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和蚊子搏鬥的血淚史上,誕生了不少聽上去有些道理,實際上沒有效果的驅蚊方法,比如我們之前說過的用維生素B或者大蒜驅蚊法。不過維生素B很便宜,試錯成本低,另外一種神奇的方法就可能需要掏更多的腰包了:超聲波驅蚊器。
人的聽力範圍是在20Hz到20kHz之間,這個範圍因人而異。之前流行過一種只有學生能聽到,老師聽不到的上課手機鈴聲「蚊子鈴聲」,就是用的17.5kHz的高音,據說只有25歲以下的年輕人可以聽到。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下「20Hz-20kHz音頻測試」這類文件,戴上耳機聽一下。剛試驗了一下我的聽力範圍是40Hz到19kHz,哎,不小心暴露年齡了呢。
超過20kHz的聲音,基本人都聽不到了,所以叫超聲波。但是蚊子之類的很多動物可以聽到超聲波,因此就產生了用超聲波驅蚊的想法。超聲波驅蚊裝置的興起是在美國,廣告上說理念來源自遙遠神秘的中國幾千年用聲音驅趕害蟲的傳統,用現代科技模擬蝙蝠的超聲波開發出的產品,蚊子會聽到,然後以為有蝙蝠來,就飛跑了。好吧,蚊子要是這麼厲害,蝙蝠為什麼沒都餓死?
當然相關機構不會像我們這種損兩句就算了,美國環保局EPA曾經對市面上幾十種不同品牌不同頻率的超聲波電子驅蚊器做過實驗,結果是沒有一種能實現所聲稱的驅蚊效果。在EPA之外,不同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做了很多次類似的實驗,也沒能發現有效性的證據。
但即便相關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媒體不斷提醒消費者這類產品的無效性問題,電子驅蚊驅蟲甚至驅鼠裝置,仍然是在全球範圍內擁有一個龐大的市場。相關廠商無視對其產品沒有科學基礎的批評,一直投放各種亂吹一氣的廣告語,從那些早開始開始害怕化學驅蟲產品的用戶口袋裡掏錢。
國內最近這幾年超聲波驅蟲裝備也開始流行起來了,不過噱頭已經不只是蝙蝠,而是什麼蚊子有家庭矛盾,雌蚊子聽到雄蚊子聲音就很煩;或者模擬蜻蜓聲音來嚇唬蚊子等等。除了這些編造出來的動物常識,商家往往會給你拿出來一堆包裝安全無毒、沒有輻射、不汙染空氣等等的檢測報告,當然唯獨拿不出來的是真實有效的防蚊測試報告。
超聲波電子驅蚊裝置在網際網路時代還有一個變種,就是各種防蚊軟體和APP,據說打開就可以從手機或者電腦音箱發出來驅蚊的超聲波。除了上面說了超聲波驅蚊本身就不靠譜以外,這個變種更大的漏洞是,手機和電腦是發不出來超聲波的。
可以用手機和電腦播放一下之前提到的20Hz-20kHz的聲音測試,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比如我用耳機可以聽到19kHz的高音,但是用電腦和手機就就只能聽到17kHz了。這是因為電腦和手機的揚聲器本身的播放頻率限制,雖然總有「低音沉中音準高音甜」的口號,但實際上,大部分手機或者電腦的小揚聲器,是很難播放出18kHz以上的高音,更不要說超聲波了。
於是在超聲波驅蚊產品中發出的,要不是對驅蚊沒實際作用的超聲波,要不只是為了讓用戶感覺很高級的高頻噪音。雖然音量還不足以對人的身體造成傷害,但長時間在身邊播放高頻尖銳的噪音,絕對不是什麼提高幸福感指數的方法。
我們在選擇防蚊類產品的時候,有時候會過於看重所謂「天然」、「無毒」等等標籤,雖然這些對於有寶寶的家庭的確很重要,但首先需要考慮的還是有效性,像超聲波驅蚊這種沒有有效性證據,只把希望寄托在蚊子夫妻不和上的產品,除了浪費錢以外,還會讓增加寶寶被蚊蟲叮咬,被傳染疾病的可能性,是典型有害無利的選擇。
關於之前驅蚊的文章,可以發「驅蚊」到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一小時爸爸」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