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末、十月初,有關諾貝爾獎的新聞總是佔據不少媒體的版面,尤其是諾貝爾和平獎。
今年更是熱鬧。美國的兩位總統候選人:川普和拜登,雙雙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前者在得知自己提名之後,連發17條推特來表達自己的興奮之情。
什麼?這也能獲獎,不少「吐槽」聲也撲面而來。
甚至有美國作家說:「這樣的諾貝爾和平獎,不要也罷。」
其實,這並不是諾貝爾和平獎第一次遭到吐槽,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本來是為了獎勵和平人士的諾貝爾和平獎,為什麼一步步跑偏,引發全球人民吐槽的?
其實這並不是和平獎第一次跑偏,它在歷史上就跑偏過很多次,距離現在最近的兩次都跟美國有關。
比如2007年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他因引起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而獲獎,這跟和平沒有什麼關係。
2009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獲獎。當時他才剛剛就職總統職位。很多人都嘲笑諾獎委員會把和平獎授予給了一個「尚未做什麼,沒有任何成就,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是口頭承諾」的總統。
這些都讓諾貝爾和平獎蒙上了塵埃,也與諾貝爾當初設立這個獎項的初衷背道而馳。
諾貝爾設立和平獎的初衷
1895年,瑞典發明家諾貝爾立遺囑,決定把自己逝世的日子作為頒發五個獎項的日子:三個是自然科學獎項,一個是文學獎項,一個是和平獎。
發明家諾貝爾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去世,從1901年開始,幾乎每年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四個獎項:文學、醫學、物理和化學,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發和平獎。
人們都說,通過這些獎項,諾貝爾雖死猶生。
但是,這些掛著諾貝爾名字的獎項,尤其是和平獎,僅僅只有名字與諾貝爾有關。當今的和平獎,與諾貝爾的初衷背道而馳。
為什麼這麼說,這就要回到諾貝爾遺囑本身來做解讀。
當初諾貝爾遺囑中,有關和平獎部分有如下描述:
一份獎給曾為促進國家間的兄弟關係、為廢除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推動和平大會付出過巨大努力的人。
也就是說:諾貝爾用了以下三個詞語來描述和平獎:國家間的兄弟關係、廢除或裁減常備軍軍隊、和平大會。這三個條件是緊密聯繫,必須從整體進行解讀。
l 國家間的兄弟關係。
為了更好理解這個詞,我們要回到19世紀末的歐洲。
當時歐洲各國厭倦了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和由此導致的戰亂不休,諾貝爾在友人的影響下,希望國家之間能有一種全新的兄弟關係,徹底變革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國家之間必須停止戰爭,開展合作、團結一致。
l 廢除或裁減常備軍隊。
諾貝爾認為,只要軍隊和武器存在,各國就會懼怕自己的鄰居,會陷入軍備競賽的危險,從而引發戰爭。從這點看,廢除常備軍隊是有意義的。
l 和平大會。
和平大會是指19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大規模會議,這些會議主張建立一個組織架構良好的世界,用信任、合作和有約束力的國際準則,代替軍事力量和權力傾軋。
這三個獲得和平獎的標準,體現了諾貝爾希望有一個新的、非軍事化的世界秩序,也是諾貝爾設立獎項的初衷。
為了讓自己的遺囑徹底貫徹下去,諾貝爾選擇了挪威議會來作為自己的遺囑執行人。
為什麼挪威議會能獲得諾貝爾的信任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當時挪威議會是歐洲諸國議會中最積極推進和平政策的。當挪威和瑞典有矛盾時,挪威議會主張用仲裁解決,而且當時挪威也是最早一批向和平運動組織,比如國際和平局捐款的國家之一。
