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建築文化的發展與繁榮,進一步提高建築專業大學生的設計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青年人才的成長,中國建築學會、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和中國聯合工程公司先後舉辦了三屆「中聯杯」 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該競賽一直受到全國各大高校師生的關注,得到了建築學和城市規劃等專業學生的廣泛好評。本屆競賽於2011年10月25日開始報名,2012年5月10日競賽截稿,至截稿之日共收到來自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128所高校的873項作品。
評選工作於2012年7月13日至14日在杭州舉行,評審委員會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建築設計大師何鏡堂,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建築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建築設計大師程泰寧,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全國工程設計大師婁宇,廣州市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全國建築設計大師郭明卓,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建築師、全國建築設計大師張宇,全國高校建築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仲德崑,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朱文一,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長福,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頎,重慶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趙萬民,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孫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副院長李嶽巖,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王國鈺等十三位業內專業人士組成,何鏡堂院士任評審工作委員會主任。評審工作自始至終堅持「公開、公正和公平」的評選原則,通過評委會反覆察看和審視以及多輪的投票篩選,共選出135個項目為入圍作品,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0項以及優秀獎118項。
對於「中聯杯」建築設計競賽,評委們認為:它不僅活躍了建築界的學術氛圍,為建築學青年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機會,也促進了學生在專業方面的發展,培養了學生深入生活、服務社會的思想,提高了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評委們尤其對本屆競賽題目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指出以「老社區,新生活」為主題的作品要求,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生、關注社會、關注歷史、關注發展,使作品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並且完善生活。參加比賽的873份作品內容涵蓋面廣,題材豐富,充分反映了在校學生們活躍的創作思維和堅實的創造才幹;作品緊緊圍繞本次競賽題目,注重新觀念、新技術的運用,並融入綠色、可持續的理念,使舊社區在空間理念、空間形態上有所更新,在技術上也提出了大量的新措施、新方法。經歷三次成功舉辦的「中聯杯」,評委們也希望能夠繼續傳承這個建築學大學生的「品牌」,吸引更多重點院校參與,提升參賽作品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競技和展示才華的平臺。現將本次設計競賽評選結果在中國建築學會和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的網站上進行公示。公示期即日起至8月10日止。在此期間如有異議,請儘快與下列單位和人員聯繫。
