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嘮嗑」聽聽它們都聊啥

2020-09-04 科學導報少年科學


遇到家族親屬,會親切地打個招呼,還會協調關係避免「窩裡鬥」;遇到競爭對手,則迅速發出威脅警告,並釋放毒素抑制對方生長。
這是人還是某種動物?都不是!能做出這些反應的是那些我們平時看上去仿佛很安靜的植物。在看不見的地下,植物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熱鬧。

最近,一項由中、德、英3國學者共同參與的最新研究發現,相鄰植物可以通過根部釋放的化學物質互相「對話」。這種由化學物質主導的「交流」,可以改變植物生長的微環境,調節養分供給,甚至影響產量。


1.從根部釋放化學物質進行「交流」

領導這一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介紹,植物根系從土壤中汲取生長所需的養分,同時也釋放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改變了原本土壤裡的水、氣、生物等微環境,這些改變很可能對周圍其他植物也造成影響。此次,科研團隊選取了中國南方耕地經常相鄰種植的花生和木薯,來具體研究植物間的化學信號怎樣相互影響。

研究發現,木薯能從根部向土壤中釋放出一系列液態和氣態的氰化物,而附近的花生接收到這種信號後,能夠釋放相應的氣態分子乙烯,在乙烯影響下,花生植株會主動縮減地面植株的繁茂程度,優先保證果實的養分供給。同時,乙烯還能作為「召集信號」,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氮、磷等有效養分的吸收率,以進一步提高花生果實的飽滿程度和產量。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植物根部釋放的化學物質,或許是不同植物間『交流對話』的關鍵。」孫波說。

其實除了釋放化學物質外,研究者還發現,植物可以通過物理信號包括電信號、聲波信號等進行交流。

西澳大利亞大學的生物學家莫妮卡·加利亞諾博士曾經做過一次實驗,將羅勒栽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長勢就會變得更好,即便用一層塑料布把二者隔開,胡椒依然能保持這種變化。經過反覆實驗後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植物細胞內納米力學水平的聲信號在發揮著作用。來自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研究人員還曾證實,花朵能夠發出微弱的電信號,表示已經有蜜蜂來採過蜜了。

不同植物之間的交流,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幫助下進行,而這位被科學家識破身份的「送信使者」,就是我們熟知的菟絲子。菟絲子這種寄生植物,會纏繞在植物的莖上,從接觸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達韌皮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證實,它不僅外形酷似「電話線」,在不同宿主間也能起到「通信渠道」的作用。當昆蟲侵害一個宿主的時候,這個宿主能產生一個抗蟲信號,喚醒自身的防禦機制,通過菟絲子這個渠道,這個抗蟲信號能夠被傳輸到其他的宿主植物,令這些植物提起戒備,開始增強抗蟲能力。


2.通過「口令」決定是戰是和

除了進行「交流」之外,植物還能通過感知「鄰居」的「信息」來決定是否要對其發起攻擊。

植物在什麼情況下會對臨近植物「出手」呢?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孔垂華帶領團隊用了7年時間,從植物的根系入手進行研究,最終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他們把小麥種植在營養液裡,並通過樹脂收集液體中的各種化學物質,再一一進行分析。通過這種方法對小麥根系分泌物進行活性追蹤分離,孔垂華團隊得到了4個已知化合物,分別為茉莉酸、水楊酸、黑麥草內酯以及木犀草素。

可以說,黑麥草內酯和茉莉酸可以看做是小麥辨認其伴生植物的「信號」,通過感知這些化學物質的濃度,小麥就能判斷對方的存在。如果周圍的伴生植物達到了一定的密度,開始威脅到小麥的水分和養分吸收,小麥就會開始大量分泌DIMBOA抑制其生長,就像是拿起武器發動戰爭。

隨後,孔垂華和研究團隊通過對水稻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有親緣關係的水稻種植在一起,根系會儘量小心翼翼地避開彼此,從而最大程度減少競爭,而且不論是否存在與稗草的種間競爭,水稻與「親屬」之間的這種「關照」都會存在;而非親緣關係的水稻種植在一起結果則相反,它們的根系會扎得更深,更具活力和侵入性,力圖擠壓對方的生存空間。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根系分泌物抑制劑作用下,或者完全阻斷根系物質交流後,這種親緣識別現象就會隨之消失。

「這與人或動物的家族關係非常一致,親人之間大多是相互關照,而對外人則保持警惕和防範。」孔垂華用確鑿的證據表明,植物也有親屬觀念並具備相應的辨識能力,對內相互協調,對外擴張領土。


3.聽懂植物語言促進農業生產

破譯植物語言、搞清植物親疏並不是因為科學家們太「八卦」,促進生產才是科學研究的終極意義。

孫波說:「搞清這些『對話』如何進行,就有機會解開更多植物的『生長密碼』,也能幫助人類更加科學有效地種植農作物。」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對此開始進行實踐了。德國波恩大學的研究者在對植物發出的聲信號進行測定後,給當地的農場配置了合適的「竊聽」裝置,通過這些信號農民就能夠辨別作物是否出現了病蟲害。

