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授予保爾·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型拍賣形式的發明」。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把東西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或者從出價最低的人那裡購買。如今,價值天文數字的物品每天在拍賣中易手,不僅包括家庭用品、藝術品和古董,還包括證券、礦物和能源,甚至公共採購也可以作為拍賣進行。
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拍賣理論去理解不同的競價規則和最終價格(即拍賣形式)的結果。但由於投標人有策略地行動,根據現有信息的分析是困難的——他們既要考慮自己知道什麼,也要考慮他們認為其他競標者知道什麼。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新型拍賣形式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基礎研究如何能夠隨後產生有益於社會的發明。這項研究不同尋常的特點在於,是同一個人發展了理論和實際應用。對買方、賣方和整個社會來說,諾獎獲得者這項開創性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的經濟科學獲獎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他們的成果應用於實際,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彼得·弗雷德裡克松(Peter Fredriksson)如是表示。
保爾·米爾格羅姆
保爾·米格羅姆簡介
保爾·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1948年出生於美國底特律,是美國當代傑出的經濟學家,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與科學教授,在拍賣理論和機制設計理論方面享有盛譽。
米爾格羅姆在少年時期就展示出對數學的濃厚興趣,197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密西根大學並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78年獲史丹福大學統計學專業碩士學位,1979年獲得史丹福大學商科哲學博士學位,其關於拍賣理論的博士論文(競爭性投標的信息結構)獲得薩維奇獎(Leonard Savage Prize)。
米爾格羅姆研究領域廣泛,包括拍賣理論、信息經濟學、博弈論、產業組織、組織理論、市場設計、金融領域等。
他與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合著的《經濟學:組織與管理》(Economics,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1992)一書是十分著名的教材。著作《拍賣理論與實務》(Putting Auction Theory To Work)已於2004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結合拍賣理論和實務,受到高度推崇。
學者霍兵認為,米爾格羅姆引人入勝的理論研究成果加深了人們對經濟主體理性行為的理解,揭示了他對經濟的運行機制有著深刻見解,並幫助他成功地將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並得到充分驗證。
在拍賣領域,米爾格羅姆的名字不可忽視。
傳統經濟理論不重視價格形成的具體過程,而拍賣理論有效詮釋了市場經濟中價格形成的內在機理。
拍賣理論提出並解釋了經濟學最基本的議題:規則明示時,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市場參與者應該以什麼樣的價格獲取商品。在實際生活中,現代市場的諸多商品、服務、財產交易都以拍賣方式進行,拍賣理論因適度的假設和在現實中的運用,成為近40年經濟學殿堂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米爾格羅姆所創立的附加價值模型則對拍賣理論做出了奠基性貢獻。在此基礎上,他設計了同步增價多輪拍賣方案,有效解決了困擾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FCC)多年的無線電頻譜牌照無效配置難題。
1993年,米格羅姆接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委託,參與FCC電信運營執照的拍賣工作,天才地完成了拍賣機制的主要設計,使FCC的拍賣大獲成功。因此,米格羅姆成為全球拍賣領域和產業經濟學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此外,米爾格羅姆也領導團隊為許多其他國家,包括德國、墨西哥、加拿大等設計頻道、公用事業拍賣機制。
羅伯特·威爾遜
羅伯特·威爾遜簡介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1937年出生於美國日內瓦,分別於1959年、1961年、196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數學)、碩士、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任教。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一般理論、經濟學數學方法、博弈論以及交易理論。他是美國經濟學聯合會的傑出會員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經濟學院士。
威爾遜試圖利用博弈論作為基礎來重構經濟學理論,並利用博弈論將現實中經常發生的現象引入經濟學理論,比如「戰略性行為」(strategic behaviour)、「信息差異」(informational disparities)、行動動態調整,等等。
其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在交易過程(比如討價還價過程、拍賣、詢價過程)、籤訂合同、形成企業的過程中,每一種力量對於「經濟效率」的影響是什麼。
在威爾遜看來,現有的市場理論僅僅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性知識,還沒有建立起完美的理論;特別地,由於經濟學家對於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力市場)還沒有深入的認識,真正意義的福利經濟學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威爾遜試圖在這些領域做出貢獻。
學者張蘇指出,威爾遜的最重要的貢獻有三個方面:
(1)有關非線性定價(nonlinear pricing)方面的貢獻。其1993年出版的《非線性定價》已經成為理論界和工商界重要的參考書。
(2)序貫均衡(sequential equilibrium)思想。他與克雷普斯一起(Kreps & Wilson,1982)共同提出了序貫均衡思想,該思想對於博弈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指出,當信念和行為是自我強化(self-reinforcing)時,一個博弈中會有多個均衡,而利用序貫均衡的思想可以從多個均衡中找到有意義的均衡。
(3)有關拍賣理論方面的貢獻。其有關競爭性拍賣機制、雙重拍賣機制、整體拍賣機制、分擔拍賣機制的研究非常深入,對經濟學理論形成了深刻影響。
關於拍賣機制,威爾遜對於「競爭性拍賣機制」、「雙重拍賣機制」、「整體拍賣與分擔拍賣機制」進行了卓越的研究。他曾與米爾格羅姆(P. Milgrom)以及麥卡菲(P.McAfee)等共同設計了美國聯邦通訊頻譜拍賣機制以及參與設計了美國電力市場定價機制。
張蘇認為,威爾遜的經濟學研究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試圖利用博弈論重新表述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二是將對於現實深刻的洞察引入經濟分析,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發展;三是注重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的融合,關注經濟過程的福利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