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信息,據外國媒體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根據哥倫比亞北部出土的蛇類骨架化石推測,5500萬年前生活在南美洲熱帶地區的一種巨蛇可能是研究者已知蛇類中最長的物種。研究人員將這條巨蛇命名為Titanoboa cerrejonensis。Titanoboa cerrejonensis巨蟒在近6000萬年前也從地球上消失。這種巨蟒史前巨蟒是現代水蟒和大蟒蛇的祖先,重達1噸,體長45英尺(約合14米),遠比現存世界上最大的蟒蛇更大、更長。由於體型龐大,在古生物學家從哥倫比亞的露天煤礦中挖出其骨骼時,還以為發現了大鱷魚。
Titanoboa版本的巨蟒在2009年2月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初次亮相。這個龐然大物不僅對當今蛇類的研究至關重要,還對科學家了解地球氣候變化有很大幫助:如何在平均溫度達86華氏度和93華氏度之間的環境下生存,相比之下,那裡的溫度已經變為82華氏度。或許,地球以後的溫度會達到那麼高的水平。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我們最需要擔心的應該是Titanoboa巨蟒的回歸。
在不少科幻恐怖片中,都會出現一些特別巨大的食肉動物,其中以巨蟒和巨鱷最為嚇人。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科幻片中的超級食肉動物並非胡編亂造,它們曾經出現在遠古時代的熱帶雨林中。研究人員還利用計算機重現了距今6000萬年的巨蟒,它們體長超過10 m,體重和一輛轎車相當。
在距今6500萬年前,地球遭遇了迄今不明原因的災難,恐龍家族全部滅絕。然而,並非所有生物都在這場災難中消失,不然就不會有如今依然生機勃勃的地球生物圈了。在恐龍滅絕之後,殘存的一些動物物種失去了恐龍的威脅和競爭,一度進化得十分巨大。在500萬年的時間內,一種遠古蟒蛇就進化成地球歷史上最大的蛇類。這種蛇被命名為「泰坦巨蟒」,大概在6000萬年前完成進化,生活在食物豐盛的熱帶雨林中。
發現「泰坦巨蟒」化石的是美國史密森尼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地是中美洲哥倫比亞的一個露天煤礦。他們並沒有發現完整的「泰坦巨蟒」的骨架化石,只是發現了一塊脊椎化石。研究人員根據這塊化石的特徵推斷它屬於巨蟒,而且體形特別巨大。研究人員認為,不大可能挖掘到巨蟒的頭顱化石,因為蛇類的頭顱骨骼過於脆弱,通常無法保存完整。研究人員根據「泰坦巨蟒」的化石,製作了它的原尺寸仿真模型,放置在史密森尼亞研究所的博物館裡展出,它吸引了人們的關注目光。
研究人員認為,新挖掘到的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因為科學界一度很迷惑,不知道恐龍滅絕之後是什麼動物在地球上稱霸。而新發現的化石是世界上第一塊恐龍時代之後的巨型陸地動物化石,填補了進化史上的一個空白。此前,有科學家在多處發現遠古巨鱷的化石,那些巨鱷是恐龍時代之後的水中霸主。在「泰坦巨蟒」化石被發現之前,一些科幻小說家已經猜測到恐龍時代之後會出現巨蟒。比如,科幻影片《狂蟒之災》中就出現了比已有蟒蛇大得多的巨蟒,影片中那些藏匿在熱帶雨林中的巨蟒被認為是遠古巨蟒的後代。
計算機模擬和復原的結果顯示,成年「泰坦巨蟒」的體長可達15m,體重可達1.2t。現今一般蟒蛇的體長不過4~5m,體重100kg左右。現今體形最大的,是生活在亞馬孫雨林中的網紋蟒。它們的體長雖然也能達10m,但體重最多只有470kg,要比「泰坦巨蟒」輕得多,也要比「泰坦巨蟒」細得多。為何「泰坦巨蟒」能長那麼大?這是因為它們沒有天敵,當時熱帶雨林中的食物又特別豐盛。儘管體形大如恐龍,但它們在雨林中遊走的靈活度一點不亞於如今的蟒蛇,甚至比它們更靈活。
「泰坦巨蟒」的進食方式與現代蟒蛇一樣,也是採用囫圇吞下,然後慢慢消化的方式。而且「泰坦巨蟒」的進食更為豪放,按照它們的體形,它們可以吞食當時陸地上的任何動物,而且吸力很強,吞咽速度很快。與「泰坦巨蟒」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還有其他巨型動物,其中強有力的競爭者是巨鱷。好在巨蟒主要生活在陸地上,巨鱷主要生活在水中,它們捕食的交叉區域較小,發生矛盾和爭鬥的時候不多。研究人員推測,「泰坦巨蟒」很霸道,有時會到水中和巨鱷搶食;而巨鱷則不大上岸,即使不巧在岸邊遭遇「泰坦巨蟒」,它們也要避讓三分。
令人遺憾的是,「泰坦巨蟒」「統治」地球的時間要比恐龍短得多,大概只有1000萬年。也就是說,在距今5000萬年前,它們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這些巨蟒為何這麼快就退出了進化歷史的舞臺?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當時急劇變化的氣候「謀殺」了巨蟒。當時的地球越來越熱,體形過於龐大的巨蟒難以適應炎熱的氣候,因為在炎熱的天氣裡,它們的能量流失過快,而且更容易遭受疾病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