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黑猩猩》賈雷德·戴蒙德著
王道還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4月
經典王道還
根據現代遺傳學研究,我們與另外兩種黑猩猩的基因組,有98%是相同的。我們對人類並不陌生,但是,人類是怎樣演化成今天的模樣的?人之所以為人,又是哪些關鍵因素的傑作?
現代遺傳研究,發現人類與非洲大猿(大猩猩、黑猩猩與波諾波猿)非常類似。尤其是兩種黑猩猩(過去波諾波猿叫做「倭黑猩猩」)基因組與人類的差異不過1.6%。因此,人類便是「第三種黑猩猩」。三種黑猩猩的遺傳差異那麼小,表示各自獨立後的演化史非常「淺薄」,據估計,大約在700萬年前,人類才分化出來,走上獨立演化的道路。
我們知道得最清楚的早期人類祖先,是著名的阿法南猿「露西」,大約生活在350萬年前的東非。人類為何能從猿類中脫穎而出?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即使人類已經獨立演化了幾百萬年,從「露西」身上我們也很難偵查到什麼「人性」;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會製作工具,從他們的兩性解剖學判斷,他們的社會組織不會與大猿相差太多。所以有學者提議:他們只不過是「直立猿」,因為他們與大猿最顯著的不同,就是直立行動的姿態與生活棲境。在學術史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覺悟」,因為直到20世紀之初,對人類演化有興趣的學者仍以為,人類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物種,憑著優越的大腦,鬥智而不鬥力,才能成為萬物之靈。
因此他們期盼的人類祖先化石,是一種腦子大得異常的動物。其實直立猿(人類祖先)所以能夠「走出去」,脫離傳統的大猿棲境,別開生面,另創新局,全仗直立的姿態。
因此我們雖然不清楚當初人類祖先「出走」的肇因,直立的「結果」卻是深遠的,例如人類自豪的大腦,就是直立姿態的「副產品」。但是,人類演化史上,大腦、文化業績與物種之間的關係,一直沒有什麼「邏輯」可言。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的關係,由於考古資料豐富,更凸顯了這個現象。尼安德特人化石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1859年)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他與現代人的關係一直是古人類學爭論不休的焦點。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生活於12萬年前到3萬年前的歐洲與西亞。他們比現代人身材稍矮,體格粗壯魁梧,腦容量已達到現代人的標準,但是頭和大腦形態與現代人稍有不同。尼安德特人的前額低矮,腦顱的前後軸線較長。比較起來,現代人天庭飽滿,額葉比較發達,顱頂較高,前後軸線較短。從神經心理學的證據來看,額葉涉及高等心智功能,是認知系統中組織、綜合、判斷的中樞。看起來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應有神經心理學的差異。也許,因為現代人發展出了新奇的文化,所以有能力驅使尼安德特人走上滅絕之路。
這個事實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體質演化似乎與文化創作沒有關係?作者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大做文章,因為作者不是「正統的」人類學家。在精神意趣上,作者可說是「今之古人」,以傳統「自然史」發展之路透顯人性的根源——這才是本書的特色。
我們從自然來,可是又與其他動物有別。人類自然史一定是一門「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必須解答「人性」起源的問題。在人類500萬年以上的演化史上,我們認得出的「人性」最近幾萬年才出現,而我們現在對「人性」的理想與期望,是這1萬年才發展出來的。因此,不僅深入人類的生物學背景,是理解與凸顯「人性」特徵的重要鑰匙,人性「發展」的秘密也不可輕易放過。
本書對於當前的重大議題,如兩性關係、族群關係、生態問題,都有重要的睿見。作者的關懷與結論固然動人有力,他討論問題的路數(自然史),更值得欣賞。作者的多重身份,更令人玩味。戴蒙德受過生理學博士的訓練,專業領域為腸道的吸收機制,在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理學,並以生理學研究的成績,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是他也是一位田野生物學家,精心研究了紐幾內亞以及熱帶太平洋(601099)各島嶼的鳥類生態與演化。他的豐富調查經驗,又讓他涉足環保事務。
這是他第一本為知識大眾寫的書,1992年出版了本書中的重要論點,又在1997年出版的書中做了更完整的鋪陳。
(原文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簡介
賈雷德·戴蒙德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第三種黑猩猩》等,探討人類的演化,社會的成敗,文明的興衰,被並稱為「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