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85字,8張圖,閱讀時長2分鐘
古生物學家的藏寶地—塞雷洪礦場
化石的發現總是摻雜些偶然性,泰坦巨蟒化石也一樣,發現它的地方是一個煤礦,而這個煤礦就是世界十大煤礦之一的塞雷洪煤礦,坐落在哥倫比亞的瓜希拉半島上。留心的讀者會發現,又是一個南美洲發現的史前巨型生物,之前文章寫到過,雕齒後、大地懶和泰坦鳥,它們都曾經生活在南美洲,了解它們或許你能從中發現些南美洲過去的秘密。

塞雷洪在地質學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化石埋藏非常豐富,已經發現的動物化石中,有外殼猶如兩個井蓋大小的巨龜;身長達到3~4米的鱷魚;體長超過2米的肺魚。然而,這些都不算什麼,因為接下來這個生物,可能會驚掉你的下巴,它就是體長超過13米,體重達到1100千克的史前巨獸—泰坦巨蟒。

除了動物化石,塞雷洪礦區還發現很多植物化石,這也為古生物學家恢復當時的氣候提供很有利的幫助。正如一位古生物學家所說:「塞雷洪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能縱觀地球完整古代熱帶生態系統的窗口,這裡曾經存在著植物、動物和其他一切,在熱帶其他地方找不到和它相同的區域。」

巨蟒重出江湖
巨蟒的化石並不是完完整整的發掘出來的,而是一點點,零零星星地發現,當100塊來自不同蛇的脊椎古擺在那裡時,古生物學家也蒙了,根本不知道哪一塊在哪個部位。不過他們並沒有放棄,經過反覆而又枯燥的拼接,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最終構建了這種遠古蟒蛇的脊椎模型,並推測,其長度為13-15米,重1134千克。並將其命名「泰坦巨蟒」。

泰坦巨蟒的外形和現代陸生蟒蛇差不多,但生活習性卻和現代水生蟒蛇相似,它們居住在沼澤裡,是可怕的捕食者,捕食任何進入它們視線的獵物。它們身上最粗壯的部分和成年男子的腰差不多粗細,這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蟒蛇,也是繼恐龍滅絕之後佔統治地位的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

現今人工飼養的最大蛇是一條長7.67米的網紋蟒,它也在2012年9月入選世界紀錄,體重約158.8千克。不過有很多網上傳言,野外捕獲到十幾米巨蟒,這些我很難去考證其真實性,所以,這裡不做過多描寫。
如果有人感興趣,推薦給大家一部影片—《泰坦蟒:蛇中巨怪》(Titanoboa: Monster Snake),這是泰坦蟒的主要發掘和研究機構,史密斯學會拍攝一部影片,影片中詳細介紹了這種巨蛇的發現和研究過程。

為何如此之大
地質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將今論古」,意思是用今天看到的現象,解釋過去地質時期的地質現象,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看到的巨大的蟒蛇一般都生活在溫暖的環境中,同樣作為冷血動物的泰坦巨蟒,溫暖的環境能為它們新陳代謝提供足夠的能量。

根據在塞雷洪礦區發現的植物樹葉化石,古生物學家推斷,在6000萬年到5800萬年前,這裡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高出50%,導致當時的氣溫達到30-34攝氏度,比現在的人帶雨林平均氣溫27.8還要高。
同時的道理,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塞雷洪礦區發現的龜和肺魚要比現在的大很多。不過,這些生物再大,在泰坦蟒眼中只是不同口味的食物。

講到這裡,我想會有人產生疑問,為什麼當時二氧化碳含量那麼高,生物還活得好好的,還長那麼大個。我們現在還有必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嗎?
其實,二氧化碳的升高,導致氣溫越來越高,會對一部分動植物產生致命的影響,而另一部分則會慢慢的適應逐漸變暖的氣候。現在的絕大多數生物也一樣能適應氣候變暖,不過,不一樣的是,當時的氣候變暖花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而現在可能是只需要幾千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很可能還沒來得及適應就out了!
最後,呼籲大家,保護環境!
圖片:網絡(侵刪)
文字:古生物趣談
排版:古生物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