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事業or繼承精神?這是個極其值得思考的問題。
勵志電影的題材大多振奮人心,但如今很多此類作品卻免不了落俗的下場。最經典的勵志電影,必須做到既美化真實又避免華而不實。今天就來說一部經典電影——《十月的天空》。
《十月的天空》是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Homer的故事改編而來,影片講述幾個在煤礦的中學生放棄固有工作,而去追求科技夢的故事。這是一部上映於1999年的電影,當年票房為3200萬。在那個時代,這可以說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比起《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等老牌勵志片,《十月的天空》並不算優秀,但它卻是最能打動人心的。裡面人物的真實,足以概括每一位觀眾的人生。
在一個落後的小鎮上,所有男人都是礦工,想要走出這裡,只能通過踢足球,從而獲取獎學金出去上學的方式來實現。而男主角Homer無疑是個運動白痴,甚至我們可以說他「啥啥都不行」。在那個時代,這反而是一種常態,畢竟當一個人處於貧困地區太久,對外界充滿嚮往早就被封閉和落後磨沒了。
但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少年,卻因為看到衛星而有了夢想。按現在來說,這無疑是好事,但在電影中的時空裡,Homer的夢想完全不會被認可。但他還是鼓足勇氣對著一家人宣布他要造火箭的誓言。毫無意外,他的言論被當成痴人說夢。這種否定孩子的「慣用伎倆」可不只存在於電影中,更不只拘泥於那個時代。
電影中Riley老師的出現,成為了轉折點。正當所有人嘲笑Homer只會看書不踢足球時,Riley直接幫他回懟:科學獲獎者可以參加全國科學展,到時候任何大學都會搶著錄用他。而在別的老師指責Riley管太多時,他更是理直氣壯地說:「你希望他們一輩子身上都是煤渣嗎?不走運的人往往有更大的潛力」。比起父母,Homer更需要的是這樣的引導而鼓勵,而不是冷嘲熱諷地讓他認定現實。這也是現代父母們最需要反思的地方。
整部影片中,比起環境和金錢,Homer的父母恰恰是他追夢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他們把自己的路強制性地指引給孩子,並強制其一路走下去。而從Homer父親得了肺病、煤礦即將倒閉的相關現實可以看出:父親以愛之名為兒子選的路並不正確,而Homer為自己想的才是唯一的出路。
《十月的天空》表面是一個勵志類的電影,其背後卻有著對教育的深刻反思。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是為他們選好未來的路推著他們向前走,還是更加注重對其精神層面的培養?答案顯然應該更偏向於後者。Homer之所以能成功,不只在於老師的幫助,更多在於他接收了父親對煤礦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而這也是影片給無數父母的教育啟示。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恩澤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穆逸龍 李小樹 曹欣宇 李佳遙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