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前不近視的已是鳳毛麟角?救救孩子的眼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本報記者李牧鳴

  「悠長假期」結束,家長們在「慶祝」神獸終於歸籠後,最常見的「問候」就是「你家孩子度數漲了多少?」

  是的,現在小學高年級以上,戴眼鏡幾乎成標配,問度數就像互道「吃了嗎」一樣常態化。暑假時,記者就在北京市潘家園眼鏡城了解到,多數孩子的近視度數漲了至少50-100度。

  8月27日,教育部調研也顯示,與2019年底相比,半年來學生近視率增加了11.7%。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其實去年的形勢就已經「驚人」了,國家衛健委2019年4月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青少年兒童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初中生近視率達71.6%,高中生達81%。

  因此,時隔不到一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建立的《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評議考核辦法》,成員單位已增至15個。

  各種因素對視力的影響到底在哪,以及如何應對,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楊智寬。

  楊智寬介紹,對青少年視力影響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第一是持續性視近工作,也就是小於33釐米、大於20分鐘的用眼。學生平時在校一節課40分鐘,是在黑板和課本間切換,理論上還可以接受,但總上網課就沒有了這種切換;第二是有效戶外活動時間,為什麼要加上「有效」呢?就是戶外光照度要大於700lux。夜晚戶外活動,鍛鍊作用還在,但對視力的調節作用就沒有了;第三是環境照度,室內非閱讀,也需要150lux以上才不至於視疲勞。

  多亮才算亮?

  光照度是物理術語,指光照的強弱和物體表面積被照明程度的量,簡稱照度,單位勒克斯(lux或lx)。

  據2018年住建部頒發的最新《建築照明標準》,以學校為參照,國標中對於教室桌面的照度要求是300lux,黑板面是500lux。這基本也是記者平時閱讀時眼睛較舒適的光照度範圍。而記者去過的不少書店閱讀區,甚至部分圖書館,往往達不到這個標準。

  記者在一個陰天的上午,緊靠窗前無任何遮擋的書桌桌面照度是700-800lux;離窗1米遠的桌面照度約300lux左右。

  很多成年人都沒繃緊環境照度和閱讀照度這根弦。周末節假日,無論在照度不合格的圖書館還是書店,書架旁的地板上、角落裡經常坐滿了各個年齡段的讀書人。公共閱讀場所的經營管理者,有義務參照國標,滿足照明條件。而熱愛閱讀的我們,尤其家長,更應該了解點「常識」,堅決不在不合格的光照條件下閱讀寫字,畢竟,「鑿壁偷光」和「囊螢映雪」是受限於時代,勵志足矣。除了期盼加強檢查以督促公共閱讀空間照度標準化外,記者曾見到有些家長在光照不足的圖書館掏出充電閱讀燈為孩子「補光」,也不失為權宜之策。

  屏幕的「原罪」

  至於廣被詬病的電子產品,到底主要「危害」在哪裡?如果無法在生活中完全剔除,該如何正確使用?同樣是近距離閱讀,和傳統紙質書差別在哪裡?藍光到底危害有多大?這些問題,楊智寬也一一做了解答。

  排除屏幕類閱讀介質本身的質量問題,首先,電子產品的閱讀是不限制條件的。看書,我們至少要一盞燈,但現在的學生,即使房間熄燈了,趴在被窩裡也可以看電子屏幕,這本身就增加了近距離閱讀時間。這種情況,經常到處奔波的人最有體會,很多不利於閱讀的環境,比如火車站、地鐵上、候診時……掏出手機似乎是消磨時間最好的方法。

  其次,電子產品傳遞的信息,可以做成動畫、視頻,包括互動等形式,增加了趣味性,一不留神就超時。其實何止學生,相信很多成年人,即使是正當需求,也擋不住各種推送的「吸引」,更不要說進去就出不來的遊戲了。

