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石膏,世人皆知,大多數人都知道骨折的時候醫院常常會用石膏固定,還有些人知道「石膏點豆腐」的言論,在我們平常吃的豆腐裡也有放石膏,那石膏到底是什麼成分,為什麼應用領域這麼廣泛?
在臨床跟診中也時時發現石膏這味中藥。石膏作為大寒藥物,這麼頻繁的使用不會傷及胃氣麼,不論是醫者,患者,還是普通老百姓,對於石膏均有不同程度的偏見,大多數人對於石膏都是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認為其性大寒,極易損傷脾胃,故而醫者避之不用,患者見之則懼。
中藥當中有四大名藥——附子、石膏、人參、大黃。
這幾種藥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均有斬關奪門之力,在治療疾病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將軍一樣的氣勢,大黃被稱為「藥中張飛」,石膏被前人稱為白虎將軍,是其中唯一一味金石類的藥物。
石膏屬性屬金,與西方相對應,西方乃白虎神獸之位,故而石膏又曰「白虎」將軍。
石膏的產地以山東最為顯著,一般於冬季採挖,冬天採的石膏猶如雪上加霜,更加了一分石膏的「寒性」。
在醫聖張仲景的「白虎湯」之中,生石膏便為藥物方陣之中的君藥,可見其稱為「白虎將軍」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神農本草經》中將石膏歸於中品,認為其: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苦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
從論述中可以看出石膏主要應用於有明顯熱象的病症,其藥性為辛甘大寒,入肺胃、兼入三焦,是諸經「氣分」有熱時的常用藥物。
功效以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為主,常用於退熱。如果重用生石膏可瀉火氣,輕用則以解肌發表為主,其甘味還可緩脾益氣,生津止渴。
有人曾把石膏比作中草藥中的雪糕,不僅能夠退熱,並且無色無味,可以摻在米粥中進行服用,在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對於石膏與粳米相配治療退熱的諸多醫案中就顯示出其強大的功效了,但如果把石膏在高溫燒煅,成為煅石膏後就以外用為主,主要用於多斂瘡、生肌、止血。
從石膏成份上來看,生石膏的主要成份是CaSO42H2O,與CaCO3不同,CaCO3主要形成的是方解石,其色黃,又被稱為「黃水石」,具有清熱利溼、通脈解毒的作用,在藥店,如果我們看到的生石膏藥物的碎部是一片片的,那就是生石膏無異了,大家在買藥時注意區分開來。
近年的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石膏確實有解熱的作用,如果與知母相配,解熱的功效更為明顯,二藥配伍,也就形成了著名的「白虎湯」。
對於石膏,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其煎煮方法。
在傳統的中醫學教材中,大多認為石膏屬於礦石類藥物、質地堅硬,難以熬出有效成分,所以在介紹煎煮注意事項時,其中提到先煎,就拿石膏作為了一味被舉例的藥物,但在翻閱過許多中醫經典著作後發現,對於石膏先煎的說法很少出現。
在《傷寒論》中用生石膏的方共有7首,最具有代表性的當然是白虎湯,有粳米的方子均提示「煮米成湯成」即可,而不用粳米的方則與其他藥同煎,如大青龍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在臨床跟診學習中,也發現老師常常囑咐患者將石膏與他藥同時煎煮,有現代研究表明,將生石膏放入1000毫升水中加熱,當其溫度在20℃、60℃、100℃、107℃時,硫酸鈣的溶解克數分別為2.2克、2.3克、1.6克和1.55克,這一方面提示了石膏在水中的溶解度極小,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其水溶性是不因水溫度低而發生變化的。
另有研究表明石膏與其他中藥配伍的湯劑中,由於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均能使石膏的溶解度增加,煎出率顯著增大。可見,生石膏先煎是沒有必要的,同時提倡與其他藥物共同煎煮,以更好的發揮其療效。
其次,我們還要重點關注石膏的用量。
張錫純受《神農本草經》石膏性微寒的影響,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主張大劑量的重用石膏,在其臨證過程中對於石膏的用量從每天一兩至十幾兩不等。
他在自己的醫書中也曾感嘆道:愚臨證四十餘年,重用生石膏治癒之證當以數千劑。有治一證用數斤者,有一證而用至十餘斤者。
在其長子7歲患感冒風寒病時,有四五天身上發熱,張先生一晝夜時間就用了生石膏六兩,並感慨其用藥後飲食有加,毫無寒中之弊。石膏的用量不僅在古代受到重視,在當前的臨床中也是以提倡大劑量重用石膏,其基礎量大多為30g起用。
真正了解了石膏,不僅要單純了解石膏的性味歸經成分及用法用量,還需要同時對症病症和病機有了解,與其他藥物進行合理的配伍,才可在臨證中用之得心應手,無後顧之憂。
張錫純先生對於石膏的應用可謂是頗有心得,並記載了石膏方劑36首、醫案255個,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對石膏有著高度評價,稱其為「用於外感有實熱者,直勝金丹,有起死回生之功」。
在書中的醫案中除了重點描述症狀外,舌脈的描述更為突出,其中有一則醫案就指出了一位六旬的老婦人得了溫病,聞藥氣而嘔吐,什麼藥都喝不下去,舌苔黃而幹,脈數洪而實,單用了生石膏六兩,熬成了一大碗清湯,怕病人嘔吐,一次就飲一小口,喝了三小口就不煩躁了。
可見石膏白虎將軍之稱不是虛有其名,在記載石膏的各類醫案中,均重視了病人脈象的描述,其脈以洪滑或實、按之有力為主,對於這類實熱病人才可放心大膽使用石膏。
善用藥者才能深知藥性之能力,化裁因心,措施鹹宜,才能用之以治病,理論結合臨床,以案作證,值得我們效仿和學習。
註明: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
編輯:小令
審核:小也
別忘記點開「餘下1篇」
更新將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裡
好物推薦:
給大家推薦《 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文章內容僅供思路參考,非中醫藥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