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它們背後的歷史

2020-09-03 光明網

作者:趙青新

《人文草木:16種植物的起源、馴化與崇拜》是一部有趣的文史閒書,既有知識含量,也通俗好讀。該書由蘇生文、趙爽聯袂撰寫。蘇生文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史學碩士、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趙爽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為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級導演。

書中涉及的植物,既有我們愛吃的水果,比如蘋果、葡萄、桃和柑橘;也有維持我們生命的糧食,比如水稻、小麥、玉米等及經濟作物,比如花生、棉花;還有我們喜愛的花卉,比如玫瑰、蘭花。說起這些植物,都是我們熟悉的,但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它們的來歷?它們又是怎樣進入人類日常生活的呢?

亞當、夏娃吃下的禁果是什麼果實,此事尚存疑,大部分人都認可是蘋果。因為早在古希臘時代,蘋果就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希臘神話裡的金蘋果,彌爾頓《失樂園》裡「紅色和金色相間」的誘人果實,諸多名畫、文學作品的描繪,以及烹飪食譜裡的烤蘋果、燉蘋果、果醬、果脯、果酒等,歐洲文明史上不時閃爍著蘋果的身影。在我國,蘋果也很早就有了文字記載,漢朝的《上林賦》《蜀都賦》都提到了「柰」,有時也叫「林檎」,它們就是蘋果的異稱或別類,唐宋時期又叫「頻婆」或者「蘋婆」等,這些是由外傳播而來的音譯名稱。

人類與水果「結緣」已久,從蘋果的傳說和名稱演化,我們可以察覺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精神性連通,也可以體會不同地域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悠久的歷史文化並非蘋果特有,比如,蟠桃可長生,葫蘆救人於洪水,植物的故事上可追溯創世神話,下可延展進入近現代世界歷史的塑造,本書既是植物的歷史,也是另類的人類文明史。

最早的植物學家是一批真正的開拓者。他們必須與世人的冷漠或偏見作鬥爭。在過去,植物學往往被當作紳士淑女消閒的遊藝,誰若一心痴迷,多半要被看成怪人。植物學的發達,跟大航海的開闢密切關聯。帝國的對外徵服和探險活動要求對陌生地域的植物有所了解,有經濟效益的植物的引進欲望伴隨著殖民地開闢的野心,誕生了約瑟夫·班克斯、庫克船長等一批赫赫有名的植物獵人。

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植物傳播都是侵奪的結果。中國是水稻的故鄉,我們的先祖在遠古時期就馴化了這類可供食用的植物。中國向來重視水稻優種的培育、種植和開發、吸收外界成果,書中介紹宋真宗時期「蘇常熟,天下足」的豐收景象,引起畝產飛躍式變化的,就是原產於東南亞越南、柬埔寨一帶的佔城稻的引入,書中也講述了現代中國稻作為科學的起源,簡述了戊戌變法的成就和近代農業專家的研發實踐。水稻文化是構成東亞文明圈的重要核心。

歐洲人非常喜歡中國玫瑰、中國茶,這是西方迷戀遙遠東方的表現,優雅而神秘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著他們。「葡萄美酒夜光杯」等大量詩詞,顯示中國與異域的友好往來。馬鈴薯是新大陸送給歐洲的最好禮物。玉米、番薯、花生等糧食作物在明清引入傳播,引起了中國糧食生產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極大地解決了吃飯問題,導致人口激增。棉花,沒有什麼比棉花更能說明工業革命和全球化歷程及其深遠影響。茶、香料、菸草,這些由誘惑衍生的歷史,驅使人們橫跨地球,也改變著人類各個族群之間的力量對抗。(趙青新)