中國建築學會 米祥友 聯繫電話:010-88082242
中國聯合工程公司 趙潔麗 聯繫電話:0571-88151848
中國建築學會
中國聯合工程公司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八日
附件
第三屆「中聯杯」全國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獲獎結
一等獎(2項)項目名稱 | 參賽單位 | 參賽人員 | 指導老師 |
馬老太DE完美一天——以老年人行為為先導的老廠區大院改造模式研究 | 重慶大學 | 林霖、劉又嘉、李璐、譚宏霞 | 田琦、鄧蜀陽 |
盒院——生活的演進——鄉村傳統地坑窯社區的更新改造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廖翕、周正、盧肇松、高元 | 李昊 |
二等獎(5項) | |||
項目名稱 | 參賽單位 | 參賽人員 | 指導老師 |
老「新村」新「老人」——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改造 | 天津大學 | 馮晴、許鐸 | 趙建波 |
枕雲聽濤,泛海人家--基於平災結合的海上老社區更新 | 天津大學 | 曾良、楊思航、陳永輝、遊欣 | 王志剛 |
生長的巴扎——自主營造體系下的乾旱少數民族聚居區更新設計 | 重慶大學 | 肖蘊峰、李曉迪、伍利君 | 田琦、陳科 |
紐帶與置換空間——竹筒屋新生活空間構想 | 華南理工大學 | 林康強、楊皓翔、袁小雨、黃倩、何岸詠 | 李哲揚 |
新七十二家房客——外廊式建築改造 | 重慶大學 | 蔣敏、胡昕、李漪伶 | 陳俊、周露 |
三等獎(10項) | |||
項目名稱 | 參賽單位 | 參賽人員 | 指導老師 |
海上吉普賽人之家——海南猴島疍民社區改造 | 天津大學 | 秦世佳、曹津舫、許燕、黃雅婕 | 胡一可、曹磊 |
農田社區——鞍山路小區外部空間設計 | 青島理工大學 | 李喆、孫曉倩、趙琛 | 聶彤 |
老社區新生活——城中村軸線激活 | 重慶大學 | 馬培賢、唐人傑、陶亞琨 | 孫天明、田琦 |
菜³——基於「CSA模式」的「城中村」激活策略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張之洋、張薈亭、劉春瑤、陳玉婷、李欣 | 徐洪彭 |
The Dog Community——基於人狗和諧關係下的老社區改造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趙乾銘、張帥、曹聰、呂玉龍 | 徐洪彭、徐蘇寧 |
車·工·坊——自閉症兒童家長的守望 | 天津大學 | 姜薇、楊釗、張銣航 | 趙建波 |
舊窯新居——傳統生態聚落的延續與更新 | 重慶大學 | 鄭星、董菁、翁文婷、王凌雲 | 田琦、黃海靜 |
礦區老年「大學城」——徐州權臺煤礦社區更新改造設計 | 中國礦業大學 | 王耀龍、陸萍、王玲、張矢遠 | 韓大慶、朱冬冬 |
地上地下——豫西地坑院整體性更新計劃 | 天津大學 | 李和謙、李宗明、穆森、錢筱波 | 胡一可、曹磊 |
守望田梯——旅遊產業發展背景下的哈尼族社區更新 | 重慶大學 | 王辰翰、李睿超、陳悅、甘欣悅 | 田琦、陳科 |
優秀獎(118項) | |||
項目名稱 | 參賽單位 | 參賽人員 | 指導老師 |
集聚露臺——重塑漢口裡分 | 華中科技大學 | 楊璇、尹勇、錢鋮、李彬彬 | 管毓剛 |
東四胡同社區活動中心 | 中央美術學院 | 吳限 | 傅煒 |
重慶鋼鐵廠改造——重鋼森林 | 中央美術學院 | 祿龍 | 傅煒 |
老社區 新生活——金音璐德音樂小鎮設計 | 中央美術學院 | 喬雨 | 呂晶晶、李浩 |
老社區 新生活——金音璐德音樂小鎮改造 | 中央美術學院 | 錢晟 | 呂晶晶、李浩 |
生土——微空間 | 蘭州理工大學 | 魏蕭何、徐光剛、楊天嬌、張宇 | 任巖、楊慶 |
NEW BORN (SITE TOWER & GARDEN IN AIR) | 中南大學 | 黃耀俊、王淞 | 羅明、 解明鏡 |
適應·共生——西安城隍廟廟后街社區規劃建築設計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周颺、張景楠、王倩楠、李南慧 | 李小龍、王建麟 |