  第三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藍光,這個其實和近視眼關係不大,但主要會引發眼底病。我們現在所有的電子產品,顯示光源都是LED,一般 LED發的光只有「RGB」這3種顏色,其中R就是red,表示紅光;G表示green,代表綠光;而B表示blue,代表藍光。3種顏色的LED,以400nm到500nm之間的「藍光LED」最為重要,也最為基本。波長在400多nm,正好聚焦在黃斑處,所以對眼底是有損害的,看手機又多數在晚上或光照不佳時,瞳孔暗環境會放大,藍光沒有任何遮攔直入眼底。這種損害短期看不出來,長此以往後患無窮。

  每天戶外2小時

  如果說屏幕生活對全人類包括青少年已無可迴避,除了對距離、時間的控制,更積極的做法是增加戶外活動。

  8月29日,人民網主辦的「第二屆國民視覺健康高峰論壇」(後簡稱「論壇」)上發布的《中國青少年近視防控大數據報告》,指出當前兒童青少年用眼時長超出標準1倍有餘,戶外有效暴露時長嚴重不足。數據顯示,2020年1-7月,青少年全天用眼距離為32.3±9.4cm,其中,75.3%的青少年平均每日近距離用眼時長超過2小時。

  青少年近視防控需要「光合作用」,堅持戶外活動必不可少。在戶外活動接受陽光、接受更強的照明,接受日照下面的光譜以及節律,這是最重要的近視防控的手段。

  在論壇上,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師曾駿文解釋說:「為什麼老是說要戶外活動,其實戶外活動不單單只是減少看近的問題。戶外活動接收光線的作用特別神奇,很多人覺得紫外線不好,其實紫外線裡有些波段的光對眼球發展有一定正向作用,現在還沒有深入研究。我的課題在做紅光的研究,紅光以前專門治療弱視的,其實弱視治療好了以後,小孩子眼球的硬度也增長了,眼軸就不怎麼長了。」

  教育部體衛藝司原巡視員廖文科提到,高考體檢查視力是重要一項,有不少在某方面非常有天賦的孩子,由於視力原因不能選擇自己所愛的專業,嚴重影響我們國家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光如此,「每年徵兵之後部隊都要跟我們反饋,由於視力低下導致合格兵源少,徵兵體檢的標準一降再降,還按照原來的標準已經找不到太多合格的兵源了,再不降標準徵兵任務都難以完成。」

  記者在論壇上還了解到,經科學論證,周末一次性運動14小時起不到近視防控的作用。就像飯要按頓吃一樣,戶外活動一定要分散到每天至少2小時。而現實是,即使在疫情已不太嚴重的停學期間,各個小區樓下玩的孩子鮮有小學高年級及以上者。更不要說平日裡「檔期」比大人都緊的學生了。

  配眼鏡、OK鏡、阿託品……這些真能亡羊補牢嗎?對於似乎一切塵埃落定的成年人,近視和多年前覺得不算病的牙疼一樣可以熟視無睹嗎?

  近視不只是近視

  如果以為高度近視僅僅是眼鏡片厚一點,或者選專業窄一點,那可太樂觀了。一旦進入高度近視的病理性變化就是不可逆的損傷,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人群,發生白內障的風險會增加5倍,視網膜脫離的風險增加13倍,黃斑變性的風險增加800多倍。國際防盲協會已經用高度近視眼替代白內障作為當下全球導致失明的首要原因,而白內障致盲尚可逆。造成高度近視的原因,一是非常明顯基因影響。還有就是12歲以前就近視,也稱早發近視,這類孩子度數發展非常快,也屬於高概率人群。第三類雖然是12歲以後發現近視,但是帶有一些隱藏的易感基因,所以也有可能成為病理性近視。

  北京同仁眼科研究所原所長徐亮強調,18歲以前近視的,越早越容易得高度近視。可「悲觀」地看,18歲以前不近視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為什麼病理性近視(高度近視)是致盲重要原因,甚至比白內障還「危險」?因為隨著近視眼度數越來越高,眼軸也拉得越來越長,眼球的整個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後面變成橄欖一樣,視網膜都往前拉了,視網膜變成了像破棉絮一樣,脆弱得不堪一擊。

  那麼如何有效防範?說難也不難,我們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就是一個重要抓手,比如學習的姿勢、閱讀距離、閱讀時間、閱讀的強度還有閱讀照明等等。

  楊智寬說,近視眼防控不光是戴眼鏡的問題,可能還是今後喪失勞動能力的問題。也不是喊喊口號,開幾次會就能解決的。除了對「危害」的警鐘長鳴,科普事關重大,尤其對家長和學校老師的科普。

  其他國家地區呢?