科學家還利用植物對其「敵對者」釋放的化學物質,成功研製出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生物農藥。以菸草花葉病毒為例,這種病毒可感染的植物高達500多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雲南的某種野生植物,在遇到攜帶這種病毒的植物時,會大量分泌出一種次生代謝物,並能有效抵禦這種病毒的攻擊。他們根據從植物馬藍提取物中分離得到的活性成分,成功研製了一種新型生物農藥,不僅能有效防治菸草花葉病毒傳染,還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來源:科技日報 張曄

相關焦點

  • 植物也「嘮嗑」,聽聽它們都聊啥
    【來源:科技日報】植物也「嘮嗑」,聽聽它們都聊啥 遇到家族親屬,會親切地打個招呼,還會協調關係避免「窩裡鬥」;遇到競爭對手,則迅速地發出威脅警告,並釋放毒素抑制對方生長。 這是人還是某種動物?都不是!能做出這些反應的是那些我們平時看上去仿佛很安靜的植物。在看不見的地下,植物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熱鬧。
  • 【冷知識】如果植物也會"嘮嗑",它們究竟都在聊些什麼?
    例如蟋蟀、蒼蠅等可利用翅膀摩擦發出的聲音來表現它們的種種&34;。當雌雄相處時,聲調輕幽,猶如情人竊竊私語;當獨處一方時,它就發出高亢的強音來招引朋友。而有些動物則常常以特殊的氣味(信息素)來達到引誘異性、追蹤目標、鑑別敵友、發出警報、標明地點、集合或分散群體等目的。這種氣味雖然沒有聲響,可也算是一種語言。
  • 植物也互相嘮嗑,還能表達情緒,它們說得最多的詞彙是這個
    ,它們的交流也比我們想像的頻率要低。最初科學家表示,植物在交流過程中出現的最多的詞彙都與生存環境有關,比如冷、熱、渴,它們似乎沒有太多情感的交流。,不同的語言體系已經完全阻礙了我們的交流,人們還需要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才能初步了解它們表達的信息。
  • 嘮嗑之植物的根
    植物的根一般來自種子中的胚根當根芽突破種皮時,根就是開始了它的歷程根一般的分區平時所見的豆芽,是經過無根水處理過的故看不見根毛植物是如何生長?植物主要通過初生生長和次生生長使植物根成長植物的初生生長,初生結構
  • 【新時代文明實踐】彩霞嘮嗑直播間 嘮出居民心聲
    【新時代文明實踐】彩霞嘮嗑直播間 嘮出居民心聲 2020-12-02 1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來聽聽它們的心聲,讓人哭笑不得
    最近,《極限挑戰》嘉賓採摘「雪蓮」引發熱議,事後被植物學家指明這是稀有植物水母雪兔子,遭大眾質疑,事後節目組發表致歉聲明此事對大眾影響不好,接受批評,積極改正。這麼稀有的植物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那動物何嘗不是?所以,最有話語權的熊貓這時就站了出來:我不稀有嗎?我不需要被保護嗎?誰還不是個小可愛了。
  • 為什麼說竹子是屬於草本植物,來聽聽看專家到底是怎麼解釋的
    為什麼說竹子是屬於草本植物,來聽聽看專家到底是怎麼解釋的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面,有著非常多的奇妙的動物和植物。如果你選擇去一個城市去旅遊,那麼這個城市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可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這兩個地方能夠讓你找到大自然的感覺,我們人類對整個地球上面幾乎所有已經發現的動植物都有了準確的定義和分類。
  • 為了生存它們整日「竊竊私語」,相鄰植物釋放的化學物質到底在表達...
    都不是,恰恰是那些看上去「安靜生長」的植物。在黑漆漆的土壤裡,植物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熱鬧,它們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語言「聊天」,可以互相交流、合作,甚至「發動戰爭」。近日,一項刊發在《微生物組》上研究成果,引起讀者興趣:木薯通過根部釋放的化學物質,竟然促進相鄰的了花生增產。
  • 植物與它們背後的歷史
    作者:趙青新《人文草木:16種植物的起源、馴化與崇拜》是一部有趣的文史閒書,既有知識含量,也通俗好讀。該書由蘇生文、趙爽聯袂撰寫。蘇生文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史學碩士、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趙爽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為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級導演。
  • 它們,是植物世界的「入侵者」
    植物獵人以及僱用他們的植物園或苗圃,在外來植物的引進中扮演著主要角色 。以澳大利亞山梅花維多利亞海桐為例,最初它們只是在英國各個殖民地的植物園 之間傳播栽種 。1870年,位於牙買加的金雞納樹植物園引進該品種 ,如今它已經入侵到了原始山地森林。
