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昆明7月5日訊(記者張雯雯)鋅的大量需求與原料緊缺嚴重製約著鋅冶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解決大量低品位氧化鋅未能有效利用的世界難題,近日,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楊顯萬帶領的研究組和雲南省祥雲縣飛龍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經過1年多的對「難處理複雜氧化鋅礦和氧化鋅礦浸出渣提鋅工藝」項目的共同攻關,在我國首次實現了鋅溶劑萃取的產業化,對提高鋅資源利用率、拓寬鋅的原料來源、緩解我國鋅資源緊缺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據楊顯萬介紹,鋅資源主要包括硫化鋅礦、氧化鋅礦和二次鋅資源。其中,硫化鋅礦可選性好,利用率高。而氧化鋅礦和由煉鐵高爐煙塵、回收廢舊鋼鐵所產生的電爐煙塵等二次鋅資源,由於品位低、成分複雜、難以選礦富集,且氟氯含量高,一直未能有效利用。
我國的鋅產量和消費量均位於世界首位,但權威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鋅的自然資源儲量按國內目前鋅的生產能力計算,保證開採年限僅為8年。世界氧化鋅礦資源佔鋅總儲量的23%。我國氧化鋅儲量豐富,僅雲南省就擁有世界儲量的17.5%,但由於氧化鋅礦品位低、指標不理想,大量氧化鋅資源被廢棄或成為「呆礦」長期閒置。
為攻克該技術難題,昆明理工大學與祥雲飛龍公司通過校企合作,首次研發出一項硫酸鋅溶液中鋅的有機溶劑萃取與常規溼法煉鋅相結合的新技術,並完成從高氟氯含量的氧化鋅礦中提鋅工藝和從氧化鋅礦酸浸渣中回收鋅兩項新工藝。突破了傳統溼法煉鋅領域在原料品位和雜質含量方面的局限,為世界儲量豐富的氧化鋅礦提供了一套經濟、節能、清潔生產電鋅的技術,實現了溼法煉鋅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並進一步擴大了溶劑萃取技術的應用領域。與國內外同類先進技術相比,在技術水平、主要經濟指標等方面均體現了顯著的優越性和技術創新。
經過3年時間,至2008年5月,飛龍公司利用該工藝建成了3條生產線,使鋅的回收率提高了10%~15%,共生產電鋅42587.457噸、累積新增產值10.81億元,強勁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成為世界上處理低品位氧化礦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企業之一。
《科學時報》 (2009-7-6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