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筆者時常聽到身邊朋友說到自己的年少時,雖然目前他們都是有家的人了,但還是很懷念小時候。我們都知道,兒時是快樂的很多的回憶是無法磨滅掉,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法在回到了從前。其實筆者也是如此,記得那會兒還在農村放牛沒事的時候就叫上村裡的幾個小夥們去周邊的山林採摘野果子,野生菌,野菜等。可惜的是,目前很少有機會吃到純天然的野生物了,大部分都出現了稀少,即使有也不太好遇到。不知道讀者們以前是否有採挖過珍貴的野生資源去賣錢呢?如果你在老家還有此行為還望能停止,畢竟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賜予的,數量終究是有限。
本次撰寫此文的本意主要想跟你們分享一種兒時很重視的野生物,它在我的腦海裡印象非常深刻,前不久還在某地的大山裡遇到,不過這回我完整地將其價值弄明白。此物在民間被稱之為「馬糞菌」當然,並不是馬兒的糞所生成的菌,只是有這樣的一個稱謂而已,個別地方人士還叫它馬勃菌等,你們那又是怎麼叫的呢?據得知:此物屬於真菌界,在剛冒出地面的時候外表顏色為白,到了後期成熟後為黃褐顏色。正常情況下,它喜歡出現在山坡,草叢,樹林下,運氣好都好的話還會在自己的房屋後見到,不過別隨意破壞。
這種「馬糞菌」在六七十年的還比較多,如今絕大數地方已經不存在了,一方面是人為的開採導致生長條件出現了變化,另一方面則就是常說的環境及氣候的影響導致。值得注意的是,在它枯萎後並沒有爛掉,而這時本身會形成一個圓球形的海綿,用力擠壓還會散發出一股煙的物質,以前筆者就拿來玩耍弄得村裡烏煙瘴氣的。不過,這種煙霧對人是沒有太多傷害的,但若大量呼吸就不好說了。
價值參考:
據得知,馬糞菌早期分布在我國的重慶,雲貴川,安徽等地。它在較嫩的時候是可以食用的,以前的古人用來涼拌且味道猶如香菇。最為重要的是還本身的藥用價值,對於民間某些病痛是具有一定的幫助。本文旨在科普知識,請別破壞或擅自親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