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牛Cell呼籲:不要讓本科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2020-07-11 科學網

撰文、編譯 | 鹹姐

來源 | BioArt

在實驗室,大多數本科生被當成廉價的勞動力,從而淪為重複勞動的「工具人」。

最近,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駱利群與李介夫博士在Cell上共同發表評論文章,呼籲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本科科研人員進行適當的培訓,從而形成科學研究的良性循環。

斯坦福大牛Cell呼籲:不要讓本科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駱利群(圖片來源:史丹福大學網站)

那麼,對於導師,尤其是缺乏經驗的小導師(研究生或者博士後)來說,如何更好地指導本科生的科研之路?駱利群等人提出了詳細且實用的建議。

「科研要從娃娃抓起。當然,試管還是要刷的,但是記得告訴他們試管刷完有什麼用。」駱利群等在文中強調。

駱利群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66年出生於上海。他年少成名,曾是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高材生。其實驗室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在科研的領域,與高年級研究生或者博士後相比,本科生或許就像蹣跚學步的娃娃,充滿朝氣、充滿好奇,卻也略顯稚氣。

當我們談論生命科學領域的「新生代」時,通常指的都是前者,而往往不自覺地排除了後者。

雖然一些成功的科學家從本科就開始進行學術研究了,但大多數本科生進入實驗室時只是被當成實驗室的「小幫工」,而非真正的科研人員。

他們被誤解為沒有足夠的時間投入而不值得給予完整的科研訓練,於是他們努力地做著被安排的重複性的、枯燥的、勞動密集型的工作,慢慢地消耗著他們對科學世界的熱情。

等熱情殆盡,或許生物醫學領域就此失去了一位有潛力的科學家。這自然與我們吸引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投身生物醫學研究的使命背道而馳。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本科生最後成為了研究生。那麼,這裡就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大部分的本科生主要是由研究生或者博士後(我們暫且稱之為「小導師」)所指導的,這些小導師還處於探索自己的科研道路中,並且缺乏指導經驗。

他們的激情、能力、學識和個性,乃至科研習慣,都將深深地影響著被指導的本科生的未來科研之路。

萬事開頭難。倘若開頭的指導就存在著問題,那麼這些問題將影響他們整個科研生涯。

錯誤的研究習慣和科研思維不僅為他們未來的科研造成阻礙,也會阻止他們成為一個好的導師,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圖1,左)

只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本科科研人員進行適當的培訓,才能形成科學研究的良性循環(圖1,右)。當然,這樣的投入是值得的。

首先,它可以吸引有才華和創造性的年輕人投身生物醫學研究,為他們未來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它為小導師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在實驗室大導師的指導下發展教學和激勵技能,從而促進了小導師自身的職業發展和成功;最後,訓練有素的本科生也能為實驗室做出很大貢獻,從而加速實驗室的研究進展。

斯坦福大牛Cell呼籲:不要讓本科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不論從長遠來看,還是只看眼前利益,似乎給予本科生適當的科研訓練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

那麼,對於導師,尤其是缺乏經驗的小導師來說,要如何更好地指導本科生的科研之路呢?

2020年7月9日,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駱利群李介夫博士在Cell上發表評論Nurtur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in Biomedical Sciences 通過剖析常見的問題,為研究生以及博士後更好地指導本科生進行科學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

當然,一些建議也適用於直接指導本科生的有經驗的大導師。

斯坦福大牛Cell呼籲:不要讓本科生淪為廉價勞動力

同事還是苦力?

