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青新
《人文草木:16種植物的起源、馴化與崇拜》是一部有趣的文史閒書,既有知識含量,也通俗好讀。該書由蘇生文、趙爽聯袂撰寫。蘇生文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史學碩士、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趙爽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為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級導演。
書中涉及的植物,既有我們愛吃的水果,比如蘋果、葡萄、桃和柑橘;也有維持我們生命的糧食,比如水稻、小麥、玉米等及經濟作物,比如花生、棉花;還有我們喜愛的花卉,比如玫瑰、蘭花。說起這些植物,都是我們熟悉的,但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它們的來歷?它們又是怎樣進入人類日常生活的呢?
亞當、夏娃吃下的禁果是什麼果實,此事尚存疑,大部分人都認可是蘋果。因為早在古希臘時代,蘋果就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希臘神話裡的金蘋果,彌爾頓《失樂園》裡「紅色和金色相間」的誘人果實,諸多名畫、文學作品的描繪,以及烹飪食譜裡的烤蘋果、燉蘋果、果醬、果脯、果酒等,歐洲文明史上不時閃爍著蘋果的身影。在我國,蘋果也很早就有了文字記載,漢朝的《上林賦》《蜀都賦》都提到了「柰」,有時也叫「林檎」,它們就是蘋果的異稱或別類,唐宋時期又叫「頻婆」或者「蘋婆」等,這些是由外傳播而來的音譯名稱。
人類與水果「結緣」已久,從蘋果的傳說和名稱演化,我們可以察覺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精神性連通,也可以體會不同地域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悠久的歷史文化並非蘋果特有,比如,蟠桃可長生,葫蘆救人於洪水,植物的故事上可追溯創世神話,下可延展進入近現代世界歷史的塑造,本書既是植物的歷史,也是另類的人類文明史。
最早的植物學家是一批真正的開拓者。他們必須與世人的冷漠或偏見作鬥爭。在過去,植物學往往被當作紳士淑女消閒的遊藝,誰若一心痴迷,多半要被看成怪人。植物學的發達,跟大航海的開闢密切關聯。帝國的對外徵服和探險活動要求對陌生地域的植物有所了解,有經濟效益的植物的引進欲望伴隨著殖民地開闢的野心,誕生了約瑟夫·班克斯、庫克船長等一批赫赫有名的植物獵人。
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植物傳播都是侵奪的結果。中國是水稻的故鄉,我們的先祖在遠古時期就馴化了這類可供食用的植物。中國向來重視水稻優種的培育、種植和開發、吸收外界成果,書中介紹宋真宗時期「蘇常熟,天下足」的豐收景象,引起畝產飛躍式變化的,就是原產於東南亞越南、柬埔寨一帶的佔城稻的引入,書中也講述了現代中國稻作為科學的起源,簡述了戊戌變法的成就和近代農業專家的研發實踐。水稻文化是構成東亞文明圈的重要核心。
歐洲人非常喜歡中國玫瑰、中國茶,這是西方迷戀遙遠東方的表現,優雅而神秘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著他們。「葡萄美酒夜光杯」等大量詩詞,顯示中國與異域的友好往來。馬鈴薯是新大陸送給歐洲的最好禮物。玉米、番薯、花生等糧食作物在明清引入傳播,引起了中國糧食生產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極大地解決了吃飯問題,導致人口激增。棉花,沒有什麼比棉花更能說明工業革命和全球化歷程及其深遠影響。茶、香料、菸草,這些由誘惑衍生的歷史,驅使人們橫跨地球,也改變著人類各個族群之間的力量對抗。(趙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