  世界衛生組織(WHO)屈光不正防控計劃專家組成員藍衛忠介紹,在過去幾十年裡,全球各地的近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中國、日本、韓國居全球近視率發病的首位,達到51.6%,緊隨其後是美國、歐洲,近視率最低的是在非洲以及大洋洲,不到10%。

  美國眼科雜誌一篇文章對全球近視眼發病率的預測稱,如果當下沒有有力的近視眼防控措施的話,到2050年全球近視眼患病率將高達49.5%,高度近視眼總人口將近10億。

  大量的研究提示,全球近視眼的患病率比幾十年前迅猛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在眾多的「新」生活方式裡,有兩個是被明確認定導致近視眼的因素,就是學習負荷的增加以及戶外活動的減少。

  但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還有澳大利亞,總體近視患病率還是遠低於東亞地區。從社會層面來看,西方社會對於學生的評價除了學業成績之外,還會考量綜合素質,比如學習能力、特長、愛好、發展潛力等等,而東亞地區傳統文化往往把重心放在學業上,尤其是書齋中高度用眼的「視近」學習。因為評價體系的單一,方法也只能「功利性」地單一,於是導致戶外活動時間嚴重不足。

  再看華人社會為主的新加坡,2000年已經啟動了國家層面的近視眼防控計劃,經過了將近15年的努力,成功把近視眼的患病率從37.7%降至31.6%,他們的防控措施非常全面,首先採取了學齡以及學齡前的視力篩查,還提供非常有趣的近視眼防控健康教育,讓娃娃從小就知道近視眼到底會對他們未來有什麼影響。

  中國臺灣地區,也是推出一系列近視眼防控的措施,包括推行跟眼保健操類似的護眼操,改善教室照明,提供可以調高低的桌椅等等。可是,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施行上述措施後效果不是很明顯,近視眼患病率不但沒降還不斷升高。於是在2010年進行了調整,提出了「天天120」計劃,就是鼓勵學生每天都至少有120分鐘的戶外活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把護眼操取消了,每天兩次護眼操時間,把小孩子都趕到操場上享受陽光。效果如何呢?從2010年做出了這樣的調整後,近視患病率從50%逐漸下降到46.1%。

  倒逼學生還是學校?

  前陣網上爭議很大的山西省長治市將視力考核納入中考成績一事,似乎在學業日趨沉重的學生身上又壓了一座大山。

  北京朝陽區呼家樓小學則另闢蹊徑,每學期把視力檢查的結果做成曲線圖反饋給家長,同時在教師的評優上納入了視力考核指標,如果班級成績上漲但同時近視率也上漲,老師考核是要受影響的。

  校長劉治國還建議,能否在教室裡裝一個光感應器。因為現在教室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往往拉上窗簾,雖然要求用完投影等設備就要把窗簾拉開,但當老師全力投入教學中有時想不起來,如果有這麼一個感應器,一報警就知道光線不夠了,需要拉開窗簾或者開燈。

  現在很多公園裡都有噪音預警器,不少手機裝個軟體就能檢測光照度,技術層面應該不難解決,更重要看管理者的決心。信息化、數位化等新的生活方式給我們健康帶來衝擊的同時也應該提供相關便利。

  不過劉校長也擔心,目前能想到做到的,只是從「監控方」出發,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要喚起學生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重視。

  仍有太多對光線強弱、對戶外活動不以為然的青少年兒童甚至家長,這恰恰說明很多人的重視性亟待增強,不要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才警醒。

