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筆者在農村可以說接觸過很多種類的野生植物,只是很少熟知其本身所含的價值,因為當年並不像如今這麼好,很多植物的信息獲取得不夠便利,再加上又沒有專人指點。雖然目前從事了該研究工作,卻發現以前遇到過的野生物很少有生長了,個別的甚至還達到了瀕危,這也許就是環境和氣候的影響導致的吧。當然,人為的惡意破壞及採去賣錢也是不可忽視的。這些年筆者基本每天都在提倡保護現有資源,但依舊有多數人不當回事,若是從整體來講,山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賜予的,若不好好的去珍惜,那麼未來的農村就不會再有所謂的山清水秀之稱。
今天筆者要為大家分享的同樣是植物,但這次要說的是一種較為珍貴稀罕的「孔雀木」,從這個名字還是能感覺得到它的與眾不同,其實此物的價值更是不容小覷,是否有朋友認識呢?據得知:它屬於常綠觀葉小喬木,在不受生長條件的影響個子是能達到2米以上的。葉互生,小葉較多且保持在7-10枚左右,邊緣是具有鋸齒或是少見的羽狀分裂,十分獨特。它喜歡溫暖的環境,耐寒能力不佳,也不耐強光的照耀,一般適合的在20-30度間。分布在我國的雲南,浙江,福建,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其實孔雀木是擁有兩方面價值的,一是欣賞,而是藥用,不論怎麼講它都是值得被愛護的,若是讀者農村老家有存在儘量別破壞。
至於孔雀木這個稱謂從何而來,筆者暫且也不太清楚,但曾經還耳聞民間有人稱其為手樹,十葉草等。數年前有農民還見到就除掉,因為在山上務農經常被其扎到,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散養的家禽受到傷害。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但相信村裡的老人是最明白的,畢竟他們那個年代就是如此,我的爺爺也這樣做過。一般孔雀木會生長在林下,灌叢中,曠地。人工栽培也是有的,但比較有限,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後應該會實現規模化種栽的,因為價值真的很高。
作用參考:
它在古代之時就被先人重視了,主要針對祛風除溼,咳嗽,咽痛,感冒,祛痛,解毒等是存在一定功效的。這些只是參考,請別隨意親測,本文旨在科普,不代表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