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2020-12-05 第五種權力

引子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自己習慣每次在看完影片之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影片介紹

限於篇幅,今天這個主題我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來講,因為雖然是兩部獨立的電影,但卻是同一個導演,講述著同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二戰歷史上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第一部影片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所拍攝的電影《父輩的旗幟》,第二部電影是從日本人的視角所拍攝的爾電影《硫磺島的家書》,這兩部電影是同期發行的姐妹篇,也是電影史上很罕見的可以用兩方不同的視角展示的同一個事件的影視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

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

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

今天要介紹的是《父輩的旗幟》這部影片。

劇情介紹:1945年2月,被「太平洋的絞肉機」的硫磺島戰爭結束。在戰鬥的第五天時,五名美軍海軍士兵、一名軍醫、一名隨軍記者一起「締造」了一張英雄的照片,一張象徵國家勝利的照片:他們將美國國旗插在了硫磺島的制高點。當照片登上美國各大報紙頭條的時候,當時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還不及知道自己成為英雄而英勇犧牲了。倖存下來的其餘三人戰後卻對那場戰爭隻字不提,仿佛他們未曾參與那場戰爭。  因為他們不是為了成為英雄才走上戰場,他們是為了國家而戰,當他們看到身邊的夥伴一個個倒下時,他們覺得生命的意義也在一點點流失……

影片背後的歷史(聲明:本文很長,但絕對值得了解,這是上半部分)

第一部分 硫磺島

硫磺島(英語Iwo Jima)位於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島(小笠原群島),面積20㎞(8平方哩),目前由日本管轄。硫磺島位於東京以南1080千米,南距關島1130千米,幾乎是東京和塞班島的中間。全島南北長約8千米,東西最寬4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800米,大約不到21㎞,因為島上覆蓋著一層由於火山噴發造成的硫磺而得名。

硫磺島二戰前就是日本海軍的軍事基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開始強化周圍島嶼的防禦措施,派駐陸軍和海軍駐守硫磺島。

二戰中日軍和美軍在島上爆發硫磺島戰役,雙方均死傷慘重,最後美軍佔領該島。1968年硫磺島歸還日本。

硫磺島現是由日本海上自衛隊管理,並設置空軍機場,跑道長2650米。登島需要特許,一般人無法到達島上,也不開放觀光客登島。美軍也會在硫磺島演練夜間在航空母艦上的戰機起降,日本航空自衛隊也在此演習訓練。硫磺島也是日本唯一能進行陸、海、空三個自衛隊聯合作戰演習的地點。

第二部分 硫磺島的戰略意義

硫磺島雖是彈丸小島,卻處在戰略要津。它正當東京與美軍新佔領的塞班島之間,距二地各約1200公裡。美軍佔領塞班島以後,一直以塞班島為基地空襲東京。但因硫磺島的報警作用,美軍對東京的空襲一直效果不佳。

駐硫磺島的日軍戰鬥機還不時升空攔截,衝散美國機群。為總攻日本,美軍勢必要奪佔硫磺島。而為東京安全,日軍也勢必要死守硫磺島。這座杳無人跡的火山島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成為日美必爭之地。

詳細論述硫磺島的戰略意義:

防禦方面 1944年11月2日數架日軍九七式轟炸機自本土浜松市起航中途在硫磺島千鳥機場著陸補充燃料後於次日凌晨對美軍位於塞班島的艾利機場進行超低空投彈;11月7日3架九七式再襲塞班……。日軍的奇襲雖是螳臂當車式的行動,但硫磺島的存在仍是對美軍的塞班B-29基地的潛在威脅。

進攻方面硫磺島成為美軍基地後,停泊在此的戰鬥機亦可為B-29全程護航。起初B-29自塞班島起飛,護航戰鬥機無法全程陪伴,只得依靠日本近海附近的航母艦載機。但美海軍任務繁重不能隨時配合。而有了硫磺島陸航戰機的護航,可以極大的緩解海軍對於B-29的護航壓力。

保障方面塞班島至日本本土間的航程往返有4825公裡,B-29的燃料應付如此航程極易捉襟見肘,如途中遭遇不測導致航線變化,根本無處停靠只得迫降大海。而硫磺島的位置位居航線中央,距離塞班和東京各約1127公裡。如美軍將之奪取便能成為B-29的安全中轉站,遇故障和傷情的B-29就可在該島緊急降落和維修。

