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於中國,數千年來,無論時代如何更迭、社會怎樣變遷,它始終伴隨並滋養著中國人。
茶離日常生活很近,但並不是每個喝茶的人都對茶有深入了解。關於茶的分類、產地、時節、品牌,一次性講清楚。
01.
分類
中國茶為什麼要分類?因為中國的茶葉品種太多,工藝、製作方式差別非常大。
茶學專家陳椽教授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早提出了將中國茶分為六大茶類的觀點。他根據茶葉製法、品質的系統性以及茶葉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將茶葉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大類,得到了業界廣泛認可和應用。
這六類在製法上有顯著區別:
①綠茶的關鍵工序是殺青,基本工序包括:殺青、做形(包括揉捻)、乾燥。
②黃茶的關鍵工序是悶黃,基本工序包括:殺青、做形、悶黃、乾燥。
③白茶關鍵工序是萎凋,基本工序包括:萎凋、乾燥。
④青茶關鍵工序是做青,基本工序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乾燥。
⑤紅茶關鍵工序是發酵,基本工序包括:萎凋、揉捻(揉切)、發酵、乾燥。
⑥黑茶關鍵工序是渥堆,其加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鮮葉經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初制後,再經篩分和蒸壓;另一種是以毛茶為原料進行幹坯渥堆做色,再經篩分和蒸壓。
02.
產地
茶樹對地理環境要求嚴苛,溫度、溼度、光照、土壤,這些條件都直接影響著茶葉品質。所以中國的名優茶葉,都有固定產區。最著名的便是北緯30°的「黃金產茶帶」,這條產茶帶上集合了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恩施玉露、祁門紅茶等諸多名茶。
▲位於太湖邊的洞庭碧螺春茶園,正處於「黃金產茶帶」
名茶產地可以說是集天時地利,但通過人為幹預,也可以突破環境壁壘。比如說南茶北引:將南方的茶樹移植在北方種植,最出名的便是山東茶。山東日照綠茶、嶗山綠茶都是茶樹北移後的成果。而目前最北的茶葉產區,甚至擴展到遼寧(採取冷棚等技術手段)。
按照地理位置,中國的茶葉產區又可分為四大茶區,即江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北茶區、西南茶區。
各個茶區地理環境、氣候、樹種的差異決定了產出茶葉的多樣性。
比如綠茶,作為中國覆蓋率最大一類茶,基本上所有種茶的地區都會產出綠茶。而其它稀少茶類更具有區域集中性,比如烏龍茶,產地集中在華南的福建、廣東和臺灣地區;白茶,主要產地在福建。
03.
時節
數千年農耕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讓中國人對時節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這一點體現在茶上,就是對春茶的執著。
春茶是茶樹經過漫長冬季的休養在春天萌發出的嫩芽葉,一般來說,春茶也代表了茶樹一年中最好的品質。
在江南江浙一帶,甚至將春茶劃分為更細緻的明前茶、雨前茶、雨後茶。最早的明前茶,即清明前採制的茶,受到追捧,價格昂貴。
在更暖和的西南、華南茶區,春茶固然好,但除了春季外,夏秋季也是採茶的季節,烏龍茶有「春水秋香」的說法,秋茶以香氣取勝。
臺灣名茶白毫烏龍,又稱東方美人,就是在高熱夏季採收的一種烏龍茶。廣東潮汕地區的「雪片」單叢茶,是在入冬之後採制,香氣迷人,品質也非常好。
04.
品牌
有人說中國茶有名氣無品牌,其實中國茶不是無品牌,而是品牌不夠大,不夠知名。近年來茶領域的品牌也在崛起,但集中度低,尚無一家茶企登陸A股。
中國茶葉品牌價值多集中在區域品牌,以單一細分品類為主。
市場佔比最大的綠茶,部分名茶形成了頭部品牌,例如西湖龍井,著名品牌有 「獅峰」、「貢」牌,黃山毛峰有「謝裕大」,四川綠茶有「竹葉青」。
紅茶裡,滇紅有「鳳牌」,祁紅有「潤思」,金駿眉有「正山堂」,白茶,有「品品香」、「綠雪芽」等。
烏龍茶區域性龍頭已經崛起,像天福、八馬、武夷星、華祥苑等。黑茶,包括普洱,龍頭茶企已經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例如大益普洱、白沙溪黑茶。
中國茶葉品類足夠豐富,並且對產地、工藝有很高要求,所以很難出現一個品牌大而精,在茶葉復興路上,是否有機會誕生一個市值萬億的品牌,或許,可以期待看看。
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茶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