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簡簡周 / 文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很容易焦慮。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找我諮詢,說孩子膽子很小,只要家裡添置了新物品,他就會害怕得不敢靠近,就連奶奶新買的按摩椅,他都躲得遠遠的。
還有的孩子是對一些並不存在的事物感到害怕,比如,想像中的怪獸、被外星人綁架,等等。
很多4歲左右的孩子還有可能會出現死亡焦慮,要麼害怕自己會死掉,要麼擔心父母有什麼意外。
1
在大人眼裡,孩子純粹是在「杞人憂天」,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和焦慮,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從基因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保障人類生存繁衍的最基本功能,因此,幾乎是在覺察到危險的一瞬間,人都會做出比理性思考快得多的本能反應。
這也是為什麼在自然界越是力量弱小的動物越是容易受驚,比如羚羊、比如兔子。
適度的恐懼能讓人對危險保持警覺,但如果「警報系統」過於敏感,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相比於成人,孩子的力量要弱小得多,「警報系統」自然也會敏銳得多,再加上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更容易產生各種擔憂和焦慮。
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很多擔心和害怕都是很可笑的,「世界上哪裡來的怪獸嘛」、「上個舞蹈課而已,有什麼不敢進教室的呢」、「這種小事有什麼好害怕」、「勇敢一點,不要膽子這麼小」……
然而,父母的不耐煩和譏嘲,並不會讓情況變得更好。這只會讓孩子感到難堪,甚至還會加重他的焦慮,讓他的「警報」響個不停、思維徹底宕機。
當然,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天生更敏感,在面對陌生事物時往往反應也會更強烈。
還有些容易焦慮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本身就神經緊繃,常常把「小心點」、「沒事吧」、「這可怎麼辦」掛在嘴邊。這樣的父母,往往也容易對孩子保護過度。
要知道,焦慮也是一種會傳染的情緒。
2
我經常在小區裡看到剛開始學步的小孩摔跤,這其實很正常,沒有哪個孩子是從沒摔過跟頭就能學會走路的。
但面對類似的情境,父母們的反應卻千差萬別。
有些父母會顯得異常緊張,孩子還沒做出反應,他們就第一時間衝過去,把孩子抱了起來,滿臉的緊張擔憂,不停地問著:「是不是摔疼了?哪裡摔壞沒有?」
越是這樣,孩子越會哭得停不下來。之後要是還想讓他再試著走一次,恐怕他也會像樹袋熊一樣,緊緊摟著你死活不撒手了。
還有些父母就淡定得多,並不急於在孩子摔倒的第一時間抱起他來。
如果摔得不太嚴重,孩子會抬頭看看父母,然後自己就爬起來了,拍拍灰,再繼續走。
還有時候,孩子是真摔疼了,摔倒的那一瞬間就嚎啕大哭起來,但父母也只是平和地走到他身邊,帶著理解和鼓勵地說:「看樣子你摔得有點疼,還能自己起來嗎?」
孩子往往在痛快地大哭一場後,又能樂顛顛去繼續練習了。
顯然,當孩子的安全警報拉響時,父母的情緒狀態會直接決定孩子是「警戒升級」還是「解除警報」。
如果父母自己本身就容易緊張焦慮,或是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苛,孩子就容易過度焦慮,甚至為了逃避「危險」,不再嘗試新事物。
可要是父母情緒穩定、態度平和,孩子就會覺得,「原來事情也沒那麼嚴重」,他的安全感就會重新回來。
3
在孩子陷入焦慮情緒時,父母容易走兩個極端,要麼為孩子提供過度的保護,要麼逼迫孩子去面對自己的恐懼。
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之後,就不讓孩子嘗試走路,去到哪裡都抱著,又比如,當孩子站在泳池邊上不敢下水時,二話不說就直接把他推下去。
這些處理方式都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不過,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能接納孩子的焦慮和害怕,更多是因為不能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舉個例子吧,就拿已經成了學齡兒童父母們共同痛點的「陪寫作業」來說。
面對學習的困難,或者是想像中的困難,孩子產生了焦慮,並因此出現迴避、拖延的行為,這原本很正常,也是孩子成長必經的挑戰,父母如果能夠給予一些幫助和支持,讓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但實際上,父母因為自己內心的焦慮,往往「等不起」,結果導致惡性循環,孩子越來越焦慮、父母越來越暴怒。
不信的話,下次怒氣湧上來時請留一絲絲清明,先按個暫停鍵,問一問,自己到底在怒些什麼?這背後的焦慮和擔心又是什麼?
清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看到並理解孩子的情緒。
當然,僅僅是父母看到和理解也是不夠的,只有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才能真正有效地對抗焦慮。
能讓孩子獲得成長的經驗,其實是來自於適度的挑戰。
難度過大,會讓孩子壓力倍增、焦慮值快速上漲,從而出現拖延或是破罐子破摔的逃避行為,而沒有挑戰,又會讓孩子失去體驗和提升能力的機會。
孩子的自信,來自於不斷迎接挑戰,並戰勝挑戰的過程。當孩子有了更強的能力,積累了更多成功的體驗時,他才能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4
最後的小建議。當孩子陷入某個困境時,先別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也別轉身離去任由他自己苦惱。
你可能沒辦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害怕一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但沒關係,原因沒有那麼重要,先接納他的感受而不是嘲諷打擊,然後你還可以再問他幾個問題: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他做了哪些嘗試?
效果如何?
下次還可以做哪些嘗試?
你淡定的態度以及對他理性思考的引導,能讓他放鬆下來,慢慢解除過于敏銳的「警報系統」。
當然,前提是,你也能及時用理智解除過度的「警報」,把自己的焦慮控制在適度的範圍內。
- 作 者 -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