1945年2月26日美日尚鏖戰硫磺島時,隸屬美國空軍313聯隊的馬洛中尉的座機就成為首個緊急降落硫磺島機場的B-29。硫磺島上應急備降場至戰爭結束,累計共有2.4萬架次受傷或耗盡燃料的B—29在此緊急降落,從而挽救了這些飛機上2.7萬名空勤人員。

而且硫磺島作為日本真正的本土(非佔領侵略他國的領土),美軍若佔領,則是美軍二戰中第一次踏上和佔領日本的本土。所以不管從戰略意義還是宣傳作用上,佔領硫磺島都是最優選項。

第三部分 攝影作品《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背後的歷史故事

只要對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有了解的人對於幾張照片都會有很深的印象,下面的這張就是其中之一

這張照片的名字叫《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照片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1945年2月,硫磺島戰役,美國海軍第五師開始試圖佔領高地,膠著到第五天,美軍嚴重死傷,而日方也被迫撤退到島嶼的巖洞中。為了帶給士兵們希望,一天清晨,第五師收到了插旗指令。

海軍士兵約翰·布拉德利與戰友艾拉·海耶斯、雷內·加儂以及另三位戰友共同衝上硫磺島的制高點蘇利班奇峰,並且六人合力將一面美國國旗插了上去。那一刻,美聯社戰地記者喬·羅森塔爾將六名士兵奮勇舉旗的場景拍攝下來,並將照片發回國內,18個小時後照片傳到紐約,大大鼓舞了美國士兵的士氣,最終為取得整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此,這六名士兵成為了舉國英雄。

以上的介紹是正史中對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進行的描述,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美聯社記者羅森塔爾的這個作品的確屬於「擺拍」。由於當年美軍在攻下硫磺島後有兩次「升旗儀式」,分別由兩組不同的士兵完成。當時的情況是:羅森塔爾錯過了拍攝第一次升旗場景的時機,失望之餘,他打算爬上山頭拍一張星條旗飄揚在島嶼上空的照片。就在上山途中,羅森塔爾得知,已登陸的一名美軍軍官想要為所在部隊收藏這面具有歷史意義的國旗並且嫌先前插到山頭的國旗太小從山下無法看清,要求士兵們換面大旗。於是,羅森塔爾趕緊爬到山頂,尋找到最佳角度後,迅速將相機對準士兵,按下了快門。經典一刻就此定格。

以上內容在《父輩的旗幟》影片中有詳盡的描述,由於該片是由小說《父輩的旗幟:硫磺島戰役的英雄們》改編而來所以歷史的真實性可以確定。

第四部分 攝影作品《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中的人物

小說《父輩的旗幟:硫磺島戰役的英雄們》作者之一,詹姆斯·布萊德利的父親約翰·布萊德利便是著名的硫磺島插旗照片中六名美國士兵中的那位醫護兵,也是三個倖存者之一。

約翰·布萊德利

然而,詹姆斯卻從沒有聽過父親提及那場慘痛的戰鬥,他甚至不知道那張如此有時代意義的照片裡竟然有一個背影是屬於父親的,直到父親於1994年去世,詹姆斯才從他珍藏的鐵盒裡發現了一枚海軍頒發的十字勳章以及一些有關採訪其他兩位倖存者的剪報,也才真正知道了事實的真相。

父親的低調反倒引起了詹姆斯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然而在他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之後,卻發現了幾乎都是播報了插旗六人中犧牲的那三位士兵的資料:邁克·斯特蘭克,25歲;哈隆·布洛克,20歲;弗蘭克林·索斯林,19歲。

然而其他三位倖存者,除了詹姆斯的父親約翰,另外兩個人退伍之後的生活,卻有如謎一般全無蹤跡。詹姆斯與曾在二戰時期當過戰地記者、同時也是普立茲獎獲得者的朗·鮑爾斯分頭調查,總算是得到了另外兩個人的信息,然而他們也都和詹姆斯的父親一樣,已經過世了。

旗手之一雷內·加儂,54歲死於心臟病,與回國時有如英雄般的歡迎完全相反,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做門衛,過著籍籍無名的生活,死時落魄潦倒。至於旗手伊拉·海耶斯,詹姆斯發現他退伍後有生活在亞利桑那州的某一個印第安人的聚集地的跡象,他在戰爭中身受多處槍傷,由於政府沒有給予及時的醫療幫助,而導致他身上出現併發症,一直被傷痛所困擾,最後死於酒精中毒。