「觸點」生活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劉鵬、魏友漫 | 王軍、姚慧 |
疏經活絡——打通哈爾濱老道外的「任督二脈」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胡曉婷、楊巧婉 | 陸詩亮 |
築在水邊——水鄉生態社區再生設計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周舟、張立、餘毅楠 | 趙天宇 |
竹語茶新——四川農村地區「空巢老人」活動站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李尚鋒、錢聰 | 白小鵬 |
水上社區——跑艙客的新生活據點 | 武漢科技大學 | 謝浩、楊星、劉哲、林德海 | 劉偉毅 |
走進夕陽紅 | 廣西工學院 | 肖瀟、蔣建英 | 梁曉慧、陳群 |
生長的地坪 | 長安大學 | 李誠、王淡秋、樊薇、溫茜玥 | |
老街·拾階·連結——城市邊緣資源型社區更新設計 | 重慶大學 | 陳力然、萬展志、杜靜、劉靜姝 | 王琦、龍灝 |
長街婚書 | 重慶大學 | 張馨勻、沈蓉、胡翀、黃亞鵬 | 鄧蜀陽、田琦 |
觸媒·水上疍家 | 重慶大學 | 趙月苑、王少恆、姚遠、曾傑 | 王琦、龍灝 |
大稻埕——新社區生活的探索 | 華僑大學 | 林躍東、李夢思、蔡靜華 | 吳少峰、陳志宏 |
OR——廈門禾祥東廠房片區激活 | 華僑大學 | 駱錚、何長坤、黃鈺玭 | 陳志宏、吳少峰 |
社交網絡——廈門集美大社更新計劃 | 華僑大學 | 王斯翰、彭婷婷、張洋、祝天馳 | 姚敏峰 |
【地水南音】——集美大社歷史城區更新企畫 | 華僑大學 | 劉歡、劉思佳、何指晉 | 姚敏峰 |
《門庭若社》——集美大社片區改造計畫 | 華僑大學 | 朱楓、孫少峰、陳晨 | 姚敏峰 |
LOMO——Let our live be Magic and Open | 華僑大學 | 劉思堯、陳偉、賈婷婷 | 吳少峰、陳志宏 |
城市中心區多層既有住宅多樣化、再生、賦活設計 | 大連理工大學 | 馬琳、邱樂、郎智穎、斯琴畢力格 | 索健 |
縫合——昆明五華區初地巷殘疾人社區改造 | 昆明理工大學 | 徐露晨、趙遲、周舜、郭軍文 | 華峰、何俊萍 |
從線性傳承的歷史文化到複合並置的現代生活——邯鄲市回車巷社區活力綜合體概念設計 | 瀋陽建築大學 天津城市建築學院 河北工業大學 | 安旭、馬騰飛、鄭崢 | 楊曄 |
城市之間 Among Cites | 福州大學 | 蔡鴻斌、鄭青梅、肖鑫 | 關瑞明 |
雙面雙杭——歷史街區商住複合更新策略 | 福州大學 | 郭婉翌、趙凡、姚傑、董希嘉 | 邱文明 |
穿井——激活城市中心區老社區的地下空間 | 福州大學 | 鄭媛、顏旭、郭曉勤、周明亮 | 朱衛國 |
閒置高層的再生改造 社區綜合中心設計 | 青島理工大學 | 李營營、房丹 | 郝赤彪、解旭東、程然 |
萌——關於老社區活動空間的搜索 | 長安大學 | 王文卉、趙倩、路江濤、杜劍 | 魚曉惠 |
舊夢百年金陵驛,新燕啄泥圓融居——南京浦口火車站原職工住宅區改造設計 | 東南大學 | 鄭嘉、王樂楠、王方亮 | 吳曉 |
曲水·阡陌——百花洲老社區改造概念設計 | 東南大學 山東建築大學 | 張碩、夏翀、張瑤、李曉東 | 冷嘉偉、汪曉茜 |
市井·聚落——下半城老社區復興街院模式搜索 | 重慶大學 | 王喆、晁陽 | 田琦 |
水韻江城——濱江路阻隔下的老社區親水性設計 | 重慶大學 | 楊健、尹曉祥 | 陳科、田琦 |
鄉村驛站 | 廈門理工學院 | 陳自動、陳小芳 | 董書音、黃莊魏 |
石·代碼——惠安漁村改造設計 | 廈門理工學院 | 馮鷺、方小玲、何小立 | 黃莊魏、董書音 |
之間 | 東南大學 | 劉振、邱偉傑、楊璟 | |
尋找平民化的溫存——青島老裡院改造 | 中國石油大學 | 龐家森、何煉、劉芯呂 | 李佐龍、張金紅 |
樹影重重——棚戶區重塑計劃 | 中國礦業大學 | 張鶴譯、王楚、屈偉傑、任立斌 | 鄧元媛、孫良 |
音樂啟迪生活 藝術融入社區 | 武漢大學 | 張雲龍 | |
生活大爆炸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張小玢、傅野、徐詩偉 | 李昊 |
窯變·社區 | 華南農業大學 | 譚煜智、李石秋、伍達偉、戴穎欣 | 馮繼紅 |
織夢·交融——西安大華紗廠職工社區改造更新設計 | 西北工業大學 | 王正馳、彭雨晴、張琳 | 曹健 |
垂直樓社區——老社區多層單元樓樓梯間改造 | 成都理工大學 | 李倩 | 莫妮娜 |
第四維——基於建築生長模式的青島裡院改造計劃 | 中國石油大學 | 吳振亮、何強、陳鋒 | 王鑫、鄧慶堯 |
