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水雷」,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也就是明朝史料《武編》中所記載的「水底雷」。
說白了其實也就跟「地雷」類似,不過一個是埋在土裡,一個是沉在水中罷了,明朝水師就曾大規模使用過水底雷來抵抗東南沿海肆虐的倭寇、以及海盜勢力。
後來隨著時間的變遷,由於水雷造價低廉、威力大,而且易於鋪設,所以一直都被很多國家所青睞,將其廣泛應用在了戰爭當中。
甚至還分化出了接觸式、壓力式、聲響式、磁性式等多種多樣的水雷。
不過今天我們不說這幾種提前鋪設好,然後靜待敵人自投羅網的水雷,而是要說另外一種會主動尋找目標的水雷,也就是「自航水雷」,或者說是「自航魚雷」。
作為一種最早出現於1866年的海戰武器,「自航魚雷」雖然起初只是靠壓縮空氣來提供動力,而且還沒有陀螺儀等穩定裝置。
這也就導致其航程只有短短幾百碼不說、航跡還不穩定,在命中之前誰也不敢打包票就一定能命中目標。
可自航魚雷依舊憑藉它那相對低廉的成本、強大的破壞力、更高的效率、更強的隱蔽性、以及遠遠高於當時大型戰艦的航速而掀起了一波熱潮。
世界海戰的戰術格局也因此而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麼也就帶來一個問題,在一戰時期各國海軍的聲吶技術都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有效偵察到魚雷發射後的活動動態。
那麼那些移速相對較慢的大型戰艦,又該如何去針對自航魚雷而組織起有效的「戰艦防禦」呢?
魚雷航速快、威力大
大家想啊,一戰時期航速最快的戰艦是哪種?
不是戰列艦,也不是戰列巡洋艦,而是一種名為「輔助巡洋艦」的巡洋艦以及驅逐艦,驅逐艦不用說,主要是用來突擊敵方主力艦隊和驅趕魚雷艇的。
所以其航速普遍能達到30節甚至以上。
至於輔助巡洋艦,則是為了彌補驅逐艦數量不足而生,說白了也就是裝配了巡洋艦火炮的小商船,主要是用來掩護商船通行以及巡邏,所以其最大的優勢也是在於它的航速,可以達到「30節」左右。
但戰爭期間要想取得最大化的戰略價值,其攻擊的首選目標肯定不會是這些容易批量生產且戰爭中多是處於輔助地位的戰艦。
而是移速緩慢,只有20節左右,但體型龐大、且普遍火力最強、防禦最硬的「戰列艦」,就好比一戰時期的無畏級戰列艦,其每小時的航速就普遍只有21節左右。
這點大家其實可以參考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一戰時期的戰列艦在戰略價值上其實就可以稱得上與航母對等。
那麼這些魚雷的首要攻擊目標是啥?毫無疑問,肯定是「戰列艦」呀。
反觀這些魚雷的航速,雖然1866年初次出現的「白頭魚雷」,其每小時的航速僅有11公裡左右,也就是「6節」左右,有點慢。
但是在到了1885年以後,經過不斷的技術變革,白頭魚雷的航速也已經被提升到了一個每小時30節左右的恐怖速度。
到了一戰時期就更不用說了,只會更快,即便是攻擊一戰時期航速最快的驅逐艦都沒啥大問題,更別提移速相對較慢、體型還大的戰列艦了。
偏偏一戰時期雖然已經於將「聲吶」技術用在了戰場上,可這個時期的聲吶技術還不成熟,對於海底噪音的過濾極為有限,距離也有限,頂多也就是用來偵測潛艇這樣的噪音比較大的東西。
更別提還普遍存在傳播衰減、多路徑效應、混響幹擾、海洋噪聲、自噪聲等諸多影響因素了。
且魚雷的發射距離也往往不會太遠,即便是偵測到了又如何,如果經驗不夠的話根本很難有效躲避。
至於威力其實沒什麼可說的,在魚雷那普遍重達數百甚至上千磅重的戰鬥部轟炸之下,再加上魚雷爆炸時附近水壓的變化,幾乎沒有什麼戰艦的裝甲能扛得住。
這點大家可以參考我們小時候逢年過節時常玩的「炮仗」,如果將一根點燃的炮仗扔進一個空的水缸,那麼水缸一般沒事。
但是如果扔進一個裝滿水的水缸,那麼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以水缸被炸裂而告終。除非炮仗進水沒炸。
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一戰時期的戰艦就只能憑藉自身的裝甲硬抗這些魚雷的轟炸呢?
