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司令
如果說有一首能夠承包80、90後校園生活的BGM,那一定是《Yesterday Once More》。
前奏一響起,就仿佛回到了初中的英語課上,老師一句句教唱這首歌的場景,不僅如此,英語考聽力前的那一小段試音音樂也經常是這個bgm,甚至不少同學歌詞本上抄的第一首英文歌也是這首!
可以說《Yesterday Once More》是很多人人生中學會的第一首完整的英文歌~
雖然我們對這首歌的旋律已經烙印在了心裡,但創作和演唱這首歌的卡朋特樂隊(Carpenters)似乎很少被提及,大家基本都是知歌不知人。
其實,卡朋特樂隊在70年代的美國流行音樂史上,一直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Yesterday Once More》,他們很多作品還在我們喜愛的影視劇中出現過。
比如鄧紫棋為電影《後會無期》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就改編自卡朋特的《The End Of The World》。
《老友記》第1季第7集的停電之夜,菲比彈著吉他和眾人合唱的也是這首。
《情深深雨濛濛》裡,依萍在夜總會唱的《小冤家》,原曲是《Jambalaya (On the Bayou)》,是卡朋特在1974年發行過的暢銷單曲。
在《辛普森一家》中,荷馬和瑪姬結婚時的背景音樂,用的是卡朋特的《Close To You(They Long To Be)》。
而卡朋特除了輝煌的音樂生涯以外,背後還有一段悲慘的故事……
誰是卡朋特?
卡朋特樂隊由一對親兄妹組成——主唱卡倫卡朋特(Karen Carpenter)和年長4歲的理察卡朋特(Richard Carpenter)。
卡倫除了擔任主唱,還是一個出色的鼓手。理察是樂隊的鋼琴,鍵盤手,負責樂隊的專輯製作和歌曲的樂器編排,兄妹倆都有著非常出眾的音樂才能。
1946年,理察出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一間醫院,4年後,卡倫同樣在這間醫院降生,他們的母親艾格尼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父親哈羅德則是一名印刷業商人。
值得一提的是,哈羅德出生於中國的廣西梧州,並在那裡度過了其中的一段童年時光。他的父母當年是住在中國的傳教士。
卡朋特一家
童年的理察性格比較內向靦腆,與妹妹卡倫不同,卡倫不喜歡在家裡待著,總是和鄰居小孩在外面玩耍、打壘球,唯一能讓她乖乖待在家裡的,就是父親哈羅德的唱片收藏。
從小,兩兄妹就聽了不少古典、爵士唱片,比如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爵士女歌手艾拉菲茲傑拉德(Ella Fitzgerald)…
他們著迷於50年代著名的夫妻組合——萊斯保羅和瑪麗福特(英文名是Les Paul and Mary Ford,沒錯就是你想的那個Les Paul……想了解他們的可以看我們之前寫的這篇)。僅靠萊斯保羅的電吉他,瑪麗福特的人聲,加上多軌錄音技術,就製造出了多重唱和多重奏的效果。
從卡朋特樂隊的歌曲中,也能聽到這對組合對他們的影響。
據理察的回憶,因為小時候並不知道這種聲音效果的原理,為了模仿,所以他和卡倫從4歲開始,就像一隻樂隊一樣在練習和聲了。
理察從小就開始練習鋼琴,並展現出了過人的音樂天賦。在他12歲時,他們所居住的社區便認為,他今後一定會成為一個職業音樂家。
為了兒子的音樂前程,卡朋特一家於1963年搬遷到了陽光明媚的加州。一年後,理察進入著名的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學習音樂,還加入了學校的大學合唱團彈鋼琴。