相關焦點

  • 18歲以前不近視的已經是鳳毛麟角? 救救孩子的眼要知更要行
    因此,時隔不到一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建立的《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評議考核辦法》,成員單位已增至15個。各種因素對視力的影響到底在哪,以及如何應對,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眼視光學組副組長楊智寬。楊智寬介紹,對青少年視力影響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第一是持續性視近工作,也就是小於33釐米、大於20分鐘的用眼。
  • 18歲前不近視鳳毛麟角 青少年用眼時長超標1倍有餘
    原標題:18歲前不近視鳳毛麟角 青少年用眼時長超標1倍有餘   「悠長假期」結束,家長們在「慶祝」神獸終於歸籠後,最常見的「問候」就是「你家孩子度數漲了多少?」   是的,現在小學高年級以上,戴眼鏡幾乎成標配,問度數就像互道「吃了嗎」一樣常態化。
  • 【科普】孩子的視力多少算正常?你知道嗎?
    正視眼的視力應當為1.0。2歲時為0.4 3歲時為0.6 4歲時為0.8 5歲時能達到1.0 即成人視力
  • 焦作:她才6歲骨髓移植需要40萬,我已花光全部積蓄請救救我女兒
    焦作武陟嘉應觀鄉楊莊村的姜女士@河南都市爆料反映,她有三個孩子,原本也有一個幸福的家,但現在卻經常住在醫院,因為她的小女兒今年6月2個月,【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至少40萬元做骨髓移植手術,40萬元對於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 中國人才多如牛毛天才卻是鳳毛麟角
    中國人才多如牛毛天才卻是鳳毛麟角 4年前,火箭科學家、中國航天和飛彈工程的天才設計師錢學森先生,曾向前來探望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培養的人才多如牛毛,而天才卻鳳毛麟角?」  沒人知道溫家寶總理是怎樣回答的,但我的朋友白樺(音譯)認為她知道答案。「我們的教育體系就像古代的斯巴達。不是身體上,而是精神上的。」在北京一家購物中心就坐的白樺邊喝咖啡邊說,「我們的孩子學速算、彈鋼琴,什麼都學。
  • 救救孩子!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貼紙,請立即報警!
    救救孩子!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貼紙,請立即報警!>LSD以前僅在歐美國家流行,近年來卻悄悄流入中國。 2016年,北京警方首次破獲中國國內新型毒品「郵票」案。
  • 不近視的人,長時間戴平光眼鏡,會近視嗎?
    提問:不近視的人,戴平光眼鏡久了,會導致近視嗎?注意:不近視的人戴平光眼鏡,可能不近視,也可能會近視。近視與眼球發育、不良閱讀習慣、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如:未成年人的眼球長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戴平光眼鏡並不能阻止眼球的增長。因此,戴不戴平光眼鏡,都有可能發生近視。但戴平光眼鏡與近視的發生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 李玫瑾:12歲以前不要著急給孩子報興趣班,腦力訓練才是關鍵
    李玫瑾:再愛孩子,12歲以前不要給孩子報這2種興趣班,腦力訓練才是關鍵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上,就說過家長不要過早的給孩子上興趣班,這樣很有培養出來的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反感。尤其是這2種興趣班,報了也是浪費錢,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
  • 預防0-6歲兒童近視,你是相信眼科專家,還是相信某些胡拼亂湊的母嬰...
    中產階級家庭兒童的形象目標應該是整齊又潔白的牙齒和不近視的眼睛。第二是影響生活質量。無休止地找眼鏡,運動不方便,比如球類運動、遊泳、潛水等,萬一框架眼鏡框不甚折斷,可能面臨眼外傷的風險。冬天從寒冷的戶外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立即霧蒙蒙。
  • 青少年近視調查系列 | 疫情加劇孩子近視率