  • 一拳超人重製版182話即將更新 粉絲:樓下嘮嗑看飛機戰對轟
    最後一種坑就是樓下一群S級英雄繼續發雞湯嘮嗑聊天嗑瓜子,現在背心尊者已經趕到了現場了,邦古和邦普還有吹雪也到了,現在還差個金屬球棒沒有到現場,大家都在現場等著呢,球棒不來嘮嗑少一個人沒意思,那幫龍級的幹部還在地底下埋著沒出來呢,必須等打完了賽大蛇才能和龍級幹部展開群毆,總而言之就是沒啥好期待的,村田畫什麼就看什麼。
  • 民警三天兩頭外出找人嘮嗑
    2018-10-30 09:48 | 紹興晚報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接連10多天,上班時間天天往外跑,還去找人嘮嗑。華舍派出所先後收到兩封求助函件,一封是紹興市公安局轉發的信訪求助件,另一封是來自上海楊浦公證處的函,都和上海的趙先生有關。原來趙先生祖籍華舍,後隨父輩遷移至上海。最近他為了繼承去世父親在上海的房產,公證處要他提供奶奶與父親相關戶籍信息材料,他希望派出所能給予幫助。「紹興市下沙鎮西池漊?」社區民警潘華鋒看到函件,立馬想到了華舍街道的西池漊。
  • 植物也「說話」並傾聽它們在說什麼
    能夠做出這些反應的是那些我們通常看起來很安靜的植物。在看不見的地下,植物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活躍得多。 最近,一項涉及中國、德國和英國學者的新研究發現,鄰近的植物可以通過它們根部釋放的化學物質相互「交談」。這種由化學物質主導的「交換」可以改變植物生長的微環境,調節養分供應,甚至影響產量。
  • 鯨魚和海豚之間不但可以交朋友,還愛組團嘮嗑說閒話?!
    ,年輕的也會細心的照顧年老無法捕食的「老鯨」 ,給它們食物,並且常常陪它們聊天嘮嗑啥的。Lori Marino, 研究鯨目動物多年,她發現,海豚竟然和人一樣,能夠認識鏡子中的自己:「它們和人類很像,它們看著鏡子,猛然一笑,呀,那不是我自己嗎?小帥哥啊」而且,海豚聰明到還會自己清理水槽垃圾,換取小零食吃...
  • 研究發現:植物最喜歡藍色,為何它們卻是綠色的?
    植物是什麼顏色呢?這個問題顯然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回答出來,自然界中,植物最常見的顏色就是綠色,初中的生物課本中也曾經告訴我們:植物普遍是綠色,和它們的葉綠素有關。那麼,這是不是代表,植物最喜歡的顏色就是綠色呢?
  • 植物被螞蟻禍害得很慘,看看它們都做了什麼?有啥方法可解決
    1.飼養蚜蟲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螞蟻會保護並「飼養」蚜蟲,就很容易導致植物花卉上蚜蟲泛濫,因為螞蟻很喜歡吞食蚜蟲排洩的蜜露。飼養蚧殼蟲的蚜蟲螞蟻跟蚜蟲是互利共生的關係,螞蟻就是蚜蟲的飼主,我們栽種的植物就會變成可以放養蚜蟲的牧場。
  • 同是貓科動物的老虎和貓,它們能否和平相處?聽聽專家怎麼說的
    每次在電視上看到老虎捕食,都覺得它好兇殘,連比它個頭大的動物它也照樣會襲擊,那它會不會吃同為貓科動物的貓咪呢?如果兩個待在一起,它們能否和平相處?聽聽專家怎麼說的,下面一起來看看。首先我們來了解讓人們心生畏懼的老虎,老虎有很多品種,成年虎體型龐大,完全算的上是深林之王了,而能與老虎齊名的也就只有獅子了。
  • 植物能學習嗎?科學家:它們沒有神經系統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新媒體專電 澳媒稱,科學人員發現,植物雖然沒有大腦,但植物會發聲交流並可以像動物一樣通過關聯來「學習」。據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網站1月11日報導,西澳大利亞大學植物生物學家莫妮卡·加利亞諾副教授2016年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的最著名的實驗聲稱,植物可以像動物一樣通過關聯來「學習」。她的團隊在一個兩頭開口的管子裡放置了一顆豌豆苗。在三天內,他們通過一個開口向裡吹風,並讓(植物生長所需的)光線從同一個開口中射入。
  • 身為植物,它們為什麼要以肉為食?
    為什麼會有食肉的植物?冷不丁地被這麼一問,你說不定真會順著往下思考,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植物都是「靜態」的,而要吃肉就得「捕食」,要捕食就得出擊,要出擊就得快速移動。但是冷靜下來一想,既然有食草的動物,為什麼不能有食肉的植物呢?
  • 多肉植物成上班族的最愛,它們是如何耐受乾旱的?
    就植物而言,有一種特殊的植物被稱為旱生植物,它們已經進化到能夠在缺水的氣候中生存下來。在旱生植物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叫做多肉植物的組合。多肉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它們擁有共同的適應能力,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們所能獲得的每一點水分。多肉植物和普通植物之間的界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短期的基礎上,所有的植物一般都能做到多肉植物所享有的耐旱,只是多肉植物把事情帶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