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林徽宗的《瑞鶴圖》。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幅拓展了國畫意境的宏幅巨作:
「瑞鳥升空,國泰民安」,今天就借著這張古畫的內容引出我們的主角:東亞瑰寶丹頂鶴。
丹頂鶴主要棲息於我國,為何被世界命名為「日本鶴」?
丹頂鶴(Grus japonensis)是鶴形目下最珍貴的涉禽,全世界目前僅存不超過2400隻野生丹頂鶴。丹頂鶴從古至今,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夥伴,它們主要分布在中國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遊的開闊平原、沼澤、湖泊或海邊灘涂地帶,成群活動。
在現在的這個季節,野生丹頂鶴應該正在東北的丹頂鶴保護區進行今年的唯一一次繁殖。雖然丹頂鶴也曾經出現於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等地,但它們的主要棲息地依舊是中國。可是在動物學分類上,丹頂鶴卻被命名成了Grus japonensis(日本鶴),這個名字也是被世界更認可的學名。
為什麼我國的丹頂鶴會被命名成日本鶴呢?這就要延伸一個知識點:動物分類的命名。
丹頂鶴被命名成日本鶴:日本撿了個大便宜我們現在生物分類中採用的命名法,是「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自1753年流傳下來的,又稱為雙命名法。我們不需要過多了解這種命名法的規則是如何的,只需要記住這樣一個原則:
誰先發現的物種,誰有命名權。
丹頂鶴拉丁學名被命名的時間是1776年,由德國動物學家Philipp Ludwig Statius Müller在重新翻譯的《自然系統》一書中正式給予了丹頂鶴這個Grus japonensis的學名。
那麼問題就來了:1776年,我國正處在乾隆四十一年閉關鎖國階段,當時的西方國家只能通過廣州了解中國。而身處華南地區的廣州,並非丹頂鶴的遷徙路線,所以在那裡西方學者並不知道丹頂鶴這個種群。
而彼時的日本,則是通過長崎向世界展示自己,巧合的是:那裡正是當初的丹頂鶴越冬之地。
於是:動物學家只能通過日本來發現這個物種,於是Grus japonensis日本鶴這個名字,就更被大家認可,並且編寫進官方分類名稱。連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他們撿的一個大便宜。也正是因為丹頂鶴的學名有日本的含義,所以丹頂鶴無法成為我國的國鳥。
不過大家不用太過於操心丹頂鶴的命名:因為在100年前,日本的野生丹頂鶴就已經滅絕,所以國際鶴類協會,已經越來越傾向於將丹頂鶴的學名Grus japonensis更名為Manchurian Crane(滿洲鶴,之所以用滿洲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命名這個物種的時間)。
丹頂鶴獲得新名,對其他國家的學者來說並不會有什麼困擾,但是這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卻是意義重大的決策,因為:丹頂鶴從古至今就串聯著我們國家的文化。
丹頂鶴與國人密不可分的文化淵源
丹頂鶴走進中華文化舞臺,要從900年前的宋徽宗(1082——1135)說起。一切都要從開頭那張構奇絕、精工筆、瘦金書、寓祥瑞,御製御畫並書的《瑞鶴圖》開始,人們注意到了這種神奇的鶴類。
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一些丹頂鶴元素包括:
以「龜鶴延年燈」為代表的家具雕刻;以「《瑞鶴圖》」為代表的丹頂鶴國畫作品;以「《一個真實的故事》」為代表的音樂作品(這個故事發生在江蘇鹽城丹頂鶴保護區);以「鶴頂紅」為名的毒藥,命名就源於丹頂鶴,個人認為這是毒藥中最好聽的名字(鶴頂紅實際上就是三氧化二砷,因為呈現紅色所以被古人命名「鶴頂紅」)。以「文官補子」為代表的官僚等級,等。
丹頂鶴被古人稱為仙鶴,寓意長壽。古人以飼養仙鶴為雅致,並且從明朝起開始流傳《相鶴經》,詳細記錄了丹頂鶴的習性和飼養注意事項,可以說是我們歷史上最先流行起來的關於鳥類的家養,最詳細的文學作品。
《爾雅翼》中記錄為為仙禽,《本草綱目》記錄為胎禽。
為什麼自古流傳【龜鶴延年】的說法?龜和鶴自古以來都是長壽的代表,在古代如果一位社會地位較高的長者離世,大家用「駕鶴西去」來形容老人升天。為什麼龜和鶴類被認為是長壽的代表呢?其實這背後有兩個原因:
在宋朝時期,古人的平均壽命32-40歲之間,宋朝皇帝平均壽命不足50歲。丹頂鶴壽命比人要長的多,野生丹頂鶴壽命20-30歲,在人工飼養的情況下,丹頂鶴壽命可以翻倍到50-60歲。
和當時人們的壽命比,丹頂鶴的確算是相當長壽了,於是人們用「龜鶴延年」來取其長壽的寓意,作為期盼和祝福。
同時上朝的文官的朝服,胸前配有【補子】,仙鶴就是一品文官的專屬圖案,可見丹頂鶴文化,備受古人推崇。
了解完丹頂鶴和我們的淵源,接下來我們就要仔細了解一下:丹頂鶴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為了保護丹頂鶴,我們做了什麼?
