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和範圍
(一)地理位置
1.歐洲西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2.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海灣、島嶼。
主要半島: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
主要島嶼:不列顛群島和冰島。
內海:波羅的海、亞得裡亞海、地中海、黑海。
邊緣海:北海。
海峽: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二)範圍
包括北歐、中歐、西歐、南歐四部分。
二、自然地理特徵
(一)地形
1.以平原山地為主。中部為平原,位於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北部有斯堪地那維亞山脈,南有阿爾卑斯山脈,為東西走向,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博朗峰(4810m)本區最高。
2.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湖泊,峽灣是冰川作用的結果。
3.阿爾卑斯山是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擠壓而形成的。
(二)氣候
1.氣候類型分布
歐洲南部為地中海氣候,北部一小部分為極地氣候,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
候。其氣候的總體特徵是溫和溼潤,深受大西洋的影響。
2.溫帶海洋性氣候顯著的原因
(三)河流和湖泊
1.河流
(1)主要河流
多瑙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等9國)
萊茵河:世界航運最繁忙,貨運量在世界上僅次於密西西比河。
(2)特點及成因
(3)內河航運發達
①自然原因
a.溫帶海洋氣候分布廣,各月降水比較均勻,河流徑流量變化小;
b.最低月氣溫大於0℃,冬季無結冰期,通航時間長;
c.地勢低平,河流流速平穩;
d.植物覆蓋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積。
②社會經濟原因
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帶,區內貿易量大。
2.湖泊
西北部和阿爾卑斯山南北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冰川運動時對地面有強烈的刨蝕作用,造成尖峰,寬谷、冰蝕湖、峽灣等冰蝕地形。冰川消退後,又形成冰磧丘陵、冰磧湖等冰磧地形。第四紀冰川在歐洲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為中心的大陸冰川,一個是以阿爾卑斯山脈為中心的山嶽冰川。第四紀冰川對歐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蘭、瑞典眾多的冰川湖泊、曲折的峽灣,東歐平原和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阿爾卑斯山脈帶峰巒挺拔、谷地寬闊、兩側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紀冰川塑造的結果。
三、社會經濟特徵
1.人口
(1)人口增長緩慢,匈牙利、德國等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2)人口密度大,稠密區略呈「十」字形分布,這是本區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徵。(工業區自西向東有英國南部、法國北部、德國、波蘭等呈「十」字的一橫,南北向有北歐南部工業區與義大利北部工業區呈「十」字的一豎)
2.經濟
(1)特徵:資本主義經濟發達,歐洲西部是世界經濟發達的地區,它的工農業生產約佔世界的1/3,對外貿易佔世界對外貿易總額的1/2,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2)工業分布:密集的工業地帶呈「十」字形。
(3)經濟差異:法國工農業都比較發達。
(4)旅遊業發達: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