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新格局中,臨港不只是上海的王牌,更是中國的王牌,承載著國家戰略、凝聚著國家意志。
◆一年多來,臨港新片區這張王牌打得怎麼樣?當「艱難」的2020年結束,新的一年到來,「十四五」新階段啟航——接下來的5年、10年、15年……王牌,又該怎麼打?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金偉良攝
2019年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在建設動員大會上,市領導定調:臨港新片區是新時代上海發展的「王牌」。進入迷霧重重的2020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席捲而來,王牌的意義前所未有地凸顯。新格局中,臨港不只是上海的王牌,更是中國的王牌,承載著國家戰略、凝聚著國家意志。
一年多來,臨港新片區這張王牌打得怎麼樣?當「艱難」的2020年結束,新的一年到來,「十四五」新階段啟航——接下來的5年、10年、15年……王牌,又該怎麼打?
發展目標
「1萬億」有難度也有底氣
在全球級的大牌局中,王牌一定要有足夠的體量,才能舉重若輕地影響局勢。做大經濟總量,不僅是作為上海新增長極的基本要求,更是特殊經濟功能區具備「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根本前提。
「上海『十四五』規劃錨定,臨港新片區到2025年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較2018年翻兩番。」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芝松在管委會一次內部會議上提出,「2026年到2035年這10年裡,如果新片區總產值能再翻兩番,就能達到一萬億。」
「要有雄心壯志,這樣的目標一定要明確提出來,不能含糊!」朱芝松說得很有底氣。
確保2035年實現區域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這是什麼概念?浦東用了近30年時間才實現,而臨港新片區要以三分之二的面積、不到一半的規劃人口,以及一半的時間再造一個浦東。
「生命藍灣」特色產業園區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幾乎是一張白紙,從零開始。而臨港經歷了多年開發,已有一定的產業基礎。新片區成立後,產業項目落地速度迎來「再加速」。根據最新數據,超3000億元投資額的近500個項目在這一年多裡湧入;揭牌後一整年,新片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361.7億元,同比增長11.7%;去年1-10月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6%。
目前,臨港新片區已經初步形成全產業鏈融合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特色園區「東方芯港」「生命藍灣」「大飛機園」已經啟動,「信息飛魚」也正儲備培育中。
深入觀察可以發現,臨港新片區集聚發展的幾大核心產業,互相之間能形成協同之勢。集成電路、智能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數字產業……它們互相依託、聯繫緊密。而這樣的布局情況,與世界上最頂級的幾個高新產業集聚區類似。
美國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頓,不僅以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兩所頂尖院校聞名,更是全球生物醫藥的高地。輝瑞、賽諾菲、阿斯利康等大型製藥企業、創新型生物技術初創公司雲集於環波士頓地區。而波士頓不只有藥企,還集聚了生命科學、分子生物學、新材料及化學等相關研究領域引領世界的優勢學科群和實驗室;產業下遊則催生出一批醫療設施,使其成為全球醫療保健聖地。
矽谷的情況則與臨港更為接近。它是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匯聚集成電路、計算機、網際網路等領域的龍頭企業。這些產業間的關係一如其產品間的關係:軟體依存於硬體(晶片等),而硬體也需要軟體賦予其價值。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餘南平認為,關聯性強的幾大產業集中於一個區域,才能打造出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形成完整的內循環。波士頓、矽谷珠玉在前,能為臨港新片區的產業規劃帶來啟示:「戰線」不必鋪得太長,選定幾個產業優先發展,打造高集中度的產業集群,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萬億的「小目標」,或也可以更早地完成。
「空城」解困
人口導入、人才引進是重點
要摘下「一萬億」桂冠,有一處難點。這個難點,臨港開發了十多年,一直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臨港新片區「十四五」規劃編制研討會上,一位專家把問題直接拋給了在座的各位管委會幹部:「臨港新片區現有人口只有89萬,怎麼匹配一萬億的產值?即使2035年達到規劃中的250萬人口,新片區人均產值也要達到新加坡水平,才能撐起這『一萬億』。」
人口導入、人才引進,一直是臨港新片區揭牌以來的重點工作,也將是今後十幾年的發展重心。
按理來說,產業的湧入自然會帶動人口增長,但臨港卻面臨職住失衡的現狀——常住人口遠小於從業人員數量。從早晚高峰一定會堵車的S2滬蘆高速就能看出,許多人雖然在臨港工作,卻選擇把家安在其他區域。
記者採訪過一位英國籍企業高管斯塔福斯,他雖然在臨港產業區工作,卻選擇住在金橋,寧願每天花兩小時通勤。詢問原因,斯塔福斯說自己要考慮兩個女兒的教育——金橋有高質量的國際學校,臨港則沒有。積塔半導體副總經理郭強表示,企業有不少海外人才,他們普遍感覺臨港缺乏符合需求的社區與學校。由此可見,國際社區、國際學校亟待建設。
