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又名月亮城。大家都說,這名字來自唐朝徐凝的那首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有道理。另一個大唐小李杜的杜郎,在揚住過、玩過、瀟灑過。他那首「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難道不是描寫揚州的月亮?是不是更有韻味?
今人曾見古時月
早在我年輕的時候,訂了好幾年《名作欣賞》雜誌。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寫的就是揚州的春天揚州的江水揚州的月。這是滿懷思念的揚州月。少見的春月。然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將人們從春天帶到了深秋。不,帶到了凜凜的寒冬。「霰」是什麼?從天上落下來的不透明球狀晶體,由過冷卻水滴在冰晶周圍凍結而成。
用「霰」比喻月亮,張若虛是第一人。這個「霰」,說明春天的月亮沒有秋天清亮明亮,多少有點迷濛。秋天的月亮什麼樣?「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像白玉盤一樣的月亮,一定是多少年才能一見的大月亮,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
少年看月,用白玉盤形容,只有李白。他看到是哪裡大月亮?應該也是揚州吧。李白對於揚州的愛,在大唐是個代表。他一生多次到揚州,從懷了濟世之心的二十多歲少年郎到中老年,都有他在揚州徜徉的身影。在他的回憶中,有他這樣一段話:「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
李白文中,常見任俠的豪爽。一年不到花費可買米「三十萬石」的真金白銀,對揚州他愛到了怎樣的程度?對揚州月,他更是情有獨鍾。在《秋日登揚州西靈塔》中,他用「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黃。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幾句作結。他登高的季節,無疑是深秋霜寒露重之時。
今月曾經照古人
唐人給揚州留下一眾無與倫比的廣告詞。李白是最賣力的一個。「煙花三月」,迷離了一千多年遊客的眼睛。揚州的月,同樣吸引了遊人遠超一千年。「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這是隋煬帝楊廣的「春江花月夜」詩。他寫的是揚州嗎?我認為是。楊廣對揚州的深情,應該超過李白。他以廣陵大都督的身份發達,登基後多次下揚州都是證明。「流波將月」、「潮水帶星」的意象,何其美哉!
可能是附庸風雅吧,我喜歡沿著古運河一道,欣賞月亮。江流宛轉,星月生輝的景,每每讓人心曠神怡。初秋、中秋、深秋,時令到了秋天后,似乎每一個滿月都能看到月亮高掛的景。漫步月下,是想起后羿與姮娥的故事,還是想起一首首描寫月亮的詩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月亮一直跟著,不徐不疾。「天上月一輪,水中月一雙」,是一樂。彩雲追月,又是一樂。星月交輝的深秋,生死相依的感覺常常不由自主地生出。那是因為月亮生出的天長地久之感吧。
徐凝門橋和徐凝門路,都是為了紀念為揚州貼上月亮城標籤的徐凝。如果沒有這首詩,會有多少人知道徐凝?究竟是徐凝成就了揚州還是揚州成就了徐凝?同樣不重要了。他那一刻的「二分無賴」,有多少調皮的一聲嘆息啊!
天下三分明月夜
在揚州賞月,又怎能少了瘦西湖!保障湖蜿蜒的流水,造就了瘦西湖獨一無二的秀麗風光。人工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便是瘦西湖的精華。「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到瘦西湖看月,古人玩過的遊戲。小金山腳下的月觀,是瘦西湖觀月的最佳地。
月觀是一座坐西朝東,傍山靠水的軒廳。秋的每一個有月的晚上,月亮剛剛從東方湖面的樹梢上升起,月觀便看到「皎皎空中孤月輪」的盛況。這個區域湖面最寬,最能體會到秋月夜的意境。月觀有一幅板橋鄭燮手書的楹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對聯的詩情畫意與與月出東方的良辰美景融為一體,能到月觀賞月玩月吟月,一大快事。
秋天的月亮,讓人最為動情。一個中秋節,萬戶團圓日。月亮,承載了人們想見面而不得無奈。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算是一首。「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另一個貌似瀟灑的託詞。
從古到今,「月有陰晴月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古人已知「古難全」。客居他鄉的遊子,只能用月亮來寄託思念的深情。李白寫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則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了相同的情感。揚州人張若虛呢?更甚的情懷:「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二分無賴在揚州
月亮給人以秋思和遐想。秋聲秋色讓人傷感。好在有月亮,有揚州的月亮在,我們能在清輝照耀下,用發思古之幽情的方法,宣洩憂鬱的情緒。就像李白抒情之外的懷古一樣:「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這首也算是他的千古絕唱之一。
今晚,我散步歸來,對著天上的月,學了李太白,來一次行為藝術。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月亮作伴,我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