僱傭兵,而是能經常幫助人體提高身體素質的好朋友。
01 西醫只會破壞人體?
小孩感冒,家長都特別著急。常常有當家長的親友半夜給我打電話,跟我講孩子又感冒了。有一次,一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問我:「是不是孩子病得特別重的時候,就去看西醫,孩子病得比較輕的時候,就看中醫呢?」
我問她:「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她回答:「不是說西醫刺激性大、副作用大嗎?孩子病情急的時候,沒有選擇,只能看西醫了。等孩子病情輕了,就看比較緩和的中醫。中醫順應人體,副作用小,病情不急的時候,能看中醫就看中醫啦。」
我趕緊打斷她:「你錯了,恰恰相反。如果是普通的感冒,那麼病情緩和的時候應該看的是西醫,而不是中醫。這種情況下,西醫的副作用更小。」
這話聽得那位母親愣了半晌,瞪著眼睛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不知說啥好。
西醫是怎麼看待感冒的呢?
西醫認為,大部分的感冒是由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病毒這個東西,雖然西醫有藥物可以治療(比如「病毒靈」,可用於治療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但是療效不明顯,又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一般是不用的。
那西醫用什麼治感冒呢?
——什麼都不用!
因為西醫認為,治療感冒,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人體自己的抵抗力打敗病毒。那怎麼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呢?西醫認為,病人多休息,多喝水,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就可以提高抵抗力了。
所以,對於身體不是特別虛弱的患者,西醫治療輕度感冒的辦法很簡單:多休息,密切觀察症狀。如果患者一直沒好轉(超過三天症狀沒有明顯緩解),或者出現比較重的症狀(發燒、嚴重咳嗽、流膿鼻涕、耳鳴等),這說明入侵人體的不光是感冒病毒了,還有其他的細菌乘虛而入。對於細菌,西醫可就有辦法了,而且西醫的辦法比傳統中藥的效果明顯要好得多——用抗生素就好。
一般人的概念裡,中醫是「順應人體」的,可是西醫治療比較輕的感冒,完全不用藥,完全靠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疾病。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鍛鍊了人的免疫力。這不是比中醫更「順應人體」、更「自然」嗎?
有人說了,中醫「扶正祛邪」,用中藥治療感冒,不也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不更能順應人體嗎?其實,這是對中醫的一個誤解。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在中醫的藥典裡,大多數的藥物都是有一定毒性的。這當然不妨礙我們吃中藥,該吃的時候就應該吃;但話說回來,凡是藥,能不吃的時候就儘量不吃。
02、中醫只會照搬古書,是迷信?
中醫醫生就是捧著《黃帝內經》診脈的「大師」嗎?
在一些反對中醫的人看來,中醫言必稱《黃帝內經》《傷寒論》,這點正是中醫的罪狀。這些人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中醫還把幾千年前的古書當寶典,拒絕進步,這怎麼能叫科學啊,這不分明是迷信嗎?
其實中醫的理論一直在與時俱進,中醫從來沒有固守傳統,也沒有不思進取。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中醫真的是固守傳統的話,那麼中醫從《黃帝內經》以後,就不應該再有中醫名著了。因為凡是能稱得上名著的,稱得上名醫的,必然是對前人的理論有所反駁,在前人不足的地方有所建樹。如果每個中醫名家都言必稱古人,不敢反駁古人的話,那後人怎麼可能有自己的建樹呢?
