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的《花兒一樣的麗江雪山野生菌,猜猜它是誰?》的帖子,經幾個網絡媒體先後刊登。得到了諸多網友的青睞和關注,不斷有人以微信或電話方式聯繫,讓我寫一個可食用菌的帖子,然後按圖索驥好去雪山採菌子回來吃,也有網友直接要求以後採菌帶上他,要跟我一起去採些菌回來跟家人一起分享山珍美食呢!
雨季的雪山,山美!樹美!水美!野生菌更漂亮!在這個菌子飄香的季節!我還是忍不住為山珍垂涎,也想圓網友們的一個夢,所以就決定再寫這個帖子,把我這幾年認識的幾種雪山野生菌介紹給大家,再再隨我一起領略一次玉龍雪山食用野生菌的視覺盛宴吧!
木耳:
有黑木耳、白木耳、紅木耳等,味道鮮美,可素可葷,能補益氣血駐顏,緩解體虛,疏通腸胃,並能清理人體內淤積的毒素,有美容養顏、排毒抗癌、健腦益智、保護肝臟等效能,同時對高血壓患者也有一定幫助。
木耳
木耳
膠耳:
又叫金耳、腦耳、金黃木耳,是一種珍貴稀有的藥食兼用菌,作為高級保健品開發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有止咳化痰、調氣定喘、降低血糖、增強人體免疫、調節代謝、保肝降脂、排除毒素、增強造血功能、滋潤肌膚抗衰老、增強記憶力、改善睡眠等藥效,是糖尿病人首選的健康食品。
膠耳
膠耳
膠耳
膠耳
一窩羊菌:
又稱「北風菌」、「凍菌」,常與松屬植物形成外生菌根關係,出菌的時候一出就是一大窩,菌子一小朵一小朵的緊緊挨擠在一起,很像縮小版的雞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體必需胺基酸、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菌柔韌味鮮,可煎、煮、爆炒等,味道可與雞樅媲美。
猴頭菇:
又稱猴頭菌、猴頭、猴菇、猴蘑,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又像刺蝟,故又有「刺蝟菌」之稱,是我國傳統的名貴山珍菜餚,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四大名菜之一,有「素中葷」「山珍猴頭、海味燕窩」、「山中鮑魚」等美稱。臨床應用表明,猴頭菇可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胃竇炎、胃痛、胃脹及神經衰弱等疾病。
鹿仙草:
又名不上蓮、通天蠟燭、石上蓮、山菠蘿,有補虛益腎、祛風除溼、活血調經、補腎強骨、止咳止血等功效。主治腎虛腰痛、風溼痺痛、筋骨痿軟、新久咳嗽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等。
野生靈芝:
靈芝又稱還魂草、仙草、赤芝、紅芝、丹芝、瑞草、木靈芝、靈芝菌、萬年蕈、靈芝草等。我國傳統醫學長期以來一直把它視為滋補強壯、固本扶正的珍貴中藥。現代科學檢測證明,「雪山靈芝」有機鍺含量是人參的6.6倍,能迅速激活細胞、稀釋血液、增加心臟的動力,從而推延人的死亡時間,所以野生靈芝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有抗癌、抗腫瘤、調血脂、調血糖、抗過敏、抗衰老、增強免疫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護肝等功效,還對身體老化、胃腸、肝臟、腎臟、白血病、神經衰弱、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等多類型疾病都有顯著的療效,具有強精、消炎、鎮痛、抗菌、解毒、利尿、淨血等多種作用和功能和效果,幾乎無病不治。
松茸:
學名鬆口蘑,別名松蕈、合菌、臺菌,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藥食兼用菌,為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被譽為「菌中之王」,含有18種胺基酸、14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49種活性營養物質、5種不飽和脂肪酸,富含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抗癌物質--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天然藥用菌類,食之有特別的濃香,口感如鮑魚,極潤滑爽口,具有強精補腎、健腦益智和抗癌等作用。
小紅菌:
它恐怕是雪山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菌了,雨水下透後,漫山遍野都是這種菌子,鮮紅無比,一些有微毒、微苦,所以一般人都不吃,但如果用漲水撈一下,也是可以吃的!有滋陰、補腎、潤肺、活血、健腦、養顏等功效,經常食用,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大紅菌:
大紅菌以朵大腳粗,顏色深紅者為佳,有安神補血作用,可煮、炒、燜等,特別適合產婦及貧血者食用,其味較之其他菌類鮮甜可口嫩滑。
竹菌:
別名肉球菌、竹生、竹球菌、竹荷包、竹包、竹寶、竹寄生、竹生肉球,生於海拔2000-3500m的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下的多種竹竿上,背部隆起,基部凹陷處常有竹的殘留枝竿,表面黃色至淺褐色,光滑或稍不平整。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咽喉炎,扁桃體炎,腮腺炎,胃炎,胃潰瘍,腎炎,無名腫毒,對治療肝癌、肺癌、胃癌、直腸癌少數病例表現出一定的緩解作用。
辣菌:
因會流出苦辣味的漿汁而得名,辣菌多為白色,也叫白辣菌。如不想吃苦味,可把生辣菌捏碎漂洗後用,可炒、煮吃,也可碳火燒熟後舂吃,還可淹成酸菜吃,不過由於吃味不好,人們一般不採食。
茅草菌:
因其多生長在茅草或灌木叢中,與雞樅外形極相似,所以又稱茅草雞樅,這種菌從六月份就開始生長,到11月份立冬過後還可以採到,可煮可炒,營養豐富,味道可與雞樅媲美。
雞樅菌:
因其內部纖維結構、色澤狀似雞肉、加之食用時又有雞肉的特殊香味,故名雞樅,又名三八菇、三把菇、傘把菇、白蟻傘、箭頭菇等,富含人體所必須的胺基酸、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和鈣、磷、核黃酸等物質,無論炒、炸、醃、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
馬鞍菌:
因菌蓋形似馬鞍得名,它在每年夏天多生長在林中的地上,成群生長,呈黑、白、黃等色,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口感鮮嫩滋味誘人,保健功效也極為出色,有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防癌抗癌、預防糖尿病等作用與功效。但這種野生菌的孢子有毒,在食用以前必須把它清洗乾淨。
青頭菌:
菌蓋呈淺綠至灰綠色,因其本身具有與周圍環境相近的保護色,不易被人發現。這種菌味道平淡嫩滑,營養豐富,可煮、燒、炒、油炸等。
牛肝菌:
分白、黃、紅、黑四種牛肝菌,是珍稀菌類,味道鮮美,香味獨特,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營養豐富,可炒、可煮,可油炸等,是不可多得的佳餚。其中黑牛肝菌含有大量蛋白質和18種胺基酸,具有防癌、止咳、補氣等功效,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脂等疾病有較好的功效。
乾巴菌:
也叫乾巴革菌、對花菌、馬牙菌等,是雲南珍稀野生食用菌,用乾巴菌炒青椒或炒雞蛋,其味妙不可言。
奶漿菌:
因有乳白漿汁流出而得名。分為粗褶奶漿菌和細褶奶漿菌兩種,食用方法很多,可生吃、煮、燒、炒、油炸等,還可淹成酸菜吃。味道鮮甜可口,香味濃鬱,醇香滿口,別具風味。
虎掌菌:
屬十大名菌之一,是一種珍稀名貴的出口野生食用菌,還曾經是歷朝歷代宮廷皇室最喜愛的貢品之一。含11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還有17種胺基酸,其中就有7種人體必需胺基酸,有提高免疫力和防癌、抗癌等功效(民間還認為虎掌菌有壯陽補腎的功效),是食用菌中的佼佼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香味獨特,具有防癌、抗癌的功能,雲南主要分布在楚雄州和麗江等少數地區,這種菌還不為太多的人們所熟知。
掃把菌:
又名珊瑚菌,是雲南名菌之一,有很多的品種,顏色豔麗,素有「野生菌之花」美譽,含有亮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酪氨酸等15種胺基酸,鮮甜爽囗,略帶酸味,具有和胃現氣、祛風、破血緩中、抗癌等作用。
銅綠菌:
是玉龍雪山最為常見的一種可食用野生菌,生長在松樹或針葉林、闊葉林或混交林地,每年夏秋季為生長期,雨後產量多,本身具有與松葉一般的保護色,一般生長在溝窪潮溼地帶。可食用,味道鮮美,具有抑制腫瘤等方面的效果。
馬勃菌:
麗江當地人稱之為「馬屁泡」,屬地下塊菌,分白馬屁、黑馬屁或糯馬屁、飯馬屁等,可爆炒、煮湯或煮後涼拌吃,吃法多與韭菜、醃菜同炒吃,如火碳燒後舂吃,特殊香味濃鬱,味道生脆鮮美奇異。
松樹菌:
只在松樹林裡生長,顏色分青墨和淡黃色兩種,其味同雞縱一樣鮮甜,有自己特殊香味,營養豐富,吃法同雞縱。
樹荷包:
又名遮孔隱孔菌、荷包菌、木魚菌、松橄菌、松橄欖、樹疙瘩、香木菌等,成群生長於雪山松林樹樹幹上,也間或生在衰老的冷杉、雲杉的樹幹或枯立木上,有抑制腫瘤,止咳平喘、祛痰、消炎抑菌、解毒,主治支氣管炎、哮喘、痔瘡、牙痛之功效。
青槓菌:
是一種野生保健真菌,呈蜜黃色或黃色至鏽褐色,是一種味道較好的食用菌,多與雞肉等煮湯食用,具有清潔血液、美容養顏、滋陰、補腎功效,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對各種腫瘤,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米湯菌:
顏色淡紫,味道平淡嫩滑,營養豐富,可煮、燒、炒、油炸等,具有清潔血液、美容養顏、滋陰補腎、提高人體免疫力功效,對人體的各種器官都有良性的調解功效。
香菌:
又名花菇、香蕈、香信、香菇、冬菇、香菰,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國特產之一,有「山珍」、「真菌皇后」、"山珍之王"之美譽,富含維生素、鐵、鉀等,味甘,性平,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保健食品,主治食慾減退、少氣乏力等。
牛舌菌:
又稱肝色牛排菌,可食用,此菌因形狀和顏色似牛舌而得名,顏色暗紅至紅褐色,夏秋季生板慄樹樁或闊葉腐木上,試驗有抑癌作用。
綠菇:
又稱變綠紅菇、青蓋子、青菌、青面梨菇、青蛙菌、綠豆菌、青臉菌等。食味鮮美,對急躁、憂慮、抑鬱、痴呆症等病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有清肝明目、舒筋活血之功效。
雞油菌 :
屬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因在烹製時菇體很吸油,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油水被擠壓流出來,如雞油一般, 故得此名,多為炒吃、煮吃,有利肺明目、補益腸胃、清熱利尿、益氣寬中之效,可預防視力下降、眼炎、皮膚乾燥、夜盲症等病。
蛋黃菌:
又名黃落傘、雞蛋菌,表面光滑,顏色豔麗,溼時稍粘,肉厚味美,是鵝蛋屬中的著名食用菌,是西歐各國享有盛名的名貴菜餚,顏色和味道象雞蛋黃一樣可口,還有一定抗癌的活性。
雞屁股菌:
因菌蓋形似雞屁股而得名,味道鮮美可口,有特殊鮮香,營養豐富。吃法多煮吃、炒吃。
喇叭菌:
因形似喇叭而得名。橘紅或土黃色,含有6種人體必須胺基酸,其色澤鮮明,微酸,可炒、煎、炸、煮等,具有開胃健脾、止咳化氣和治療神經衰弱等功效。
老人頭:
又名仙人頭,菌肉細膩糯滑,富有彈性且滋味鮮美,有「植物鮑魚」美譽。中醫認為老人頭菌有補脾益腎、滋陰壯陽、理氣排毒、健骨強身之功效,還可治氣血兩虧、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面色無華等中老年易得之症。
當然,在玉龍雪山上還有很多不知名的野生食用菌,我查了許多菌類檔案資料都沒有查到相關記載。
老鷹菌:
因菌蓋上花紋似雄鷹羽毛,當地人故形象呼此名,多用於烹飪煮湯,口感細膩香醇。
麻母雞 :
因形色如麻灰色雞毛而得名,當地人喜歡把其採回家洗淨晾曬儲存,待冬季放入老臘肉或雞肉湯中烹飪,據說味道十分鮮美,口感可與雞縱媲美。
氈子菌:
因菌蓋下方形似氈子而得名,這種菌相對稀少,質地脆嫩,主要適合爆炒,其味道勝過其他菌類。
腦花菌:
因外形神似腦花故名,當地人主要用來煲湯喝。
當然,上面的野生菌都是人們尋常所見的一些食用菌,也只是雪山上野生菌的冰山一角,還有許許多多漂亮的野生菌,美得讓您怦然心動!美得讓您窒息,遺憾的是,不知道它們能不能食用,也叫不出名字,只能飽飽眼福罷了!
雨季帶來了萬物的生長,帶來了千嬌百媚的野生菌,也帶來了舌尖上的美食!
「雲南今年已發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前幾天雲南省衛健委通報的這個數字令人心痛!所以,筆者在這裡仍然要提醒眾親,雖然野生食用菌味道很美,但是雪山上野生菌種類極其繁多,一些有毒、無毒野生菌顏色、外觀形狀極其相似,易誤食有毒野生菌致人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的事情時有發生,提高警惕還是有必要的,對看不準不確定的野生菌要慎採!慎買!慎食!
邁開腳步快來吧!雪山野生菌等您,我和雪山與您同行……
楊向紅:
永勝縣三川鎮人,研究生學歷。曾任永北鎮副鎮長、黨委副書記、鎮長,梁官鎮黨委書記,三川鎮副處級黨委書記等職。現任麗江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市國防動員委員會國民經濟動員辦專職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