態度決定一切。一個好的開頭,取決於我們的態度。

雖然每個人的科研生涯都是從最基本的技能開始,並通過無數重複來掌握的,但是導師們,尤其是新手導師必須認識到,本科生不是廉價勞動力,應該以科學之美和探索之奇蹟來激勵他們,發現他們的問題,信任他們的能力,並為他們提供類似於研究生的全面科學培訓,而不只是讓他們淪為重複勞動的「工具人」。

萬丈高樓平地起

經驗告訴我們,在科研過程中,如果不知道實驗或方法的原理,本科生乃至所有人都可能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犯錯誤。

這種由於缺乏基本知識或合理的假設而導致的錯誤往往最難被發現,並且可能會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故障排除。

因此,在給本科生分配任務之前,小導師應該首先與本科生們充分討論項目的背景、理論依據、科學目標以及關鍵方法的機制,就像與實驗室負責人或顧問委員會的討論那樣。

在這樣的討論中,本科生們應該鼓起勇氣,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徹底地解決了心中所有疑問。而導師要展示自己的知識和科學思維,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發號施令。

畢竟,如果一個導師不能說服他們的本科生,那就該重新考慮實驗方向或是反思自己的溝通技能了。

只有充分了解每個實驗的原理,本科生才能理解實驗目的,避免實驗過程中的錯誤。

而與此同樣重要的,是對本科生進行實驗設計和項目管理的訓練。

他們的實驗室工作通常是由單個實驗來定義的,而不是一個完整的項目。

但是如果能給他們一個小目標,讓他們半獨立地完成,在獲得完整的研究技能的同時,會極大地激發本科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其學會如何解決意外的問題。並且如果項目成功,也會極大地增強他們繼續進行研究的信心。

當然,考慮到本科生的課程和社團活動,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執行一個完整的項目。那麼,小導師們可以定期與本科生討論自己科研項目的進展和目前的困難,同時也包括實驗設計、技術路線的選擇以及對照設置的原因,讓他們不僅參與實驗,還可以了解一個項目的完整歷史。

打好整個框架,地基就是最重要的了。

不要因為小導師的成功而讓本科生誤以為成功很容易,卻忽視了成功背後的艱辛和努力,從而導致盲目自信,忽略培養自己紮實的科研技能,而最終埋下了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

雖然上文提到本科生不應該成為沒有感情的做實驗機器,但是為他們提供紮實的研究技能和實驗技術培訓是避免定時炸彈的必要手段。

只有當本科生能夠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完美地完成整個實驗時,才能認為其真正獲得一項技能。

也只有當他們熟練地執行一項技術的時候,他們的結果才是可解讀的。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一個在低年級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勤奮、精通多種技術,但視野不夠開闊。一個很大原因在於他們本科階段受到的不均衡訓練——只學技術(因為小導師們的實驗需要幫助)。

積累知識,從而對某個領域的大框架做到心中有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文獻。

小導師應該通過對選定的文獻進行徹底剖析,強調每一項實驗對整體發現的貢獻,從而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文獻的世界。

當我們的本科生發現並與我們分享我們自己錯過的重要論文時,難道不是一個充滿喜悅的裡程碑時刻嗎?

同時,本科生應該得到更好的科學交流訓練,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是對他們努力的認可,並可以鼓勵他們繼續研究之旅。

而對於未來成為醫生、律師或者政策制定者的本科生來說,這樣的訓練對於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研究的運作方式、更好地與科研人員共事合作都有很大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讓本科生參與實驗室組會也是提高每個人演講技巧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此外,參加學術會議、各種學術活動和科研比賽,也是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部分。

當然,除非是富到流油的課題組,大多數導師是不會輕易負擔一個本科生的類似經費的。

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來自各種機構和科學協會的支持了。

做好自己

最後,給本科生的幾點建議:

1. 理解實驗的原理和方法;

2. 打破砂鍋問到底,直到解決腦海中的每一個難題與疑問;

3. 通過反覆和耐心的實踐掌握技術技能;

4. 學習如何開展和推進一個項目;

5. 練習溝通技巧,公開展示自己的研究發現;

6. 通過閱讀文獻和參加研討會來擴展自己的科學視野。

總之,只有張開雙臂歡迎本科生加入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並通過適當的培訓來培養他們,才可以建立一個擁有蓬勃發展的下一代科學家的更可持續的科學世界。