中醫人常說《本草綱目》,可《本草綱目》是什麼時代的?——明代的。和中醫漫長的歷史相比,並不是很早。
假如中醫崇拜古人的話,不是應該拋棄《本草綱目》,崇拜最早的《神農本草經》嗎?其實,中醫之所以常說《本草綱目》,就是因為《本草綱目》對古人的錯誤改得最多,改得最實事求是,《本草綱目》代表的是進步而不是守舊。
中醫引用《本草綱目》不是迷信古人的結果,正是不斷追求進步的證明。
有些反對中醫的人拿《本草綱目》中一些諸如上吊的繩子、床腳下的土之類的藥方來攻擊中醫荒謬迷信。其實,現代的中醫醫生不會認為《本草綱目》是完美無缺的,都承認其中有很多錯誤。今天的中醫醫生沒人會再用上吊的繩子、床腳下的土之類的東西入藥,就是因為中醫沒有迷信古人,沒有迷信《本草綱目》。《本草綱目》說得對的要學習,《本草綱目》以及其他醫書說得錯的內容,早就被棄之不用了。
有人誤以為,中醫大夫都是不懂科學、不會操作現代醫學設備的老學究。這是對中醫的刻板印象。現代的中醫大夫,他們上學的時候,一樣要考英語、學電腦、學習現代化的藥理學和有機化學,他們會看最新的學術論文,會看外文期刊,懂得最前沿的醫學知識。
03 對中西醫的錯誤認識,源頭是一場商業陰謀
作為一個同時熟悉中西醫的醫生,我很鬱悶關於中西醫的明顯錯誤的觀點會在大眾中廣為流傳。
當親友們一次又一次拿著各種保健品的廣告,詢問我這些保健品的療效的時候,我突然想通了。
我想,各種錯誤的中西醫概念的主要推手,就是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養生市場。這個市場主要由價格昂貴的保健品和名噪一時的「養生專家」們組成。
所謂保健品,多不是由正規藥廠生產的。這些保健品申請的是「食」準字或者「健」準字,而不是「藥」準字,因此不屬於正規的藥物,不用經過嚴格的藥檢,只要沒有毒,夠衛生,就可以上市。
但是為了巨大的利潤,有些保健品會違規宣傳自己的療效。光說療效還不夠,要想賣得好,還要打概念。很多保健品打的概念是「中醫」「民族醫學」「純天然」等。
他們要說自己的保健品神奇,值那麼貴的價錢,就要強調其中含有多少名貴中藥材,順便再炒作「西醫害處大,中醫好處多」的概念,還要強調幾聲「中藥調理人體,沒副作用,各類病人吃了都有好處,沒病吃了還能防病」,這樣才能把市場最大化,保證任何人都願意買他的保健品。
我沒說錯吧?
事實上,正規中藥哪有百病都治那麼神奇,真要有這種包治百病的神方,那還用得著中醫大夫「望聞問切」,用得著中醫大夫開藥方嗎?
還有一些「養生專家」,他們靠在電視、收音機、網絡開講座出名,靠出書或者開診所賺錢。要想出名,必須語出驚人。要想賺錢,必須強調自己療效顯著。因此有些「養生專家」在利益的驅使下,努力挑唆中西醫對立,動輒說西醫害人、中醫萬能。
為了吸引讀者,又把治病比喻成卡通式的「好人打壞人」,動不動就說「疾病的本質很簡單,不過就是如何如何;得病不必打針吃藥,只要做到怎樣怎樣」(我相信這類話您聽得也不少吧)。這麼宣傳,才能顯得他這個專家功力深厚,醫術驚人。
試想,如果「養生專家」像普通中醫大夫那樣,老老實實地告訴病人世上並沒有神奇醫方,要想不生病只能接受正規的醫學治療——這樣的專家,還能吸引住觀眾、聽眾、讀者的注意力,還能大發其財嗎?
就是因為這些人為了能多宣傳保健品的好處,才創造了很多「中醫沒有副作用」「自然療法治百病」之類容易理解、其實大錯特錯的概念。
可是,有很多老百姓寧願相信這些保健品商家的宣傳,也不願意相信正規醫院、正規醫生的說法。
一方面,是因為保健品所宣傳的療效非常誘人。正規醫院做不到的,商家聲稱自己能做到。正規醫院花很多錢能做到的,商家聲稱只收不多的錢,就能做到。老百姓願意相信這麼好的事。
另一方面,是因為卡通式的比喻淺顯易懂。就如那個「中醫是後勤兵,西醫是僱傭軍」的簡單比喻,比複雜抽象的醫學理論要容易理解多了,大部分人很容易接受和記住。
其實,中西醫不是你對我錯的對立關係,兩種醫學都能治病救人,但各有所長。具體生活中該怎麼選?我們明天再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