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手機新買的用了不久就開始頻頻出現卡頓?為什麼大家總說買新不買舊?可能很多人會說安卓的碎片太多,蘋果就沒有這個問題,真的是這樣嗎啊?其實雖然蘋果的表現確實好於安卓,但你也會發現用了兩年以上的iPhone也是會卡的,哪怕只是稍稍微信拍拍照,就是不如剛開始那麼流暢了。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可以說這是必然的。這就要從摩爾定律說起「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就提升一倍,而價格會降低一半」,主流智慧型手機價格似乎總是在五六千元左右,也就是有一個性價比最優的區間,每年各個廠商新發的手機的價格也基本維持穩定,這兩年還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比如小米手機前幾代大約都是在2000元左右,而現在的慢慢的提升到了3000元左右,而iPhone的大約都在五六千元左右,當然iPhoneX開始就比較特殊,所以提高到了8000多元。
而從性能上來看我們會覺得增長這麼快,性能應該是很不錯了,有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另一項定律「安迪比爾定律」並不是嚴格的定律。 它恰恰是一種規則,在這裡,安迪指的是英特爾前執行長安迪格羅夫,比爾是微軟非常熟悉的比爾蓋茨。
這個定律簡單來說是,安迪提供什麼,比爾就拿走什麼,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知道,安迪代表著硬體兒,比爾代表著軟體,所以它的含義是,軟體將很快消耗硬體的改進性能,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只有摩爾定律,硬體的性能不斷的提高,如果一個手機用十年八年依舊十分流暢,並且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還有什麼必要換手機而且價格還不斷的降低。
當初ThinkPad賣給了聯想,很多人調侃說是因為是ThinkPad的質量太好,總也用不壞,新的賣不出去,所以沒有業績,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呢,後來賣你的聯想成功的讓這個品牌活了下去,而硬體廠商我活不下去,勢必也會影響到軟體公司的發展。
比如你要買一臺手機,肯定有一部分錢是花在APP上的,實際上,如果硬體資源有限,軟體開發人員必須仔細計算並儘量減少性能浪費。 隨著硬體性能的快速增長,軟體工程師可以放棄自己的硬體和資源來改變他們的工作效率或Rich功能,軟體升級將繼續消耗提高的硬體性能。
所以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你的智慧型手機變慢了,而是軟體的需求提高了,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說要買新不買舊,並且要買主流的配置的原因,比如市面上大部分的手機都是4G運行內存的時候,軟體開發者肯定不會去做一個只有8G運行內存手機才能運行的APP,如果市面上大部分的手機都是8G運存的時候,軟體開發者就會把這個8G當做標準來設計APP,這個時候如果你還用4G的手機,就很容易過時。
最後,據很多人說,摩爾定律的極限可能是在7nm現在已經馬上就要達到了,也就是說摩爾定律可能很快會失效了,那麼以後的手機的性能還怎麼提升呢?量子計算機感覺還有點久遠,短期內我覺得可能會朝著專用的方向去發展吧,比如專門用來負責圖形處理的GPU,專門負責人工智慧NPU,以及谷歌阿爾法用的一種叫做TPU的晶片。小編也猜不到以後會朝什麼方向去發展只能說靜觀其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