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68歲的駱長書,和兩三個鄰居一起,把小區裡的木涼亭又用清漆刷了一遍,「這下差不多完工了。」駱長書望著他親手、甚至幾乎是獨自打造的涼亭,頗有幾分自豪。
今年4月,家住四川彭州市通濟鎮陽平社區石獅苑小區的駱長書,在原本堆放建渣、居民隨手丟垃圾的小區一角,自費建起了一座直徑5米、高4米多的木結構六角涼亭。從設計到建工,都是駱長書一力完成。
68歲的駱長書免費為小區打造涼亭 攝影 劉海韻
門板上畫「設計圖」
在石獅苑小區後門,駱長書家所在的樓棟下,一座灰頂紅梁的木質涼亭拔地而起。周圍,是一大叢用木架、廢棄塑料瓶搭起的花架子、蔬菜架子。
「原來這個地方是個深坑,有七八十釐米。」駱長書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有時候,小區居民也會隨手扔一些垃圾,顯得環境有些亂糟糟。「現在老齡化嘛,小區裡頭老年人多,散散步,走一會兒,這兒有個地方可以歇。」駱長書有了在空地上建個亭子的想法。
十七八歲就開始學木工活的駱長書,攢著一手好手藝,早年到處幫人修房子為生。32年前,因為刨木機幾乎齊根削掉了他的左手食指、中指,後來也做過礦工等活,但這把手藝,一直沒丟下。
既然是「修房子」,自然需要設計圖。但駱長書的「設計圖」,可不是畫在紙上,駱長書從涼亭下方,搬出了一張黃色的廢棄門板,勾勒在門板上的寥寥數筆,就是涼亭的「構造圖」。
「這個圓,就是涼亭的『底』;這6個點,就是柱子。」駱長書對自己的設計圖熟稔在心,旁邊橫七豎八的幾根線,實際上是涼亭頂的構造,分成了完全相同的6塊,每一根「線」,其實是涼亭飛簷下交疊的曲木,支撐起了整個涼亭頂部。
「這個跟現在修房子不一樣,不需要把正面圖、剖面圖都畫出來。」駱長書說。
駱大爺的設計圖 攝影 劉海韻
「暗藏」榫卯結構 無釘子無膠水
萬丈高樓平地起。有了設計圖,駱長書開始動工,清掃、平地,立柱、搭梁,一層一層往上蓋。
別看涼亭目測下有些粗糙,卻「暗藏」著中式建築結構中的「靈魂」——榫卯結構。細看,涼亭的層層曲木、涼亭柱子和曲木之間,絕大部分靠木頭與木頭之間的凹凸結構進行連接,沒有釘子、沒有膠水,扣合嚴密。
駱大爺的自建涼亭的頂部 攝影 劉海韻
再看似乎不起眼的飛簷,竟然有6隻似模似樣的龍頭,張著嘴,還有眼珠。駱長書謙虛地說,這也是自己雕刻的,手藝不好,不是很像。
涼亭頂,是駱長書自費近3000元買回的瓦片。搭「龍脊」(兩塊亭頂的相接處)的時候,需要將兩塊瓦片切割拼接,每一條「龍脊」需要切割90片瓦片,而這樣的「龍脊」,一共有6條。
駱大爺在涼亭飛簷上雕了龍頭 攝影 劉海韻
前期,駱長書都是自己一個人幹活,自己家老房子的木料,加上周圍親戚鄰居家送些,切割、刨削。後來得知,駱長書是自費給小區修涼亭,鄰居們也來幫忙,搭把手、遞遞工具。
「惜福福自來,隨緣緣常在」
「他喜歡,閒不下來,就讓他去嘛。」駱長書的老伴尹顯如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實際上,駱長書一直都在外打工,年前才回來,這次因為疫情,沒有再出門幹活,也就有了時間修亭子。「他休息兩天,就這不舒服,那不舒服,幹到活路就好了。」尹顯如說,駱長書修亭子的時候,她也幫忙遞遞瓦片。
涼亭的瓦片 攝影 劉海韻
6月最熱的幾天,駱長書搭涼亭的瓦,因為太熱,不舒服了好幾天,還去醫院輸液。休息了7天,駱長書又開始繼續幹。「一共大概(幹活的時間)50多天。」
前後歷時3個多月,涼亭完工了,每到傍晚,就有鄰居們在涼亭歇涼、聊天,熱鬧得很。
居民們在涼亭裡歇息 攝影 劉海韻
7月初,駱長書又給木涼亭上了一遍漆。但駱長書還是沒閒著,他自己給涼亭寫了一副對聯,「惜福福自來,隨緣緣常在」,並取名「和諧亭」。他正找人寫字,然後他再動手刻在涼亭上。
「這後面我打算種兩棵黃桷樹,路邊再栽些洋紫荊,可以遮太陽。」駱長書規劃著下一步的活兒。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沈佳妍 攝影記者 劉海韻
編輯 於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