科研要從娃娃抓起。當然,試管還是要刷的,但是記得告訴他們試管刷完有什麼用。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5.008

相關焦點

  • 駱利群院士發表特別評論,本科生如何做好生命科學研究?
    不論從長遠來看,還是只看眼前利益,似乎給予本科生適當的科研訓練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那麼,對於導師,尤其是缺乏經驗的小導師來說,要如何更好地指導本科生的科研之路呢?2020年7月9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駱利群教授與李介夫博士在Cell上發表評論Nurtur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in Biomedical Sciences,
  • 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勞動力廉價,為何卻不能成為「世界工廠」?
    印度人口僅次於中國,勞動力廉價,為何卻不能成為「世界工廠」?網絡上總有一種聲音,認為印度很厲害云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不要低估印度,真實實力超出你的想像,這些人往往被稱之為「印吹」。其實,「印吹」吹的並無道理。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原標題:那些年輕的華人終身教授幾乎都是「大牛」)
  • Nature:機器學習再立功,斯坦福大牛團隊實現無創早期肺癌篩查
    根據 Nature 雜誌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能夠實現早期肺癌患者的鑑別篩查。這一方法基於檢測血樣中的腫瘤源性 DNA(即液體活檢),也就意味著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做到了早期且無創。傳統的肺癌篩查,一般推薦高危群體做 CT 掃描,這種模式已被證明能減少肺癌相關死亡。
  • 孟加拉國服裝業發展遇瓶頸 勞動力技能短缺最致命
    孟加拉國服裝業發展遇瓶頸 勞動力技能短缺最致命 2015-07-06 08:32:23 來源:雨果網 孟加拉國的服裝行業迅猛發展
  • 斯坦福的逆襲:新起之秀如何成為全球創新中心
    斯坦福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在致辭中不無驕傲地表示。副院長的驕傲並非空穴來風,根據斯坦福公關部門數據,矽谷至少有5000家企業可以追溯到斯坦福,而從科研成果來看,截至2016年,斯坦福共有60位諾貝爾獎得主。很難想像,僅僅在50年前,斯坦福還只是一所普通的地區性大學,絕大部分的學生來自加州,整個大學的年度預算只有1600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3%。
  • 哈佛、牛津、斯坦福,南京大學這些學霸收穫上百個世界名校offer
    齊妙,南京大學2016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本科生。擬出國高校:哥倫比亞大學。已拿到offer:哥倫比亞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石一涵,南京大學2016級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擬出國高校: 史丹福大學。
  • 斯坦福2020新生數據出爐,2349位大神被錄,錄取率首次大幅上升!
    史丹福大學的錄取率常年處於美國大學低錄取率排行第一名。近日,史丹福大學招生辦公室公布了Class of 2024的新生數據,宣布今年錄取率上升到5.19%!總共收到了45,227份申請,共錄取了2,349人,這一次,史丹福大學終於實現了錄取率首次大幅上升!
  • 史丹福大學十年來專業變化趨勢報告:尤其這個專業被瘋狂「扎堆」!
    2020年還沒過去一半,包括史丹福大學在內的高等教育體系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因此,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斯坦福數據團隊最新出具了一份報告,重點介紹了過去十年間不同專業的趨勢變化。
  • 史丹福大學大牛Dan Jurafsky教授專訪
    目前,它是一個Flipped Classroom(翻轉課堂)的模式,即在課外時間觀看一些講座視頻,課堂時間專門用於做項目。根據斯坦福公報的存檔,自2004-2005學年以來,Dan 一直在史丹福大學教授 NLP 入門課程。他還與 James·H·Martin 共同發行了暢銷教科書《語音和語言處理》,目前該著作的第三版正在修訂中。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把採訪內容全文編譯如下。
  •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研究領域介紹