相關焦點

  • 有毒植物的食用歷史
    從此人們就認識了這種劇毒植物——見血封喉,並且廣泛用作箭毒狩獵。在上萬年的人類歷史中,人類恰恰選擇了能產生劇毒的生氰物質的植物作為自己的主要食物進行馴化栽培。在目前人類消耗前22類作物中,至少有14種起源於能合成生氰物質的植物,有5類至少有部分能合成生氰物質,只有番茄、白菜和椰子3類與生氰物質無關。
  • 毒藥與歷史:有毒植物真的那麼可怕嗎?
    在神奇的自然界,許多植物看起來美麗而誘人,實際可能有著不小的毒性,比如土豆會導致噁心與腹瀉,鈴蘭能引起心臟驟停……但有毒並不總代表著危險,它們也能成為人類的盟友,比如冬青可以治療發燒與癲癇,洋地黃可以緩解蝰蛇的咬傷……要想「化敵為友」,就要深刻了解這些有毒植物背後的故事。有毒的植物有什麼實用的用法呢?它們又與我們的生活有哪些關係?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毒性」?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6—電影《菲利普船長》背後的歷史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前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了解電影背後的歷史。今天我們介紹一部關於索馬利亞海盜的電影—— 《菲利普船長》這部電影背後的歷史。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第三部分 攝影作品《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背後的歷史故事只要對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有了解的人對於幾張照片都會有很深的印象,下面的這張就是其中之一這張照片的名字叫《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照片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1945年2
  • 昆明植物所舉辦《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專題講壇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IB講壇第35期——「《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在該所行政樓三樓報告廳成功舉辦。參與編寫《中國植物志》的六位老一輩植物學家李錫文、李恆、裴盛基、方瑞徵、陳書坤、武素功作為嘉賓講述了《中國植物志》背後的故事。該所所長李德銖雖因公務未到現場但為此次主題講壇準備了精彩的書面發言,黨委書記孫航和副所長甘煩遠也到場致辭。
  • 它們,是植物世界的「入侵者」
    卡羅琳·弗裡如今,遍布全球的無數外來植物會產生一種令人擔憂的副作用:人侵物種反客為主 。在環境適宜又缺乏天敵的情況下, 在異國他鄉登陸的植物,通常能夠迅速融人當地。那些找到了「隨時效勞」 的傳粉者或者散播種子的合適方式的植物,也能夠迅速蔓延。在某些情況下,外來植物在新家新環境中的長勢要比在原生地更好 。
  • 植物沒有腳,但它們比人類走得更遠
    另一部分草木,則與人類的精神生活相通,成為賞心悅目的庭院樹木或精緻盆景,成為寄託某種思想與情懷的象徵植物,承載古老文明起源傳說的「神聖植物」,溝通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的媒介植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人文草木。1.
  • 我國最寶貴的8大植物,你見過它們嗎?
    不過,如果問大家我國最珍惜的十大植物是哪些,可能大家就不能清楚了。圖中的這種植物叫做水杉,是一種白堊紀就出現的物種,曾經一度被滅絕,知道1941年中國學者在四川省再次發現。圖中是一種具有千萬年歷史的古老植物,叫做珙桐。珙桐這種植物曾經大面積的滅絕消失,只有中國南方的部分地區還存活這一點點,是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
  • 科學家最新研究告訴你為啥大多數植物是綠色!原來它們不喜歡綠光
    為什麼大多數植物都是綠色的?植物呈綠色的原因是它們不喜歡綠光根據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大多數植物之所以是綠色的,正是因為它們不「欣賞」屬於綠色光譜中的能量。雖然植物需要一定量的陽光才能生存,但好東西也不能接受太多。和人類一樣,如果植物接受的陽光超出它們所能應付的量,它們就會燃燒。由於無法移動,植物不能靠自己進入陰涼的地方,如果雲層突然變量,或者風把覆蓋它們的葉子吹到一邊,它們可能會接收到比超出承受範圍的光線。
  • 植物也「說話」並傾聽它們在說什麼
    能夠做出這些反應的是那些我們通常看起來很安靜的植物。在看不見的地下,植物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活躍得多。 最近,一項涉及中國、德國和英國學者的新研究發現,鄰近的植物可以通過它們根部釋放的化學物質相互「交談」。這種由化學物質主導的「交換」可以改變植物生長的微環境,調節養分供應,甚至影響產量。
  • 植物是有靈魂的,它們有可能創造史詩