卡倫後來同樣就讀於這所大學,並加入了學校樂隊,理由是——為了逃掉體育和數學課。
卡倫一開始彈的是鐘琴,但她很快就發現,自己喜歡的是打鼓。
練習打鼓不到一年,她已經能夠演奏戴夫·布魯貝克(Dave Brubeck)的爵士名作《Take Five》。
卡朋特兄妹和貝斯手雅各布斯在大學時組建了他們的第一支樂隊——理察卡朋特三重奏(Richard Carpenter Trio)。當時他們主要演奏爵士的純器樂歌曲。
1966年,他們贏得了洛杉磯地區的樂隊大賽,登上了電視熒幕,隨後還與著名的唱片公司RCA籤訂了合約,但RCA並沒有真正地看重他們,因此也沒有給他們發行過任何唱片。
理察卡朋特三重奏
1967年,卡朋特兄妹又組建了一支名為Spectrum的流行搖滾樂隊,不過這個樂隊不到一年也解散了,因為他們的音樂風格與當時流行的迷幻搖滾顯得格格不入。
在樂隊的一些表演中,理察開始有意讓卡倫唱歌,儘管卡倫每次都很抵制,但樂隊的路子走對了,正是卡倫在演唱上的天賦,為他們日後從主流風格中脫穎而出奠定了基礎。
1969年,A&M唱片公司的創始人,也是著名的音樂家赫伯阿爾伯特(Herb Alpert)偶然聽到了他們(當時已經改名為卡朋特樂隊)的試聽帶,其中卡倫的歌喉令他大為驚豔。
然而公司上下僱員一致認為,卡朋特樂隊不可能會成功,因為他們的風格無法吸引當時的年輕人。
但赫伯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和樂隊籤約。籤約當天,他還是心裡不禁打鼓:「保佑這隻樂隊能帶來幾首熱門單曲吧!」
A&M員工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卡朋特樂隊的首張專輯《Offering》叫好不叫座,在發行後只賣出了18000張,唱片公司遭遇虧損,可謂相當糟糕的開場。
赫伯認為,卡朋特樂隊迫切需要一首能夠大熱的排行榜單曲。這時,他想到了那首自己最近才剛剛錄好的歌曲,創作者是當時籤約A&M的傳奇創作組合:伯特巴卡拉克(Burt Bacharach)和哈爾大衛(Hal David)。但赫伯對最終完成的效果不滿,打算放棄。他想,如果將這首歌給卡朋特樂隊處理,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這首名為《Close to you(They Long to Be)》的歌曲有典型的巴卡拉克式的優美旋律,卻不是一唱就紅的金曲。這首歌早在60年代就已寫好,唱過它的無一不是無名之輩:Richard Chamberlain、Dionne Warwick、Dusty Springfield......但歌曲本身卻從來沒有大熱過。因此當赫伯將這首歌交到理察手上時,特意叮囑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進行編排。事實證明,赫伯賭對了。
1970年,卡朋特樂隊版本的《(They Long to Be)Close to you》一發行,就快速成為了美國公告牌的冠軍單曲。這首歌是卡朋特的第一首冠軍單曲,也是整個70年代抒情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從此開啟了卡朋特樂隊成功的大門。
A&M的聯合創始人回憶自己第一次聽到《(They Long to Be)Close to you》的感受時說:「這是一首會讓你覺得『我TM上輩子一定是拯救了世界』的歌。」
樂隊此時趁熱打鐵,同年8月,理察將A&M僱傭的兩名創作人 Roger Nichols 和 Paul Williams 創作的某商業銀行廣告曲《We've Only Just Begun》重新翻唱,成為樂隊的第二首冠軍單曲。這首歌被譽為一代美國人的婚禮之歌。
隨著樂隊的成名,他們在電視上出現的機會增多,巡演也開始增加。喜歡卡朋特的人覺得,卡倫應該站到臺前來唱歌,而不是坐在她的架子鼓後面。