因此,諾貝爾相信挪威議會能很好地執行自己的遺囑,把獎頒發給那些為了和平、致力於結束戰爭的人們。
百年來諾貝爾和平獎的執行情況
諾貝爾的初衷很好,那遺囑的執行情況如何?答案是很不怎麼樣。可以說到了後來,諾獎委員會選擇的獲獎者,距離諾貝爾當初的設想,偏離的越來越嚴重。
有人做了統計,二戰前,諾獎委員會還沒忘記諾貝爾的初衷,頒發的41個獎項中,有35個符合遺囑中的標準。二戰後,79名獲得者中,僅僅有35名符合要求,而且時間越靠後,不合格的比例越高。
有幾個典型例子,比如2006年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他創辦的窮人銀行,向很多人提供了小額資金,但是他從來沒有對軍工企業和戰爭機器獲得的巨額撥款的問題提出過質疑。
2004年,肯亞的旺加裡·馬塔伊獲獎,理由是她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貢獻。
旺加裡·馬塔伊
還有多次獲獎的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在減輕人類痛苦方面貢獻重大,但是在反對戰爭方面的表現並不活躍。
有很多獲獎人士和組織,的確為人類作出了貢獻,但是為什麼不給他們頒發更符合其作為的獎項呢?比如專門頒發獎項,用以表彰某某在氣候變化方面的貢獻,偏偏選擇諾貝爾和平獎。
更諷刺的是,如果按照獲獎國別進行排列,美國人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最多的,這讓人們不得不懷疑:諾貝爾和平獎,早已淪為政治工具。
諾貝爾和平獎是如何一步步淪為政治工具的?
諾貝爾和平獎之所以被政治歪曲,可以從兩方面論述:國際因素和挪威國內因素。
首先來看挪威內部因素。
1905年挪威從瑞典獨立,一開始是由當時的自由黨掌權,這個黨派推崇和平主義,在當時挪威議會中佔據多數席位,這也是諾貝爾能放心把和平獎的頒獎權交給挪威的原因之一。
時光荏苒,1940年挪威被納粹德國佔領。
1945年解放之後,挪威內部進行了辯論,結果就是「4月9日不能再現」,1940年的4月9日,德國入侵挪威。隨後,全面擴張軍備的觀點在挪威佔據統治地位。這個也影響到了挪威政壇。
同時,由挪威議會提名的諾獎委員會,成員任命規則也發生變化。由原來的「應該獨立於黨派政治及黨派觀念」原則,變成了由挪威幾個政黨按照實力分配。
從此諾獎委員會就成了政黨回報自己那些退居二線的老黨員的工具。
這種轉變是不行的,它完全摒棄了對能力、興趣以及對諾貝爾遺囑的尊重。
委員會成員為了給自己找補回來,不斷對「和平」進行「再定義」,把和平泛化,就像委員會主席倫德斯塔德說的:
「過去100年裡,委員會拓展了和平定義,將幾乎所有與和平工作都容納進來……我們對戰爭和衝突的理解深化了,環境和氣候將像人權一樣,很快被證實是我們進行分析的明顯要素。」
其次是國際因素。
二戰後,鐵幕落下,冷戰開始,挪威作為西方世界的一員,很自然站隊美國。加上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手裡,它不免就成了挪威的外交工具,尤其是獻媚美國的工具。
比如1953年,美國馬歇爾獲得和平獎,頒獎詞裡一再強調馬歇爾的榮譽和自我犧牲,就是和諾貝爾遺囑中的內容不沾邊。和平獎本來是用來獎勵阻止戰爭的,根本應該用來獎勵給戰勝者。
馬歇爾(右)獲獎時的圖片
因此有人評論:
將獎項授予馬歇爾,就像往美國大哥的桌子上敬上一個蘋果,再深深地向大哥鞠上一躬,這對二戰後的挪威政客們來說,是一件多麼有滋味的事情啊!
因此我們也不奇怪:美國是世界上收穫諾貝爾和平獎最多的國家了。
諾貝爾和平獎的未來
只要挪威的諾貝爾委員會,仍舊按照自己的觀點定義和平,和平獎就和諾貝爾沒有關係。
只要諾貝爾委員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評獎,和平獎也將繼續與諾貝爾心中的「和平」漸行漸遠。
至於未來,誰知道呢?
參考資料:
【挪威】弗雷德裡克·赫弗梅爾:《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真正想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