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溫州的關鍵字,你的腦海裡除了溫州話、美食、鹿城關鍵詞,還有什麼?今天小編和你一起找尋溫州的關鍵詞!
甌
溫州歷史悠久,古稱「甌」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甌越先民就已在此隅繁衍生息,創造了古老的甌越文化,素有「東甌名鎮」之稱。
我國2000多年前的地理著作《山海經》中,最早記載了溫州的地理方位「甌居海中」。晉朝著名學者郭璞注釋說「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也。」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溫州始建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溫州始置州,改稱溫州。南朝文學家丘遲讚譽溫州「控山帶海,利兼水陸,實東南之沃壤,一都之巨會。」
白鹿城
「白鹿城」指溫州城,亦稱「鹿城」。相傳郭璞建永嘉郡城時,有一白鹿口銜杏花躍城而過,時人以為祥瑞之兆,故名白鹿城。《溫州竹枝詞》「九山抱郭青如接,白鹿銜花瑞草呈」對白鹿古城做了生動形象的描繪。
神奇山水
溫州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作為獨具山水情懷與商務特色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景區面積廣、密度大、種類多、品位高,集山、江、海、湖、島、泉之大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溫州景區面積約佔全市陸域面積四分之一,是浙江省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城市,現擁有1個2處世界地質公園,3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48個A級旅遊景區,3個6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豐富多彩、人文底蘊深厚,是旅遊者最佳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勝地。
雁蕩山之奇秀,楠溪江之清純,百丈漈之壯麗,洞頭島之迷人……皆給到過溫州的海內外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馬街
五馬街,中國著名商業街,古稱五馬坊,為北宋36坊之一,在鹿城區中心。舊時這裡賈商雲集,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藥店、錢莊等鱗次櫛比。至今五馬街仍為全城商業中心之一,為溫州市標誌性購物步行街。兩旁建築基本保持舊有風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三家百年老店,為傳統街巷之首。
永嘉學派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南宋時,溫州「人文之盛,冠於全國」,在學術上形成了永嘉事功學派。
永嘉之學,溯源於北宋慶曆之際的王開祖,盛於南宋薛季宣、陳傅良等,葉適是集大成者,由於是溫州(古稱永嘉)學者們發祥傳播,故稱「永嘉學派」。永嘉學派與朱熹的道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為「南宋三大學派」,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永嘉學派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重視史學研究,尤其重視實用,重視「事功」為特色,批評理學和心學,提出「道在物中」等許多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觀點,認識到商品經濟對國家、社會的作用,主張發展商業,務實創新,成為今日「溫州模式」的傳統淵源與溫州人「敢為天下先」創業精神的歷史源頭。
溫州模式
勤勞的溫州人更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聞名。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港口城市,在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段,歷史上以手工工藝發達著稱。溫州人民銳意改革,自力更生,勇於拓展,走出了一條具有全域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開創了溫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最先提出溫州模式概念的是《解放日報》1985年5月12日刊登的題為《鄉鎮工業看浙南,溫州三十三萬人從事家庭工業》的報導,並發表題為《溫州的啟示》評論員文章,文章開頭說:「溫州農村家庭工業蓬勃興起,短短幾年,創造出令人矚目的經濟基礎奇蹟。如今,『鄉鎮工業看蘇南,家庭工業看浙南』,以為人們所公認。溫州農村家庭工業的發展道路,被一些經濟學家稱之為廣大農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溫州模式』。」