一直以來,她都對在觀眾面前展示自己,脫離鼓手的身份,成為樂隊的臺柱子感到興致索然。但由於樂隊開始家喻戶曉,在市場的「裹挾」下,她沒有選擇。
1973年是卡朋特樂隊的巔峰期,樂隊兩次受到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的邀請,拜訪白宮。理察和大學同學兼Spectrum的隊友約翰貝蒂斯重聚,理察譜曲,貝蒂斯寫詞,理察/貝蒂斯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卡朋特歌曲:比如《Top the World》,《Goodbye to Love》,還有我們最熟悉的《Yesterday Once More》。
《Yesterday Once More》來自樂隊的第五張錄音室專輯《Now and Then》。這張專輯以70年代興起的老歌電臺熱為靈感,致敬了1950-60年代的經典音樂。
作為單曲,《Yesterday Once More》拿下了美國公告牌排行榜第二名的好成績,後來,更是成為了卡朋特樂隊在全世界最吸金的歌曲。理察曾經在採訪中表示,這首歌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在隨後的1974年,卡朋特樂隊整整一年沒有錄製新專輯,因為,巡演實在太多了,從1971-1974年,樂隊總共舉辦了696場演唱會。
過量的巡演讓所有人身心俱疲,新專輯無法製作,樂隊巨大的名氣也讓理察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萬一做不出暢銷曲該怎麼辦?」
樂隊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讓樂隊最終分崩離析的不幸也出現了——卡倫患上了厭食症,體重一度降到僅有41公斤。
最終,樂隊於1983年解散。而卡倫在32歲就告別了人世,死因是由神經性厭食症引發的心力衰竭。
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與心理因素有關的生理障礙,典型症狀為體重不足,營養不足仍病態地渴望變瘦,因此不吃不喝。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疾病,10%的患者會死於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器官衰竭等併發症。
因進食障礙而瘦削的卡倫(左)
對於卡倫為何會患上神經性厭食症,相關的討論在其去世後就沒有中斷過。但逝者已去,生者如斯,這樣的討論沒有意義。
當時許多接近樂隊的人都能感覺到,卡倫對於觀眾對她外形的評論非常在意。
卡倫的朋友在採訪中說,卡倫的人生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平淡的結婚,生個孩子,然後給他們做感恩節的晚餐。
但過早的成名,剝奪了她選擇人生的權利,包括接受自己身材的權利。
令人唏噓的是,2020年的今天,作為樂壇頂流的Billie Eilish,依然面臨著網友鋪天蓋地的身材羞辱。
令人欣慰的是,碧梨選擇了硬剛,用視頻向羞辱她的網友回擊:「關你屁事。」
從卡倫卡朋特到碧梨,實際是社會大環境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只不過可惜,我們在失去了卡倫之後,才等到這樣的大環境。
英語老師教唱《Yesterday Once More》這件事,是怎麼做到全國統一的?
卡朋特的巔峰期大概是在1970年到1973年,而許多中國人第一次聽到《Yesterday Once More》和卡朋特作品,要等到90年代乃至20世紀初,那也是許多國人開始接受西方流行樂啟蒙的年代。
那麼,西方那麼多經典流行樂,為何卡朋特是進入中國的第一批樂隊?卡朋特那麼多作品,又為什麼單單《Yesterday Once More》成為那首佔據大家青春的BGM?
