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的蛇是泰坦巨蟒cerrejonensis,這是一種史前蟒蛇,從哥倫比亞拉瓜吉拉Cerrejon煤礦發現的28個標本化石中發現。
這些化石顯示,生活在5800萬至6000萬年前古新世時期的泰坦巨蟒,最大體長12至15米,身體最厚處約1米寬,體重約1135公斤。
泰坦巨蟒是一種已滅絕的蚺蛇,可以說是現代大蚺蛇的近親。
它們生活在南美洲哥倫比亞北部的熱帶雨林裡。
根據20年於哥倫比亞的塞雷洪煤礦所挖掘出土的化石來估計,這種巨蚺的身形比現代蟒蛇更龐大,體長約12-15米,重約1100千克,而體闊甚至可達1米粗,十分驚人。
形象地說,它們就像是將現代蟒蛇放大後的產物。
氣候變化可能是導致泰坦巨蟒滅絕的主要因素。
冷血動物都會受到所處環境的溫度影響,因此當氣溫出現劇變,它們便不能通過環境的溫度來調節體溫。
而像泰坦巨蟒這樣巨大的爬行類,一般需要在平均氣溫30℃~34℃的環境下才能得以生存。
但隨著地質時代的氣候變化無常,造成它們的新陳代謝、繁殖期出現混亂,同時食物的來源也大量減少,最終導致它們滅絕。
在化石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研究人員都是以棲息在南美洲亞馬孫叢林裡的綠水蚺作為考證泰坦巨蟒的對象。
這種巨蚺是目前體形最大的蚺蛇類,最長可達10米,重達225千克以上。
它們喜歡生活在沼澤和河流裡,平時以捕食水鳥、魚、羊、龜等動物為生,有時甚至可以吞下兩米多長的鱷魚。
強大的攻擊性,使它們成為亞馬孫叢林裡最危險的生物之一。
可以說,龐大的體型對於泰坦巨蟒來說,無疑是一把巨大的雙刃劍。
一方面在白堊紀晚期的淡水中,泰坦巨蟒幾乎是一種無敵的巨獸,但同時也因為它的體型,它的霸權僅僅也只停留在水中。
而伴隨著白堊紀最後的那場從天而降絢爛煙花,泰坦巨蟒和恐龍王朝一樣,化為了地球歷史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