    植物是有靈魂的,它們有可能創造史詩——《餐桌植物簡史》讀後感(二至四)題目: 農藥好比跑步機,獼猴桃類似海馬--《餐桌植物簡史》讀後,之二作者:曲潤璉 寫作時間: 20200627,18:50至19:50《餐桌植物簡史》,英國,約翰.沃倫著,陳瑩婷譯。2019年11月出版。
  • 毒藥與歷史:有毒植物真的那麼可怕嗎?
    在歷來的文學作品和歷史資料中,和毒藥有關的故事有很多,其毒性也讓一些植物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在自然界中,很多看起來非常絢麗的植物,實際可能有很強的毒性。比如土豆導致噁心與腹瀉,鈴蘭能引起心臟驟停。但是有毒並不代表它們總有危險,還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的盟友,比如我們生病時所吃的那些草藥,冬青可以治療發燒和癲癇,洋地黃可以緩解蝰蛇的咬傷等。要想讓這些有毒的植物成為盟友,就需要了解它們。從古至今,每當提及毒藥,人們就會聯想到戰爭和狩獵,箭頭上、長矛上塗抹上毒藥。
  • 植物也「嘮嗑」,聽聽它們都聊啥
    【來源:科技日報】植物也「嘮嗑」,聽聽它們都聊啥 遇到家族親屬,會親切地打個招呼,還會協調關係避免「窩裡鬥」;遇到競爭對手,則迅速地發出威脅警告,並釋放毒素抑制對方生長。 這是人還是某種動物?都不是!能做出這些反應的是那些我們平時看上去仿佛很安靜的植物。在看不見的地下,植物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熱鬧。
  • 長時間飛翔的背後是它們不得不承受的辛苦
    長時間飛翔的背後是它們不得不承受的辛苦燕子是一種飛行能力非常優秀的鳥,它們最高能飛到3000米的高空,平均飛行時速可達120公裡,而印度的褐雨燕最快的飛行速度達到了276公裡每小時。我們平時總能看到燕子在我們頭頂飛過,是不是沒想到燕子飛行有這麼快的速度。這個小小的鳥身體和翅膀並不大,卻能上達高空,下到貼近地面滑翔。
  • 日本人瘋狂獵殺鯨魚,真的是為了吃它們?專家:背後隱藏大陰謀
    隨著人類對地球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許多的植物、動物都失去了賴以存活的家園,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在很久以前,人類開始選擇徵服大海,捕食鯨魚成了許多人的主業。但是由於肆無忌憚的捕撈,世界上現存的鯨魚種類不斷減少,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保護鯨魚的行列中。
  • 研究發現:植物最喜歡藍色,為何它們卻是綠色的?
    植物是什麼顏色呢?這個問題顯然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回答出來,自然界中,植物最常見的顏色就是綠色,初中的生物課本中也曾經告訴我們:植物普遍是綠色,和它們的葉綠素有關。那麼,這是不是代表,植物最喜歡的顏色就是綠色呢?
  • 我們最常見的兩種植物活化石,它們有什麼樣的前世今生?
    一般來說是它的親戚在歷史的年輪中死的差不多了,它和它的祖先特徵都幾乎沒什麼不同的生物,叫活化石。原本這個詞的來源是這樣的,人們在很多地方發現了很多化石,包括深海裡、巖峰中、珠穆朗瑪峰上等等,從上面能探索出這些生物在遠古時期的特徵及生存環境,可是當有一天,發現這些石頭上的生物,竟然在現今的地球上還活著,那它就叫活化石了,活著的化石。
  • 饒廣遠研究組揭示了植物R2R3-MYB轉錄因子的演化歷史
    R2R3-MYB轉錄因子是植物最大的轉錄因子家族之一,參與了大量植物特有生命現象的調控。前人的研究表明,藻類植物和基部陸生植物基因組編碼的R2R3-MYB轉錄因子相對較少,但種子植物中數量眾多,因此R2R3-MYB轉錄因子在植物中的擴張過程與機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演化生物學問題。
  • 植物能學習嗎?科學家:它們沒有神經系統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新媒體專電 澳媒稱,科學人員發現,植物雖然沒有大腦,但植物會發聲交流並可以像動物一樣通過關聯來「學習」。據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網站1月11日報導,西澳大利亞大學植物生物學家莫妮卡·加利亞諾副教授2016年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的最著名的實驗聲稱,植物可以像動物一樣通過關聯來「學習」。她的團隊在一個兩頭開口的管子裡放置了一顆豌豆苗。在三天內,他們通過一個開口向裡吹風,並讓(植物生長所需的)光線從同一個開口中射入。
  • 五花八門的藤本植物,它們沒有粗大的枝葉,也能長得很高
    有趣的是,在有纏繞性莖的植物,類似牽牛花那樣右旋的植物還有蔦蘿,它也起源於南半球。與牽牛花不同的藤本植物,如金銀花、葎草等,它們的莖藤是向左旋轉的。這是因為它們起源於北半球溫帶,從北半球看,太陽也是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但方向與在南半球看到的相反,莖藤追蹤太陽時,就是左旋的,即順時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