老校新曲——大學造城運動背景下的閒置老校區更新設計 | 重慶大學 | 徐士博、餘正爽 | 田琦、陳科 |
轉變間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趙忠誠、蘭鵬、劉重威、郭龍 | 李小龍 |
人在橋上相遇——傳統竹構吊腳樓新繹 |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 朱昊、殷僮、羅梓洋、趙弘睿 | 裘鞠、柳紅明 |
基於共生思想下的城市消極地塊在不同開發強度下的更新策略——廈門捲菸廠及公交場更新 | 華僑大學 | 劉念、劉瀟然 | 吳少峰、陳志宏 |
遊走空間——哈爾濱老道外社區激活計劃 | 東北林業大學 | 劉蘇瑤、張立娟、李旭、何劍爽 | 董君 |
掛宅——長春市舊城區遺留老住宅社區外廊型建築改造工程設計 |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 劉浩傑、王后升、陳豔傑、婁宇婷 | 張曦元、常悅 |
尋常巷陌——南京市大板巷社區改造 | 河北工業大學 | 陳易騫 | 張萍、李建華 |
都市峽谷——索道下的老社區新生活 | 重慶大學 | 陳遙、李曉卉、蒲成宇 | 陳俊、周露 |
Vigourous Cube 空間重置,活力再生 | 湖南大學 | 石露、梁琛 | 張蔚 |
留下吧,老城區 | 湖南大學 | 劉景陽、高亦偉 | 張蔚、向昊 |
故事尋旅 三泉新生——基於產業轉型背景下老社區更新的探討 | 重慶大學 | 黃剛榮、祁禕、倪愷、尹鯤 | 朱捷、劉駿 |
The Missing X——基於城市圖底理論的崗灣老街區城市更新及街區灰體建築群設計 | 安徽建築工業學院 | 張一喆、方怡 | 王薇 |
藝術融家——轉塘城中村改造 | 浙江工業大學 | 宓楷彭、孟靜婷 | 於文波、朱曉青 |
網絡社區 E-Ccommunity | 寧波大學 | 徐乙菲、徐芳瓊、陳盛巧、李夏楠 | 徐進、陸海 |
寄生PARASITIZE——大芬村藝術空間的寄生性蔓延 | 浙江工業大學 | 孫濟平、黃油奇、項路遙、劉道鋒 | 朱曉青 |
新田園時代——寒地社區農業化改造探索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張佔歐、杜鵬飛、金盈盈 | 羅鵬 |
以漁而生 因補而樂——海上漁村補給系統 | 重慶大學 | 張子煬、冉紅波、吳明友 | 陳科、田琦 |
巷上的客廳 | 天津大學 | 何曦、呂雅愫 | 曹磊、胡一可 |
空間重塑——從行為學視角研究「公」、「私」交界空間 |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 張亮亮、吳維剛、王佳 | 金日學 |
牆根下——嵊州市東前街老社區更新改造 | 浙江工業大學 南陽理工學院 | 沈劍鋼、裘夢穎、張珂銀、俞鵬偉 | 朱曉青、譚徵 |
ZIP——社區壓縮包設計 | 重慶大學 | 何澤平、陳林冰、趙紫曄 | 王中德、黃海靜 |
溢出的社區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吳揚 | 吳越 |
城市公園——後工業時代的老社區新生活 | 青島理工大學 | 於菲、侯順娟、王玉婷 | 解旭東、趙琳 |
反遷移計劃——成都「八二宿舍」工業住區的標準化改造 | 西南交通大學 | 史學源、邵怡然、何澤林、周媛 | 張蓉、李異 |
海岸之間——基於疍族新生活的科持續模塊社區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劉春瑤、盧新潮、張之洋 | 徐洪彭 |
蘇——南京市峨嵋新村社區改造 | 南京工業大學 | 周陽、姜蘭 | 張海燕、薛潔 |
老來「樂盒」——基於老年人使用活動需求的哈爾濱市道外歷史街區改造設計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劉宇舒、蔣存妍、胡海洋、李彪 | 趙天宇、袁青 |
弄堂戲法——老石窟門裡弄社區更新設計 | 上海大學 | 黃一驊、王天予、嚴菁悅、申婷秋 | 林磊 |
前市今生 | 廈門大學 | 王琨、張陽、熊華希、胡夢婷 | 凌世德、鄭豪 |
骨骼與細胞——城中村的空間肌理研究與再設計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張恆巖、郭彪、王麗陽 | 王毛真 |
識築尋蹤——歷史·自然·生活 | 金陵科技學院 | 朱銳、胡夢麗、董正洋、胡娟 | 戴軍、王海英 |
雙環記——避風港的老社區·新生活 | 重慶大學 | 張恂恂、胡斯哲 | 陳俊、周露 |
同一屋簷下 | 武漢大學 | 盧婷、鞠辰、胡迪帆、楊鑫 | 袁雁 |