開工建設的上中東校高中部
人口流動潮汐現象的產生,與城市功能不夠完善、配套跟不上難脫干係。在一篇2013年的報導中,有媒體在「空城」二字後給出分析:住房、醫療、交通、教育等都不盡如人意。
這些問題在臨港新片區揭牌後,正逐步解決。「臨港新片區確定了『社會事業發展適度超前於城市建設』的方針,聚焦民生所急、發展所需,在教育、醫療、養老領域加快規劃建設進度,加大財力投入和優質資源引進力度。」去年11月,朱芝松在臨港新片區社會民生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上如是說,「2020年已有18個社會民生項目實現開工,這在臨港地區開發史上前所未有。」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吳傑則向記者透露,管委會正逐步清退滴水湖環湖一線的政府、國企、事業單位辦公場所,「把最好的資源全部讓給商業等配套。」配套問題解決了,人才才會來臨港。
這樣的態度和力度,逐漸打消了部分人才的後顧之憂。白帆生物高級副總裁徐建說,公司兩個多月來新招了20多名高水準人才,其中包括劍橋大學博士畢業、在行業深耕多年的「大牛」,「應聘時,對方也多有顧慮——離市中心這麼遠,生活會不會不方便?但在看到相關配套接連落地後,他們都籤了合同。有的人甚至直接帶上家裡人,來公司邊上看房了。」
兩三年後,當下開工的這批配套全部落成,人們對臨港的期待也許會從「臨港有什麼」變成「臨港還缺什麼」。
制度創新
永遠保持奔跑姿態
有專家指出,臨港新片區人口增長後,人口結構也不應忽視。只有海外高層次人才達到一定比例,臨港新片區才能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
海外人才,怎麼吸引,怎麼留住?記者採訪中感受到,從業自由與個人所得稅的減免,對於海外人才而言尤為重要。
在這兩方面,臨港新片區具有獨特的政策優勢:在臨港,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更便利,外籍人才最長可辦理5年居留許可。去年4月30日,臨港新片區首位外籍人士獲得「中國綠卡」,同時另有27人獲得5年居留許可。臨港還有境外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政策,記者了解到,該政策已通過地方財政補貼的形式實際落地。
制度創新,正是臨港新片區這張王牌之所以能成為王牌的根本原因,也是臨港自身握有的最大王牌。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上海考察時對臨港新片區提出,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制度建設,提高經濟質量。國務院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也提到,「到2025年,建立比較成熟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體系」「到2035年……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
能否打好制度創新這張王牌,關係到臨港新片區能否保持王牌的戰略地位。目前來看,臨港開了個好頭。
遠眺朝陽的臨港奔跑者
根據去年年末數據,國務院《總體方案》明確的78項任務已落地69項,國家、上海市、管委會層面發布120個政策文件,重點圍繞「6+2」八大制度創新,加快打造開放型政策制度體系:接軌國際通行規則的投資自由制度不斷優化;高標準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全國唯一的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掛牌運行;促進資金自由的金融開放創新體系全面升級,一批標誌性金融機構、基金項目落戶臨港;高度開放的運輸自由制度逐步構建;集聚海內外人才的從業自由制度不斷突破;跨境數據便捷聯通的能力加快提升,特殊的稅收政策逐步實施,15%企業所得稅政策正式落地,率先實施「無稅無票不申報」等17項稅收徵管創新舉措。
這一年多來,臨港新片區推出的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吸引了全國不少地方自貿區、保稅區的關注,當地一旦政策條件合適便複製推廣。競爭態勢下,臨港新片區的制度優勢如何顯現?
臨港新片區作為國家、上海的王牌,必須要站位高,有大氣魄大手筆。突破「天花板」、開拓一條條新路,很難,但需要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想盡辦法創新制度,始終是臨港新片區手握王牌的基礎。
制度創新後誕生的一項項新政,如何落實好執行好也是關鍵。其一,要更「精」。一些企業人士提出,政策應當更有針對性,對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人才,給予各自能夠適用的政策;對不同企業也要有不一樣的扶持方式——小微企業最想「活下去」,大中企業則渴望做大做強。在這點上,臨港已推出多個政策的「2.0版本」,較初版精細了不少,讓人不由期待更新、更精的版本。其二,是更「快」。不只是要政策出臺得「快」,更是要落地得「快」。如果「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可能會挫傷市場主體的熱情。
每年元旦,臨港都會組織一場「迎新跑」,人們在上海最東面這個地方,迎接新年第一縷陽光。今年元旦,在疫情和寒潮雙重影響下,在測核酸、口罩、消毒液「全副武裝」下,人們依然如約而至,迎著晨曦奔跑。一往無前,奔跑,奔跑……這是臨港新片區最好最美的姿態。
本文來源:上海大調研綜合自上觀新聞、浦東新區
作者:胡幸陽
圖片:孟雨涵、胡幸陽
原標題:《「十四五」新階段新啟航,這張上海發展的「王牌」該怎麼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