插旗的其他三人則是永遠的長眠在了硫磺島的黑色火山泥中,而倖存的三位插旗英雄,因為照片的轟動影響,被調回了美國。對於急切需要財政支援的美國政府而言,他們更該做的不是在戰爭中出生入死,而是頂著「英雄」頭銜來往巡迴於全國,推銷戰爭債券以籌集款項。扮演著「完美的英雄」,發表著感人至深的演講。

據作者詹姆斯所說,他在觀看當年父親和其他兩名戰友回國的紀錄片時,他們就像50年代英國披頭四樂隊訪問美國那樣受到國民的歡迎,走到哪裡都是鮮花和讚譽。

這群並無意成為英雄且永遠也無法擺脫死難戰友陰影的十八九歲的孩子們,人生被徹底改變。但他們對自己被當成民族英雄般的偶像卻毫無興趣,也從不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只希望能夠跟那些沒有享受到絲毫榮耀、在戰火中壯烈犧牲的兄弟們呆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戰爭永遠不要再有。

戰爭結束後,這三名被美國政府包裝成英雄的晚景卻一個比一個悽涼,並非政府有意忽視他們,而是他們故意走出了大眾期盼的目光。這些人,代表著美國最美好的一面,他們不覺得自己有多麼地高尚,認為只是為國家做了應該做的事情--這種精神,就是我們所說的英雄主義。

以上就是《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這張著名的戰地照片背後的故事

第五部分 《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和雕像

這幅照片發表後,在美國引起了轟動,極大地激發了美國人的豪情壯志和愛國情懷,照片和雕塑所展示的形象如今已經凝結為一種美國英雄主義精神。羅斯福總統曾命令調回照片上的六個戰士,但不幸的是,六人中有三個隨後即戰死沙場。

面對這張給自己帶來無數榮譽的照片時,美聯社記者羅森塔爾謙虛地說:「我看見他們在豎起國旗,就下意識地按下快門。拍攝過程很簡單,我不認為那是一次偉大的拍攝,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一刻,照相機記錄了一個國家的靈魂!」這張在攝影史上堪稱「不朽之作」的照片不僅讓他的作者羅森塔爾獲得了1946年的普立茲獎,而且為他贏得了一生的榮耀。

由於這張照片真實反映了二戰期間美國軍人浴血奮戰的英雄形象,美國聯邦政府不僅在戰時將它作為獻給陣亡將士的禮物,而且在戰後還根據照片製作了一座雕像,安放在華盛頓阿靈頓國家公墓,任後人憑弔。

雕像人物形象十分逼真,完全按照片原本細節,就如同戰地的重現。看到這座雕像,仿佛就能聞到戰場的硝煙,能聽到槍炮的呼嘯,能看到血,肉,犧牲和勝利。

雕像共計使用100多噸銅,銅的青綠儼然與海軍陸戰隊的綠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選用與硫磺島黑色火山灰相似的黑色瑞典花崗巖作為雕像基座,也顯現出設計者的獨具匠心。

後記(上部)

這也算是在《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中第一次單獨開小系列,因為很多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寥寥幾語不能把事情的整體都說清楚、看明白,更何況是這種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戰役,無論從事件的意義、過程、人物和啟示在一篇之中很難講的通透,所以我覺得開一個小系列就非常有必要了。

二戰中著名的一場戰役,硫磺島戰役誕生了一張著名的照片《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一張照片促成了美國一處著名的雕塑「美國海軍陸戰隊紀念碑」的矗立。

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作者在一探究竟後寫下了《父輩的旗幟:硫磺島戰役的英雄們》這部小說,而這部小說又促成了一部優秀的電影《父輩的旗幟》的誕生。

正如當年現實中剛趕到硫磺島視察的美國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看到美國國旗豎立在硫磺島折缽山山頂後激動地說:「折缽山上升起的國旗意味著海軍陸戰隊此後五百年的榮譽!」美國第四大軍種——海軍陸戰隊的軍魂就此被印上了深深的烙印。

這部影片用大量的篇幅來描繪一面是不斷閃回在戰場上各種戰鬥,一面是這三名主人公在現實中進行戰爭債券的募捐,一面是戰火紛飛一面是寧靜和平。不斷的有戰友倒下,不斷的要去往全國各地像動物一樣進行巡迴路演。

導演一方面想要表達也許根本就沒什麼英雄,都是些像原著小說作者父親那樣的普通人。我們口口相傳所謂的英雄,只是國家自身宣傳需要和滿足人們想像的產物。

為什麼一個普通人上了戰場之後就會願意做出犧牲?對於電影當中的父輩們來說,他們曾經的付出和犧牲,也許是為祖國而戰,但更實際的情況是只為了身邊的戰友,看著那些曾經並肩作戰的兄弟在你的身邊不斷的倒下,這才是他們願意為之付出和犧牲的真正原因。

