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又稱穿青族(也叫青族、川青族),是一個主要分布在貴州黔西北地區,人員相對集中的「已識別待定民族」。

前言
早在光緒年間(1902年左右),有一個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去往貴州進行考察,當他到達貴州以後發現在貴州當地有一群人,他們過著和清朝的老百姓不一樣的生活,因此他感到非常的高興,認為自己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個日本學者非常喜歡研究中國的歷史,在他發現了這群人之後,認為自己發現了明朝漢軍的屯軍所留下來的後人。他的這個觀點在日本當時引起了很多的關注,當然究竟這些人是不是他所說的明朝漢軍屯軍留下來的後人還要從根源說起。

01先要了解一下有關明朝的衛所制度
明朝的這種衛所制度是從朱元璋開始時期就制定的,他的主要目的是根據朝廷的需要進行一些防衛戰略上的設置,這些衛所遍布全國的各個角落。按照需要衛所的大小也不盡相同,建立衛所的初衷主要是以屯養軍,因此衛所的成員一般既是農民也是軍人,以這種方式建立起了屬於明朝的衛所制度
這種制度有一定的好處,就是軍戶可以和家屬住在一起,然後他們會被安排到指定的地方進行駐守,到了這個地方以後不僅肩負戍守這裡的任務,還要自己種田,自己養活自己以及一家老小。這樣的制度的確立,為當時的明朝節省了一大筆開銷。

02雲貴穿青的來歷
當年明朝徵討雲南派出了20多萬人來到這個地方,結束了戰爭之後這派出的20萬人就留在了這裡,成立了雲南這邊的衛所。慢慢的這些人經過幾代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與當時當地文化不盡相同的一種文化,因此他們也被稱作穿青人。
因為當地地方比較偏僻的原因,即使後來清朝把明朝取代了之後,這些人也依然過著和之前作為衛所時候一樣的生活。在清朝統治的時期,這些穿青人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歸為漢人,而是被視作蠻夷歸附於當地的大土司管理。

因為土司是採取奴隸制度的,因此穿青人在這裡並沒有遭受到很好的待遇,他們被視為奴隸。那個時候這些穿青人對自己漢族的身份還是比較肯定的,一直抱有恢復漢族人身份的想法,但是不幸的是一直都沒有實現。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穿青人還參與了反清的活動中,但是因為明朝已經滅亡了,他們勢單力薄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反而為了保命不得已全部都躲到深山裡面生活了。

03建國後漢人的身份得以重獲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這些穿青人跟清朝的老百姓之間也沒有了什麼溝通與往來,當地的漢族人認為他們是異族,不會跟他們有過多的接觸,更不用說是通婚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一些特有的風俗習慣,一直到建國以後才恢復了他們的漢人身份。對於身份的回歸,很多穿青人表示非常的高興,這是他們祖先多年來的心願,現在終於得以完成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川青人對自己現在的身份很滿意,他們還曾經申請為少數民族,如今穿青人這三個字已經出現在這些人的身份證上,這是對他們特有文化的一種認可和尊重。

綜述:
穿青人一直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雖然他們沒有自己的語言,說的就是漢人所說的話,但是因為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他們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包括他們的服裝上就已經和漢族有了明顯的不同,很多生活風俗也不僅相同。
【參考資料】《明代衛所選簿校注》、《明史》、《朱元璋傳》【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桃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