保護丹頂鶴,我們正在行動:了解丹頂鶴
丹頂鶴的生物學特徵成年丹頂鶴體長(身高)150-170cm,體重7-10kg,翼展cm,全身大部分呈現純白色,頰、喉和頸部、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呈黑色,腿部和跗蹠及趾灰黑色。
另外要重點說明的就是丹頂鶴名字的由來:丹頂,即「頭頂紅色」的意思。
丹頂鶴其實是禿頭丹頂鶴頭部呈現紅色,並非是因為有有色羽毛覆蓋,而是因為頭皮下的毛細血管豐富,沒有羽毛的遮蓋,所以呈現了「紅色斑跡」的現象。也就是說,看起來美麗優雅的丹頂鶴,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禿頭鳥。
丹頂鶴一直以優雅寫意的外形聞名,我們欣賞一下近距離的丹頂鶴是多麼漂亮。
下圖是求偶時丹頂鶴仰天長鳴的畫面,丹頂鶴有長度超過1m的鳴管,鳴聲悠揚,可以傳播到3-4km的遠方。
下面是丹頂鶴舞翅騰空的畫面,丹頂鶴遷徙是往往30-50隻成群,成V字飛行,最高可以翱翔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並且邊飛邊鳴叫。和大雁一樣,它們也會通過變換位置來調整體力,利用氣流,提升遷徙的距離。
多漂亮呀!猶如存在於另一個浪漫世界的生物,若非親眼所見,都不會相信自然界中還有如此美麗的生靈,安靜時溫柔婉轉,振翅時大氣磅礴。
東南亞地區有名的丹頂鶴保護基地,都在我國,以東北和江蘇的丹頂鶴保護基地為主。人們為了幫助丹頂鶴繁殖,維持種群數量,就要利用丹頂鶴特有的一個繁殖習慣:【補卵】。
偷偷取走丹頂鶴的蛋?究竟是人性的缺失還是……原來是保護
丹頂鶴的人工孵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鹽城丹頂鶴保護區花了14年的時間,才掌握卵在純人工條件下的成活技術,之後又用了12年,才一共培育出不到80隻丹頂鶴。
根據鹽城丹頂鶴保護區的工作人陳果遠教授的說法:飼養員為了讓丹頂鶴產下的卵更具有野性更健康,人工繁殖出的丹頂鶴必須每天在人工督促下定時飛翔。也就是所謂的【拉練】。
為什麼要人工偷走丹頂鶴的卵?雌性丹頂鶴一年只產一巢卵,一次產2枚。這就讓本身種群數量並不多的丹頂鶴更加陷入了維繫困難。
在通過對丹頂鶴的研究時人們發現:丹頂鶴存在補卵行為。
丹頂鶴的補卵行為:當發現自己的卵無法成活或被天敵吃掉的時候,丹頂鶴夫妻會進行下一次交配產卵。丹頂鶴的補卵習性是上個世紀60年代被日本科學家發現的。
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利用丹頂鶴的這一特性,把丹頂鶴媽媽剛剛產出的卵悄悄偷走,進行人工繁育,接下來發現寶寶丟失的丹頂鶴夫妻,會採取下一次交配並且產卵。從而達到了人為促進繁殖的目的。
這一措施一經推廣,才讓丹頂鶴的種群得以穩定下來。雖然保護區內的大多數丹頂鶴依然被飼養在籠中,但種群數量卻慢慢在擴大起來,希望有一天這些人工培育的丹頂鶴,會有一天飛向天空,順著曾經的遷徙路線,再次體會藍天,再次去往曾經它們棲息的老家,接受人們的觀賞。
丹頂鶴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可以說是禽類中的大熊貓,隨著溼地環境的破壞,野生丹頂鶴的生存難題依舊尚未解決。
了解這種陪伴了我們上千年的鳥類,不僅是對自然的一種尊敬,更是對我們人類活動的一種反思:發展科技和建築的同時,也需要給野生動物留下生存空間。
最後借《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歌詞作為結尾,來讓大家記住這種美麗的鳥兒:
「走過這片蘆葦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為何片片白雲,悄悄落淚;為何陣陣風兒,輕聲訴說……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地,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