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機遇面前,創造種種「全國第一」:全國第一份(批)個體工商支執照、全國第一家實行利率改革的農村信用社、全國第一座農民城、全國第一個股份制城市信用社、全國第一個私人跨國農業公司、全國第一家私人包機公司、全國第一條內地和香港合資興建並運營的地方鐵路——金溫鐵路。
南戲
溫州是中國南戲的故鄉。
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中國最早的戲劇形式誕生於溫州,當時叫溫州雜劇、也叫永嘉雜劇,因用南曲演唱,故又稱南戲,劇目有《趙貞女與蔡二郎》、《王魁》等,在當時廣為流傳。永嘉九山書彙編的《張協狀元》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戲曲腳本。元末瑞安人高則誠的《琵琶記》,推進了南戲藝術的發展,給明清傳奇以巨大影響。
永嘉崑曲、瑞安高腔、溫州亂彈、溫州鼓詞均在國內久負盛名。2001年,永嘉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定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的代表作」。
甌劇,原名「溫州亂彈」,以唱亂彈腔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微調、灘簧,以及時調,是我國古老的多聲腔戲曲劇種,聲腔的完整性為國內其他劇種所沒有的。
數學家的搖籃
近百年來,溫州數學家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海內外溫州籍數學家至少有200餘人,其中曾擔任著名大學數學系主任或數學研究所所長職務的就達30餘人。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就有中國現代數學祖師姜立夫和中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蘇步青,谷超豪亦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數學英才的基礎教育階段都在溫州完成,溫州亦被譽為「數學家搖籃」。
白鹿洲公園內有座清朝時期的古宅,該建築為我市著名數學家谷超豪祖居,祖居內現闢有溫州數學名人館。館內展列了谷超豪、蘇步青、姜立夫等溫州籍數學家的事跡、研究成果和數學儀器、書籍、論著等有關物品。
溫州方言
溫州地區方言種類眾多,包括甌語、閩語、蠻話和蠻講、大荊話和羅陽話等,可稱全國之最,溫州話的難懂,在省內、全國都是聞名的。溫州話屬於吳語,在發音、用詞等方面與北部吳語(如蘇州話、上海話等)有較大差異,不能和其它地方的吳語溝通。
甌菜
溫州菜俗稱「甌菜」,與杭州菜、寧波菜、紹興菜、金華菜並稱為浙江菜系五大流派。甌菜具有浙菜的共性,但又自成體系。
甌菜是在長期的溫州民間食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古籍記載和調查,在清時已初具雛形,當時,海鮮菜餚已十分流行,建國後,經過廚師們的努力創造,於80年代終於完成了甌菜的定型,奠定了「以海鮮入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輕油、輕芡、重刀工」的地方特色。
甌菜的烹調方法多達30種,已成型的甌菜種類多達250多個,其中己列入《中國菜譜》的名菜有46個,形成了冷盤、主食、熱菜、果蔬俱全,豐富多彩的甌菜菜系。
在溫州,不同的宴席,甌菜也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如新年酒主食就一定是炒年糕,壽宴的第一道菜一定是海鮮長壽麵。除了主食之外,以下這十一道熱菜大致可以體現甌菜經典的內涵,它們分別是:蒜子魚皮、鹹菜全雞、海參餛飩、酒燉蠶蝦、花生肚條、炸熘黃魚、三絲敲魚、爆墨魚花、芙蓉蝤蛑、扎帶魚筒、八寶松飯。
溫州華僑
溫州是中國重點僑鄉,走出去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有50多萬人,這裡居住的歸僑、僑眷有42萬多人,走出去的華僑華人遍布世界上的112個國家。
溫州僑史可以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溫州永嘉人周佇隨商船至高麗經商留了下來,後來官至禮部尚書。但大多數的溫州人是在改革開放後定居海外的。這些新僑主要居留在西歐和美國,其中人數最多的有:法國12萬人,美國11萬人,義大利10萬人。其中很多年輕人,秉承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國外打拼,闖出了一片天地。
山水詩
溫州是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達官顯宦,不辭跋涉,慕名遠道而來。
南朝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寄情山水,留下了大量讚頌溫州山水的詩文歌賦,「於永嘉山水,遊歷迨遍」,寫下了《過白岸亭》《登綠嶂山》《從斤(筋)竹澗越嶺西行》等,開創了中國山水詩派。
謝靈運為文壇注入了獨特的審美,更是誕生了「永嘉四靈」這一在南宋後期極具代表性與知名度的詩歌群體。千百年來,無數人繼承精神,撰寫著中國山水詩的篇章。謝靈運是我國第一位發覺自然美,以山水為主要審美對象的詩人,是我國山水詩的奠基人,在文學史上具有無可爭議的地位。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