父輩的旗幟,從普通見偉大、從平凡顯英雄。

(未完待續)

點擊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4—美國電影《軍火販》背後的歷史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3—英國電影《黑道傳奇》背後的歷史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2—俄羅斯電影《第九連》背後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6—電影《菲利普船長》背後的歷史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前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了解電影背後的歷史。今天我們介紹一部關於索馬利亞海盜的電影—— 《菲利普船長》這部電影背後的歷史。
  • 代表手記:「新」字背後的大歷史
    原標題:「新」字背後的大歷史 萬眾矚目的十九大報告終於呈現在億萬人民面前。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要判斷,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新」字,背後有千萬言,背後有大歷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前無古人的探索,卻肩負著後啟來者的重任。
  • 歷史與回顧丨美國感恩節背後的真實歷史
    很多美國人口中的第一個感恩節其實始於一場誤會,而且後來還成為了一個迷思。今年是朝聖者抵達麻薩諸塞州的400周年紀念,人們重新關注起美國和教會的種族歷史。無論好與壞,美國傳統的發展方向是值得探究的。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珀金斯神學院美國教會歷史的前系主任、名譽教授威廉·勞倫斯(Rev.William B. Lawrence)稱:「由於感恩節的確是一項全國性的紀念活動,而不是某種直接性的宗教慶祝活動,所以是個反思美國真實歷史而非感性化的好機會。」
  • 圖坦卡蒙黃金面具背後的歷史:法老與眾神
    要想弄清楚圖坦卡蒙黃金面具背後的故事,就要先弄清楚那個時代的神話傳說。有句話叫做:欲知古埃及,必先知金字塔;欲知金字塔,必先知法老;欲知法老,必先知其神話。那麼,我們先說一說古埃及的神話歷史。古埃及有超級多超級多的神,但是,對古埃及歷史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九柱神,以及九柱神的兩個後代——他們其實就是五代同堂的一大家子。
  • 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華圖在線公眾號發布:2021國考申論熱點:拒絕重建圓明園,背後是歷史敬畏與現實考量,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而是我們能夠直面歷史上曾受到的屈辱,並且讓內心得到修復。這是簡單修復一處園林和建築所無法做到的。   二、各方觀點   @光明日報:歷史文物需要始終保有活的生命,我們不該一邊眼睜睜看著歷史建築文物消失、一邊建造消失文物的贗品,也不該一邊破壞式修復、一邊又持續討論無意義話題。這個話題不是應該暫且按下不表,而是應該就此罷休了。
  • 植物與它們背後的歷史
    趙爽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為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一級導演。書中涉及的植物,既有我們愛吃的水果,比如蘋果、葡萄、桃和柑橘;也有維持我們生命的糧食,比如水稻、小麥、玉米等及經濟作物,比如花生、棉花;還有我們喜愛的花卉,比如玫瑰、蘭花。說起這些植物,都是我們熟悉的,但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它們的來歷?它們又是怎樣進入人類日常生活的呢?
  • 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主觀題中)
    2020全國一卷歷史部分選擇題是從24-35題共12題,每題4分,共計48分。主觀題第41題共計25分,三小問,42題共計12分,素來標榜靈活,創新,常以圖片和文字結合的形式來考察考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掌握歷史脈絡的能力。今天姚哥通過試卷給大家講解歷史背後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 歷史:Edward Hopper,他畫作背後的真實靈感!
    歷史:Edward Hopper,他畫作背後的真實靈感!不乏與紐約密切相關的藝術家。但是在眾多受到我們城市啟發的畫家中,也許沒有人比愛德華·霍珀有更持久和更深刻的關係,尤其是格林威治村。Hopper幾乎在整個成年期間在格林威治村生活和工作,並從周圍環境中汲取靈感。他很少畫出完全一樣的場景,而是專注於傳達情緒或情感的元素。
  • 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主觀題41題)
    2020全國一卷歷史部分選擇題是從24-35題共12題,每題4分,共計48分。上三節課咱們講完了選擇題的解題方法和其題目背後的歷史故事,今天起姚哥會給大家講歷史主觀題部分。大家知道主觀題第41題共計25分,三小問,42題共計12分。今天姚哥通過試卷先給大家講解第41道題歷史背後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 峇里島阿貢火山背後的歷史是什麼?
