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
本文摘自《秘境觀察之懸疑解密》,作者:許越 薛瑛,出版社: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版次:2010年7月第一版
為什麼說頤和園是中國最早的主題樂園?為什麼說今天的頤和園比過去矮了大半截?為什麼昆明湖中撈起的佛頭竟然與北京城內的明代銅佛嚴絲合縫?神秘的水牢,高大的圍牆,隱秘的廢墟,頤和園裡到底藏著多少秘密?
中國最早的主題公園
頤和園是乾隆皇帝為其母親祝壽而修建的皇家園林。1860年遭戰火破壞,後經慈禧修復,許多建築的外形與功能已經與最初的設計大不相同。那麼頤和園的老樣子和現在有什麼不同?這些改動中又蘊涵了哪些秘密?接下來就讓咱們一起走進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
說到這頤和園,估計多數人都不陌生,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的時候,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后要過六十歲生日。乾隆為了給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把原來的甕山和西湖加以改造。甕山就是現在的萬壽山,而西湖就是現在的昆明湖。
當年的甕山可不像今天這麼漂亮,只是一個什麼也不長的,光禿禿的荒山。西湖原來的形狀也不是今天的樣子,當時看上去像半個月亮,而它的位置是在山的左面,並沒有像今天的昆明湖幾乎包圍了萬壽山。所以從園林的角度來講,這個地方並不是理想的場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就是1749年的冬天,乾隆就動員民工挖湖,把原來西湖的面積擴大。最早的西湖東邊還有一道西堤,等到擴建的時候就把西堤中間的一部分,也就是現在南湖島的那部分留了下來,而其他的部分全部被挖掉了。就這樣一直往東開拓,拓到現在的東堤。從此這個湖的形狀也變了,由最開始的月牙變成了一個桃形,有點仿照西湖的樣子了。這湖裡挖出的土就被堆在了萬壽山上,山的形狀也變了。原本什麼都不長的荒山,被加上土以後又進行了綠化,這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萬壽山。
等到了乾隆十五年的時候,也就是1750年,太后生日的前一年,乾隆命人開始在萬壽山的南面動工。經過這次改造以後乾隆把當初的甕山正式改名為萬壽山,為什麼改為萬壽山呢?當然是寓意母親萬壽無疆。然後又在萬壽山的南面修建了一組建築,叫大報恩延壽寺。所以清漪園當時的主體建築就是大報恩延壽寺,它的主題很明確,就是要報母親的恩。等到孝聖憲皇后六十大壽慶祝完了以後,頤和園的工程仍在繼續進行,一直到乾隆二十九年,這個清漪園才修成,前後一共修了十五年,共計用了四百四十萬二千八百五十一兩九錢五分三釐銀子。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史上第一孝子」--乾隆。乾隆對他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十分孝順。母親喜愛旅遊,乾隆就侍奉母親三遊五臺,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幾乎每年都到避暑山莊。為母親慶壽更是不惜財力,除了修清漪園,從北京萬壽寺到頤和園還搭建了一條蘇州街,令人沿途唱戲慶祝。民間廣為流傳的《白蛇傳》就是乾隆專門為老人家修訂的。在其母死後更是用三千多兩黃金製作了金塔一座,用來做什麼?盛放皇太后的頭髮!這座金塔後來就放在壽康宮東佛堂內,今天您要是到故宮去還能看到。
清漪園(頤和園)的修建一方面是乾隆為母親祝壽,另一方面也改良了京西的水利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從元代開始,昆明湖也就是當年的西湖,就是京城水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明代,甕山泊地區水患嚴重,經常出現水災。直到乾隆興建清漪園,挖掘昆明湖,這水患才算是徹底根除了。
如今的頤和園已經是北京最有名的旅遊勝地了,可您知道嗎,現在的頤和園和當年乾隆年間清漪園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這裡面還有著很多的說道。
不可思議一:頤和園曾經高樓林立
從照片中不難看出來,當年的文昌閣與今天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當年的文昌閣是三層建築,而且旁邊小亭子有兩層簷。原始的文昌閣比現存的文昌閣高出一大截,而且裝飾更為精美,上面還有一座西洋大鐘。可以看出在清漪園時代的文昌閣整個建築都是比較獨特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頤和園是慈禧重修後的景象,因為當時的財政原因,將三層的文昌閣修成兩層,這樣整體的形象和感覺就比清漪園時代矮了好多。
其實不只文昌閣,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慈禧重修過的頤和園,許多建築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兩層的曇花閣變成單層的景福閣,三層的香巖宗印之閣也變成了單層,還有許多完全消失的高層建築,如西堤上的景明樓,湖中心的治鏡閣、鳳凰墩,後山構虛軒、花承閣等。
文昌閣一方面是頤和園的陸地關口,另一方面在建築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裡面講究對稱。當年的文昌閣裡供奉著文昌帝君,管文的。而與之相對的就是西面的宿雲簷,那上面供奉的是關聖帝君。一文一武,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