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我國的地震多發區。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所能夠記得的就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的雅安大地震,而事實上四川地震的頻率要比大多數人所知的高得多。只不過級別不高的地震,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罷了。一般來講,地震在3級以下是不容易被察覺的,而4級以上的地震則可以使懸掛物發生擺動,而如果超過5級,那麼門窗則會發出響動,如果超過6級則會出現站立不穩的情況。
根據統計,在過去五年之中,四川地區四級以下的地震就發生了400多次,4級以上5級以下的地震則達到了80餘次,5級到5.9級的地震有十幾次,而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過兩次,這兩次6級以上的地震分別為九寨溝地震和長寧地震,由此可見,四川地震的確頻發。
在世界範圍內,四川地震發生的頻率也算是較高的。
如果我們打開中國地震臺網站,在其上所公布的實時地震數據之中,時常能夠見到四川的身影。那麼四川地震為何如此多發呢?這還要從地質運動以及板塊漂移說起。眾所周知,亞歐大陸和印度洋分屬兩個不同的板塊,而在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發生了碰撞擠壓,印度洋板塊插入了亞歐板塊下方,於是亞歐板塊開始隆起,擁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逐步隆起。
然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向東移動的過程中遭遇了四川盆地。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地質結構不同,簡單來講,青藏高原的地質較軟,而四川盆地的地質較硬,所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受到了四川盆地的阻擋。
一方面是印度洋板塊對亞歐板塊的擠壓,另一方面是四川盆地對於青藏高原的阻擋,於是應力不斷在川西高原積蓄。
當應力積蓄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地殼就斷裂了,於是就形成了斷裂帶。在斷裂帶所處的區域,隨著地殼運動頻率的增加,地震的發生機率也就會相應增加。在四川地區有著呈現「Y」字型的三條地震帶,第一條地震帶是從廣元開始,沿著四川盆地的邊緣直達樂山,這一條地震帶被稱之為龍門山地震帶。
第二條是從西北部的甘孜開始,一直延伸到康定,這條地震帶被稱之為康定甘孜地震帶。第三條地震帶與第二條地震帶是基本連貫的,從康定開始經過攀枝花進入雲南,三條地震帶匯集四川地區,地震頻發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在四川地區的三條地震帶之中,龍門山地震帶是最為著名的,因為著名的汶川大地震就是因龍門山地震帶活動所致。
而且可知,未來四川地區地震多發的情況並不會改變,因為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一直存在,而應力則會在斷裂帶不斷積蓄,在積蓄到一定程度之後,應力則會釋放,從而引發地震。
四川雖然是地震多發地區,但是四川的省會成都卻極少發生地震,這是因為四川成都並不在任何一條地震帶之中,在周圍發生強烈地震時,成都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震感,但基本不會發生地震。地震對於人類而言是重大的自然災難,雖然現代科學已經進步到了相當的程度,但要想準確預測地震還是無法辦到。可以說迄今為止預測地震仍然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對於地震,目前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地震發生之後預測地震波的到達時間,並通過先進的通訊手段進行傳達,使人們可以做好相應的防備。
在2019年12月18日,四川內江市資中縣就發生了一起5.2級地震,而在地震波到達之前,一些人就通過網絡通信得到了信息,還看到了地震波到達的倒計時。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夠給我們預留傳遞信息的時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做好關於地震的防備工作,以備地震發生時能夠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反應,將傷亡減小到最低。
在過去發生的包括汶川大地震在內的三次超過7級的地震使我們至今記憶猶新,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讓我們刻骨銘心,未來人類也會不斷努力,希望在未來能夠實現對地震的準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