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確實也是個極為悠久的文明古國,她的諸多文化遺蹟,一查原來都有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歷史了。譬如許多畫冊、影視常用來作封面圖頁或片頭的史前巨石陣(Stonehenge),就聞名遐邇,遠垂數千年矣。該詞詞頭的Stone,意為「石頭」,詞尾的henge,意作「圍欄」,即石頭圈成的圍欄,還真是那麼回事。英國人心目中的索爾茲伯裡巨石陣,自是一塊神秘悠遠、深不可測的神聖之地。作甚用?則眾說紛紜,有學者將其看作可能是遠古人群祭拜神祇的處所,但確切的宗教性質,迄無定論。
在今春去英國探遊前,我只知類似的巨石遺址在歐洲不少地方尚有存留,像法國、西班牙,還有英國的別處,曉得歐洲早年有巨石文化流行過,但沒承想距索爾茲伯裡的著名巨石陣僅30公裡處,居然就有另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蹟,地處威爾特郡境內,因其所在村莊之名而稱埃夫伯裡巨石群(Avebury Henge)或埃夫伯裡遺址。巨石陣在英國內外幾乎家喻戶曉,人們也都以前去遊覽過而引以為傲,但真正走訪並知道埃夫伯裡遺址的卻不多。此處佔地面積很大,名頭雖不如巨石陣那麼響亮,但文化意義和學術含量同樣小覷不得,別具一功,仍屬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據專家推測,埃夫伯裡遺址形成的時間大約可溯自公元前2600年前後,也就是相當於古埃及孟菲斯城公共墓地創建的那個時代,距今約近5000年了,這從當地博物館展示的文字圖版上可以清晰看到。
歐洲的巨石建築遺存,實際上在相當地域範圍內有廣泛分布,大體可分三類。一為立石,也叫豎石(menhir,譯音「蒙伊」),該詞大概源自布列塔尼語。埃夫伯裡的石群、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卡納克石林,以及我在威爾斯首府加的夫市政廳廣場看到的環立石柱,皆屬此類。其次是環形石垣(cromlech),意為「圓形、曲線」,例如索爾茲伯裡圓石陣,即屬之。第三種叫石棚(dolmen,漢譯則有直接標作「多爾門」的,意為「桌子」)。這種上覆石板為頂,周邊圍有若干豎立石板為牆的建築物,亦謂支石墓或石桌墳,我在國內遼東半島曾見到過巨石文化的這第三種類型。
歐洲人自古對樹木石頭一類自然物的關注和想像令我印象深刻。記得看過根據英國鄉土小說家哈代所撰同名小說《德伯家的苔絲》拍攝的影片,其中不僅採用了索爾茲伯裡巨石陣的現場外景,而且提及一處名叫「鬼見愁」的分岔路口,也就是一塊遒勁斑駁的遠古立石,導演波蘭斯基兩次給了鏡頭,大概寓意為人生的歧途吧。如今走進埃夫伯裡遺址,村落邊、平地中散立著的,主要就是這些未經加工的長條立石,孤立的條石被生生地豎立著,絕非天成自然,而顯然都是人工安置的。觀之,令人驚詫、震撼!只是這些立石究竟具何意味,如何運輸、立起的?卻無人瞭然,算得千古之謎了。那石是代表等距離地站立著的一個個人嗎?石塊每每間隔幾米一柱,成線性等距離一字排開,成一極大的圓圈狀,是表現一種參與祭祀的場景嗎?由於已歷經數千載,石柱難免有損毀,凡遇有石塊空缺處,那些或於18、19世紀開始關注和研究立石現象的學者們,便會打造、安插進一塊小型石方尖碑補上,也與自然狀態的遠古立石加以明顯區分。
漫步於埃夫伯裡村,走向村外的曠野,頓覺眼界開闊,環顧前後,更感受遺址區的宏大。立在土丘上遠遠望去,可見四周系一方圓數裡的開闊地帶,加上人工的開掘、堆疊和砌築,挖有壕溝,疊有土堤,其坑壁由白堊石砌起,沿溝堤則排列著圓形的立石圈。從外觀來看,整個這一場景,很可能意味著此處曾經是一塊宗教祭祀場所,或盟誓發願之地。在這裡,我們今天見到,一群身著白衣的英國中老年男子正雙手合十,虔誠地站在石前歌唱。一對男女則分立兩塊巨石前,時而各自閉目撫石祈禱,時而相對默誦,又互換戒指,可能是在演繹一段某種禱神或訂婚之類的儀式。在英格蘭或威爾斯、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當下信仰裡,似乎還多少沿襲了某種古遠的傳統元素,文化之間常常就是這麼彼此勾連著的。埃夫伯裡遺址的這些看似貌不驚人、粗陋而尋常的立石,大概在一脈貫注而下的凱爾特先民的文化裡,都是充溢著鮮活內蘊力的吧。
自埃夫伯裡村中心地帶往南約一英裡之遙,還坐落著一座外形似饅頭的希爾伯裡山(Silbury Hill)。山體渾圓,有一個類似火山口那樣的圓錐頂,其實卻完全是人工堆疊而成的。這座約有4700年歷史的小山,約於公元前2400年左右築成,被認為是歐洲最大的人工土石堆,大小堪與埃及金字塔相媲美。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究竟出於什麼目的,會傾力建造這樣一座巨構?這仍是今人所難以揣測的。
從埃夫伯裡立石,到希爾伯裡山,再到索爾茲伯裡的巨石陣,彼此相距不遠,文化接近,或為同宗同脈的人們所構築?真使人不禁遙想聯翩,發悠悠千載浩嘆。仰觀此方歷史的陳跡,採用一種異域旅者別樣的眼光去直接體察和感驗,對待不同的生活與文化,又何不泰然處之,甚或從中找到盎然意趣呢?畢竟,這個世界足夠大,可感可習可接納可尊重的東西,足夠多的了。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