裡巷.聚落衍生——落院重組後的新生裡 | 中國礦業大學 | 王曄、戚富勝、汪一舟 | 姚剛、顧賢光 |
觸媒 | 蘭州理工大學 | 張芳芳、劉琦、秦競卓、劉婷 | 吳永誠、畢小莉 |
「負」能量體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席鴻、孫遜、宋寧 | 陳義塘、付勝剛 |
閩南韻 | 廈門理工學院 | 蔣藝珊、黃嘉耿 | 陳文德、林懷釧 |
順城「帶」居 | 長安大學 | 林邊、馬韜凱、李康 | 楊育軍、張煒 |
回到未來——城中村改造計劃 | 五邑大學 | 黃英航、關裕韜、李繼津 | 張波 |
衍生的秩序 | 中國美術學院 | 周功釗 | 崔富得 |
老生活·新表情——社區自建陽臺空間彈性化探究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稽珂、劉琦、王輝、陳忠文 | 卜衝、羅鵬 |
開放·口袋——老社區臨街立面的消隱與再生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崔浩、石宇馳 | 邢凱 |
1000隻羊的敖特爾 | 天津大學 | 靳同暉、李剛 | 汪麗君 |
溼地教育城 | 香港城市大學 | 李鉅元 | 薛求理、鄭曉峰 |
交換生活——老社區圍牆改造概念設計 | 同濟大學 | 王偉僑、鄭攀、王若凡、張譜 | 王方戟 |
禪道 杭州市香積寺地塊宗教社區改造探索 | 浙江工業大學 | 張博、朱楚楠、金戈、蔣迪剛 | 朱曉青 |
社區運動1KM——碎片化老社區公共空間資源整合 | 重慶大學 | 鄭星、董菁、翁文婷 | 田琦、陳科 |
摺疊——廚衛空間集約化設計 | 天津大學 | 何皓亮 | 趙建波 |
越界——針對古鎮與新社區邊界的空間策略探討 | 重慶大學 | 王惠、王玉婕、查新彧 | 周露、陳俊 |
微觀農場——社區自助種植體系及裝置設計 | 重慶大學 | 吳清泉、李俊辰、劉宇 | 黃穎、黃海靜 |
院子屋——成都紅星路舊社區改造 | 西南交通大學 | 顧卓行、馮正、劉雨澤 | 鄧敬、殷紅 |
轉動圍牆,嵌入新的生活 | 廈門理工學院 | 郭心怡、吳佳楠 | 林懷釧、董書音 |
葉爾羌河·合·和 | 新疆大學 | 周懿、何麗娟、努爾買買提 | 艾斯卡爾、姬小羽 |
社區眼——老社區環境安全裝置 | 重慶大學 | 李一佳、張勤恆、劉廷婷 | 黃海靜、王中德 |
空心社區「強心」六計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陸書然、丁鳳鳴、陳欣 | 陸詩亮、卜衝 |
老社區,新生活 穿越童年印巷——空間序列組合 | 浙江樹人大學 | 邵光澤、馮偉、朱城民、孫偉 | 王修水 |
Weaving The City 泉州老城區工業遺產(源和堂、麵粉廠、彩印公司)社區再生計劃 | 華僑大學 | 陳永明、陳曉陽、程彥銘 | 陳志宏 |
城市新節點——潘山糖廠及周邊區域更新計劃 | 華僑大學 | 李雙娟、傅冬坡 | 吳少峰 |
「新生,衍生,共生」——構建人「流浪車」和諧共存的老社區 | 北京林業大學 | 黃川壑、舒斌龍、梁帥、白雪 | 朱建寧、董璁 |
隨漁而安 | 揚州大學 | 張建春、于振華、陳奇福島、阿里木江 | 張建新、馬鑫 |
同在陽光下——關注繁華街道背后里院弱勢群體生存環境問題 | 中國石油大學 | 李學志、王嘉卉、盧安達、田辰月 | 鄧慶堯、王鑫 |
道——可以走出去的社區 | 湖南大學 | 施新桐、文韻章、周怡雯、唐靜 | 張蔚、向昊 |
反向營造 | 寧波大學 | 張鵬、趙棟、皇甫俊驍 | 王忠祥、陸海 |
生物·圈——杭州市西湖區五常鄉溼地村落負空間概念設計 | 浙江工業大學 | 金通、幹露、王登超、趙旖旎 | 朱曉青 |
家屬院·新生活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 初子圓、曹磊、張俊、鞠曦 | 武毅 |
自助自住 | 蘇州科技學院 | 封蘇林、徐佳、孫嘉麟、周堯 | |
「凹凸」主義 | 四川美術學院 | 夏爽、杜倩、石偉 | 魏婷 |
開闢裡院之路 |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 楊明慧、高峰、孫海濱、陶巍 | 鄧夏 |
老道外·新生活 | 東北石油大學 | 劉麗媛、成俊傑、汪文博、李梓銘 | 郭立偉、薛婷 |
社區「生態填充體」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楊進原、胡玉婷、秦丹、劉琳 | 羅鵬、薛濱夏 |
記憶·映射 | 南昌大學 | 楊莉、王睿、馬堯、陳勇 | 陳五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