    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是美國的一所私立大學,其在2014年USNews最新美國大學綜合排名第5名。斯坦佛大學心理學系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在最新US News排名中,史丹福大學在心理學專業排名中位居第一位。該系的研究設施非常全面,心理學的研究和其他院系的關係非常密切,比如視覺,感官,記憶,語言,認知,情感,文化和社會。
  • 菲律賓國民飲料變毒藥,數百人入院十餘人死亡,政府呼籲不要飲用
    儘管菲律賓官方多次呼籲群眾不要飲用私人作坊釀造的、可能含有大量甲醇的非法椰子酒,但是這依然抵擋不住這種廉價酒精飲料在菲律賓民間的普及。
  • 諾獎得主、學界大牛……高研院喊你報名啦!
    為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和跨學科視野,培養交叉複合型創新人才,高研院利用現有學術資源與學科交叉優勢,於2015年正式啟動「本科生駐院研修項目」,至今已完成五期。項目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跨學科學術體驗」,由高研院駐院學者、特聘教授、長期訪問學者等具備高級職稱的教師擔任導師。
  • 中國本科生獲STOC最佳論文獎!北大圖靈班,正在頻頻交出答卷
    而且他還是名本科生,首位拿下STOC最佳論文獎的中國本科生。沒錯,就是那個理論計算機領域頂級會議,難度和含金量都穩居第一梯隊的STOC。他叫吳克文,畢業於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2016年被北京大學錄取,2017年成為北大圖靈班首屆學生,現在即將成為北大圖靈班首屆畢業生。
  • 國科大首批本科生84%繼續深造
    南都訊 中國科學院大學近日公布首批本科生畢業情況。2014年共錄取的332名本科生中,有290人今年畢業。其中已明確有243名畢業生將繼續深造,佔畢業人數的83 .8%。例如,2014級物理學專業劉子煜拿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等6所學校offer之後,選擇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項目全額獎學金;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楊羽飛在三所世界名校之間選擇了史丹福大學。國內讀研的159名畢業生中,155人選擇在國科大(中科院各研究所)讀研,其餘4人分別選讀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和西湖大學。
  • 史丹福大學成立奈特-亨尼斯研究生獎學金
    新京報訊 (記者孔悅)近日,史丹福大學宣布成立奈特-亨尼斯研究生獎學金計劃,以培養全球新一代的領袖,幫助他們學習各種技能,以迎接現今社會日益複雜的種種挑戰。奈特-亨尼斯獎學金計劃共獲7.5億美元捐款,將會是全球資助金額總數最大的獎學金。逾八成捐款將直接用於獲獎學生的學費及生活開支。
  • 史丹福大學入學條件你清楚嗎?
    史丹福大學是美國西海岸唯一的常青藤學校,氣候舒適風景宜人,作為美國乃至世界傑出的大學院校之一,不僅擁有頂尖的教育水準,還有著其他頂尖大學中不多的休閒、放鬆的校園環境。雖然其大學課程難度和學業壓力非常大,但學生很少會感覺壓抑,這樣勞逸結合的校園環境自然也是吸引眾多學子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那麼史丹福大學的錄取條件有哪些你知道嗎?本科入學要求:SAT成績2000-2300(閱讀650-760,數學680-780,寫作670-760)TOEFL沒有具體要求,但國際生需要有成績。
  • 海獅海豚表演淪為戲謔 動保團體籲民眾拒看(圖)
    海獅海豚表演淪為戲謔 動保團體籲民眾拒看(圖)2015-04-02 14:3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中小]  中新網4月2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河馬「阿河」之死凸顯展演動物悲歌,臺灣動保團體1日再公布影片揭露遠雄、野柳海洋世界的海獅、海豚表演已淪為戲謔、奴役動物,更示範錯誤生命教育,呼籲民眾拒看,並要求立法禁止野生動物的表演。
  • 清華十大學神之韓衍雋:20門課15門滿分,刷新史丹福大學記錄
    2014年11月2日下午2時,對於普通人來講,可能這個日子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對於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來講,卻是一個讓人緊張而又興奮的日子——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日。韓衍雋在象徵著清華最高榮譽的清華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大會上,每個有資格參與競選的同學都在臺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