    但峇里島聖山阿貢背後的歷史是什麼?峇里島火山爆發:峇里島人是印度教徒,所以他們尊重山脈。上周日當地時間凌晨3點21分,火山爆發,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報告。國家減災機構發言人奧波·普沃·努格羅霍說:「這是活火山的正常情況,公眾沒有必要恐慌,只要他們還在危險區之外,不要試圖靠近火山口來記錄火山口的火山活動。」阿貢山背後的歷史是什麼?
  • 恐怖電影背後的恐怖歷史:真實得令你毛骨悚然
    文 | [日]中野京子  歷史劇應該是很多人了解歷史的入門教材,但有時電影也會為了追求娛樂性而無視史實,所以對電影情節照單全收是很危險的  美國的女巫狩獵1692年  「女巫狩獵」——「由教會發起的、出於狂熱信仰的有組織性異端者揭發行為」(出自《新明解百科語辭典》 )—— 一詞可謂中世紀歐洲黑暗史的縮影。事實上,這一行徑一直延續到近代,雖然規模較小,但的確曾在美洲新大陸上出現過。  說起美國最後的女巫審判,當屬1692年發生在今麻薩諸塞州小鎮薩勒姆的事件。
  •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美國崛起背後的精神密碼 2018年04月08日 15:12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者:申嘉澍 字號 關鍵詞:美國;一本書讀懂美國史;背後;中華書局;陳會穎
  • 冷知識盤點:電影劇情中背後的那些歷史背景,知道兩個以上你就是...
    在影視界,影片的藝術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靈感,而現實中發生的不少經典實例,歷史故事也都被搬到了大屏幕上拍攝成為一部部優秀的作品供大家欣賞。那麼你知道都有哪些影片是源自於真實的歷史背景的嗎?接下來為大家帶來幾部比較有代表性的吧~ 1.《戰馬》
  • 美國好萊塢科幻大片在歷史上的真正出處,99年保密協議背後的故事
    但最近他很苦悶,因為他發現他很喜歡的新女友和他不是很合拍,當看這些科幻電影的時候,總是沒有以前那些女友表現過的那種興奮感。尤其是上周末在看中國第一科幻片《上海堡壘》的時候(手動滑稽*2),甚至滿臉不屑地瘋狂劇透,要知道那部片子這小子是第一次看,雖然片子質量一般,但嚴重影響觀影體驗。受到傷害的他跑來問我,要不要和女朋友分手?
  • 10部中學生必看的歷史紀錄片,這樣背歷史更簡單了!
    中國通史《中國通史》是由廣電總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監製指導,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撰稿,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拍攝的百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描摹了中國境內從遠古人類起源到清朝滅亡的宏大歷史場景。
  • 韓國著名恐怖電影《R高地》背後的故事——越戰真實歷史事件
    大家好 本文為大家推薦一部2004年上映,由甘宇成主演的韓國著名的恐怖電影《R高地》。這部電影的起源是關于越戰時期真實發生的詭異事件,事件起至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有個地方叫R高地,又被人稱為羅密歐點,據說在清朝時期,這個地方本來是一個湖,當時有大量被屠殺的越南人的屍體葬在湖裡,屍體把整個湖都填平了,後來就成了現在所說的羅密歐點。
  •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2020-07-03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角大樓與UFO的背後:不明飛行物歷史研究的運作
    就在阿諾德被發現幾周後,蓋洛普民意測驗顯示,十分之九的美國人已經熟悉這個綽號。幾個月內,「飛碟」和「飛盤」的說法不僅無處不在,而且幾乎等同於看到飛機。目睹天空中一個未知的飛行物對許多人來說至少意味著看到了一個飛碟。
  • 文獻紀錄片《旗幟》第五集:歷史轉折 解說詞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兩次會議對中國的前途命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具有重大的轉折意義。一次是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另一次是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 嫦娥奔月的歷史真相,講述神話背後的悽慘故事
    導語:隨著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中國航天史又添加了沉重的一筆,我們都知道我國月球探測器嫦娥系列名字取自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中,但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歷史真相以及背後的悽慘故事嗎?這個寒浞出生在一個世俗裡面,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王侯的後裔,這個寒浞性格非常不好,舉個例子寒浞從小就非常淘氣,父母對他進行管教之後 ,竟然把自己的父母綁在柱子上,他爺爺知道這個事情後非常生氣,於是便將他放到部隊裡歷練,於是十二歲的寒浞跟隨部隊去了邊關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