一戰時期的戰艦用防雷網防禦魚雷
沒錯,如果實在躲不過去,也就只能是硬抗,畢竟用於發射魚雷的驅逐艦什麼的普遍跑的也很快,想要提前打掉威脅也得先能追上才行。
更別提還有不少國家甚至專門用速度更小且更容易生產的「小艇」來發射魚雷,打完就跑,壓根就沒辦法有效攔截。
但各個國家軍方也不傻,不會就這麼坐以待斃,終究還是要想辦法儘量減輕魚雷對戰艦的破壞。
由此也就有了安裝「防魚雷隔離艙」的防護方式,但這種防魚雷方式跟現代經過專門設計且防護較為全面的「防魚雷隔離艙」還不一樣。
由於得考慮貿然加重裝甲可能對船體重量的影響,以及因重量增加而引發的機動性能變慢等諸多問題。
最初的防魚雷隔離艙十分草率,也就是把放置燃煤的艙室與發動機艙做了一個隔離,平常的時候是用來放置給發動機提供動力的燃煤,等燃煤用完後就是隔離艙。
再不濟也就是把戰艦機械室也做下隔離,然後就完了,很難達到全面的防護,如果想擴大隔離面積,勢必就會大幅度增加戰艦重量,實戰價值並不算高。
那麼怎麼辦呢?
於是就有人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沒辦法對戰艦船體進行全面的防護,那在戰艦船體外面設置一張大網,用這些網把魚雷兜起來行不行。
即便魚雷爆炸,水壓變化劇烈的範圍也有限,只要這個網離船體的距離足夠,那麼炸藥的破壞力和水壓就無法對船體形成什麼威脅了不是嗎。
專門用於攔截魚雷的防雷網也就應運而生。
其造型其實也就跟歐洲中世紀的「鎖子甲」差不多,就是把一個又一個相對較輕的鐵環穿起來,使其連接成一張龐大的「網」,通常情況下,每平方米的重量也就僅僅只有十磅左右。
再加上水所能提供的浮力,對於戰艦自身重量的影響其實並不算大。繼而也就只需要在戰爭期間利用船體周圍的撐杆將其撐開也就足夠了,使得防雷網與船體之間形成一個長達30多英尺的空腔。
那麼等魚雷到來的時候,最先撞擊到的肯定是防雷網,而魚雷採用的又普遍是接觸式爆破方式。也就意味著一旦撞上防雷網,要麼就是被卡在防雷網的環狀空隙裡面,要麼就是直接在防雷網那裡就爆炸了。
而爆炸所形成的衝擊波以及巨大的水壓,在經過那30多英尺的空腔以後,也早已被緩衝到剩不下多少傷害,自然也就談不上破壞船體了。
毫無疑問,在一戰時期,採用防雷網無疑正是一種極為節省成本、對戰艦綜合性能影響最小、修復最方便、且防魚雷效率最高的方式。
只不過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魚雷的航速以及破壞力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國家發現即便是不斷的加厚防雷網、甚至是直接掛載多層防雷網都已經無法對魚雷實現有效的攔截。
而且還大大增加了船體重量,使得戰艦移速變得更慢,綜合起來反而得不償失。
故而這才逐漸放棄了防雷網,並再次將防禦魚雷的方式轉向了戰艦船體本身,好比如給戰艦提速、或者調整動力艙布局、以及加強防禦力啥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