在80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始吹遍全國各地,除了物質上追求富裕,精神面貌上也尋求解放,過去被視為「靡靡之音」的西方音樂,漸漸從明處或暗處進入內地。
明處,1985年,英國的威猛(Wham!)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演出,成為第一支來中國演出的西方搖滾樂隊,是我國對西方流行樂敞開大門的標誌。
威猛中國演唱會的現場
同樣在這段時間,上海東方歌舞團的女歌手成方圓出版了《成方圓(女聲)獨唱專輯》,裡面收錄了幾首英文翻唱,其中的《昔日重來》,翻唱自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
(2020年成方圓《Yesterday Once More》現場)
上海東方歌舞團是國家文化部的直屬歌舞團,肩負著一項重要的「文化任務」:把外國優秀的歌舞藝術介紹給群眾。在外國原版磁帶難以尋覓的年代,人們只能通過成方圓的磁帶來獲得外國流行樂的印象。
換句話說,《Yesterday Once More》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時候人們想像中的外國流行樂。
90年代初,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正式引進卡朋特的磁帶,群眾得以一窺樂隊全貌。
接著再說說暗處,在90年代的沿海地區,打口碟逐漸成為青年們獲取西方音樂的主要途徑。
鑑於卡朋特在全世界的銷量,以及越大牌越好賣的道理,我相信打口奠定了卡朋特在國內的傳播度。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80、90後,都對《Yesterday Once More》有「英語老師教的第一首英文歌」這樣的共同記憶,是因為大家的英語老師都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嗎?
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英語教育快速經歷了一個從啟蒙到普及的過程。1985年,教育部啟動了建國以來第一次對中學英語教育的大規模調查,結果顯示:
我國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偏低,能力較差。中學英語教學和教材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
1988年,人教出版了中英合編的英語教科書,確立了英語的基礎教育應當生活化,趣味化的發展基礎,教材中的兩個人物——李雷和韓梅梅陪伴我們度過了校園生活。
1999年,我國又啟動了新課改,同年6月,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強調擺脫應試教育,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
因此,該怎麼讓學生主動提起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不是靠死記硬背,是擺在眾多英語老師面前的一大課題。
唱英文歌作為一種輔助和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迅速在全國中小學的英語課上推廣開來。
一般能在課堂上教學的英文歌,需要滿足這樣的條件:
1)旋律輕快
2)詞彙量小
3)契合課堂教學內容
毫無疑問,《Yesterday Once More》完美符合,於是漸漸成為了一代人學生時代的回憶。
如今的卡朋特
由於卡朋特早在70年代解散,中國歌迷也因此錯失了現場觀看卡朋特演出的機會。
距離歌迷們最近的消息可能是12年前——理察在日本宣布:打算重組樂隊,正在找符合條件的女主唱——天賦相當但聲音不像卡倫的。
Ref:https://www.ctvnews.ca/richard-carpenter-ready-to-make-a-comeback-1.334069
此後重組樂隊的新聞沒了後續,但卡朋特在中國的演出事業卻紅紅火火地進行。只不過,這是一支和卡朋特的英文僅有一字之差的山寨樂隊。
就跟世界上所有冒充李逵的李鬼一樣,光看海報上的信息——「昨日重現」「懷舊金曲」,你會以為伴隨成長的那隻樂隊真的來了。殊不知在現場,不斷勾起你青春記憶的不是卡朋特,是咖朋特。
在售票頁面的演出詳情上,這隻山寨樂隊沒敢宣稱自己就是真的卡朋特,而是號稱自己是理察的門徒,繼承的是卡朋特的正統衣缽,還不忘寫上幾句老爺子送給中國歌迷的話:「如果身體允許,我一定親自帶團去!」
Ref:http://www.libertymutual.com.cn/cn/about/news/501.shtml
描寫得實在太繪聲繪色了,讓人忍不住直呼好傢夥。
其實,這類山寨演出都是掌握著同一個財富密碼:大部分有共同情懷的國人,並不在乎演出是正版還是山寨的,有沒有藝術價值,關鍵在於能不能喚起回憶殺,換句話說,只要夠像,怎樣都行。比如這幾年國內大量出現的宮崎駿音樂會,貫徹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但為什麼,就連對卡朋特樂隊有一定了解,甚至本身就是樂隊的粉絲,也選擇掏錢進場了呢?
在百度的卡朋特吧裡,有個網友是這麼說的:
看完這位網友的話,我悟了。其實不是樂迷們沉迷過去,而是卡朋特只能活在過去,包括我們所有成長過程中的美好記憶。
編輯:劉海波
審校:裴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