    來自省內權威部門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蘇省近視患病率增加了11.9%,其中小學生增加最多,高達15.2%;其次是高三年級和初三年級孩子。 南京16歲的中學生楊洋告訴記者,班上不戴眼鏡的「兩隻手數得過來」。「不愛動就愛宅」的他,平日用眼就比較多,節假日除了吃飯睡覺寫作業,要麼就抱著手機,要麼一直趴在電腦前面。疫情期間天天宅在家,情況更嚴重。
  • 15歲女孩患白血病 繼母網上發帖「救救我的女兒」
    70歲的公公老朱患病在平南縣住院,15歲繼女朱琳患白血病,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療。林春霞為此在南寧和平南之間來回跑。為給女兒籌集醫藥費,她到網上發帖,「請大家救救我的女兒」。  目前,朱琳的骨髓跟弟弟配型成功,仍需30萬元左右的醫藥費。可是,為了給孫爺倆治病,林春霞夫婦已經花盡積蓄,還欠下一大筆債。
  • 廣東汕頭18歲男生娶14歲女生,官方回應:違法!已叫停
    近日,網上流傳出一段視頻稱,廣東汕頭一18歲高中男生迎娶一14歲初中女生。該視頻引發了廣大網友的「口誅筆伐」。事情經過男方家屬稱,兩個孩子是通過網絡認識的,屬於自由戀愛,在婚前均已輟學,婚禮也是徵得了雙方父母的同意。當問及是否知曉讓未成年結婚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時。
  • 6歲孩子居然有800度近視了,孩子眼睛健康要重視!
    據統計我國近視患者已超6億!,青年近視率為53.6%,居世界第一! 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是高學歷,為了下一代也能領先於他人。 3歲開始就給孫子報名各種數學班、圍棋班等,為了方便,利用電腦ipad下載了很多早教片,每天陪孩子一起看,練習口才。 令人無法想像的是:6歲孩子居然有800度近視了。
  • 6歲孩子近視600度!你還讓電子產品當保姆嗎?
    假期裡聚餐多,我們常常會在餐館看到這樣的景象,大人們忙著聊天,就用手機或IPAD來哄孩子,兩三歲的孩子抱著電子產品看動畫片,可以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黃仲委教授提醒,別把近視不當回事,一旦發展為高度近視就不是做個雷射手術這麼簡單的事。
  • 11歲幼弟獨行千裡為哥捐骨髓:抽多少我都願意
    11歲的苗睿霖在農村老家說:「放學回到家後,能和哥哥一起幫爸爸媽媽幹活,能讓他們少操點心,一家人能活得好好的,陪他們一直到老。」圖為苗睿霖(左2)和白血病哥哥(左3)以及父母親在河北省某醫院的病房裡。18年3月,苗承霖臉色蒼白、發燒,家裡人以為是感冒和貧血,就帶苗承霖來到醫院檢查。當看到檢查報告上的「白血病」3個字的時候,苗中華夫妻瞬間崩潰,泣不成聲。
  • 男子把雷射筆給孩子當新年禮 兒子秒「瞎」爸爸一隻眼
    浙江省人民醫院眼科中心主任吳苗琴教授搖著頭說,以前也曾收到過雷射筆灼傷眼睛的病人,但眼傷者都是孩子,這回卻是成年人。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是眼傷者將極易傷身(尤其是傷眼)的雷射筆當做玩具給了正頑皮好動的兒子,孩子玩耍時竟秒「瞎」當爸的一隻眼睛。 吳苗琴教授說,目前正為眼傷者治療,但視力完全恢復已無可能。
  •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
    李玫瑾曾說: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大部分家長都是比較困惑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場演講中說出了問題的答案,就是好孩子是管出來的,重點在這個時間狠心管,孩子會更懂事。這個時間就是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6歲之前,家長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性格方面的培養。
  • 0-18歲身高體重表已公布,矮個的孩子,或能抓住「黃金期」躥一躥
    萬變不離其宗,總體的規律還是可以找到的,家長們應該及時的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節點,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青春期。二、0-18歲兒童身高體重標準表俊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其實俊俊媽媽重視的還是比較晚的,如果重視的早一點的話,孩子可能長得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