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二○公裡!「墨子號」再創佳績

2020-12-05 環球網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1120公裡!近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立新功:科學家們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向遙遠的兩地分發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為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日,科學家們利用「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更重要的是,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為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實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聯合牛津大學阿圖爾·埃克特、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一起完成。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

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基本攜帶者,無法被分割和複製。對於人們來說,所有大家所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統稱為量子。通常,光子被用來製備量子。

所謂量子密鑰分發,簡單說,即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生成並安全共享一組量子密鑰,為所傳輸的二進位信息加密。這種量子通信方式之所以被科學家們寄予厚望,是因為除了信息的發送、接收方,如果有第三方試圖複製或竊聽量子密鑰,則通信的雙方便會立刻察覺。

這一新型通信方式的實現,正是基於量子疊加和不可複製的特性。根據經典物理學,一個客體,比如貓,其狀態只有兩種,要麼是生,要麼是死。但在量子世界中,這隻貓卻可以處於又生又死的疊加狀態。不過,這種疊加態極其脆弱,一旦有人去測量,其狀態(又生又死)馬上就會發生改變,而不再是原來的那隻貓了。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試圖竊聽量子密鑰,需要事先測量傳送密鑰的量子狀態,然而,脆弱的疊加態導致量子自身一旦被測量或者複製,就會立刻改變原有狀態,從而被通信雙方察覺。

「量子通信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因為其安全性不依賴於計算複雜度,這是在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一種通信方式,一旦存在竊聽必然被發現。」潘建偉說。

在潘建偉看來,量子密鑰分發,就好比一個人想要傳遞秘密給另外一個人,需要把存放秘密的箱子與一把鑰匙傳給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這把鑰匙打開箱子,才能取到秘密。沒有這把鑰匙,別人無法打開箱子,而一旦這把鑰匙被別人動過,傳送者就會立刻發現——原有鑰匙會作廢,再給一把新的鑰匙,直到確保接收方本人拿到。

「量子技術,其基本概念就是利用量子物理定律操縱微觀物質,比如原子、分子和電子,從而獲得宏觀物質世界無法實現的功能,其中的量子密碼學正是這篇論文所涉及的關鍵。理論上,經過量子加密的通信是無法被竊聽的。」自然集團副總裁楊曉虹表示。

實際應用面臨挑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要從實驗室走向廣泛應用,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遠距離傳輸帶來的信號損耗;二是現實器件,如光源、探測器等不完美帶來的安全性漏洞。因此,要在現實條件下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並非聽起來那麼簡單。

以信號損耗為例。科學家們一般使用單光子作為物理載體來傳輸密鑰,但因為單光子信號不能被放大,再加上傳輸信道——光纖對單光子的吸收,隨著傳輸距離的拉長,單光子信號損耗呈指數增長。通過30餘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國際學術界在實驗室中將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的距離提高到了500公裡。

如何實現更遠距離的量子通信?使用可信中繼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什麼是可信中繼?潘建偉認為可以理解為「接力跑」:單光子在光纖中從a地要跑到b地,可跑著跑著沒力氣了,這時就可以設置個值得信賴的節點讓密鑰「落地」一下,再由其他光子接著向前跑。比如,利用「墨子號」作為中繼,中國科學家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了7600公裡的洲際通信。

「理論上講,只要沒有人爬到衛星上去竊聽,那麼,我們的通信就是安全的。但是,這些中繼節點的安全仍然需要得到人為保障。」潘建偉舉了個例子:如果人們使用衛星作為中繼節點,衛星就掌握著用戶分發的全部密鑰。如此一來,便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假如這個衛星是別國製造的,就可能會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

那麼,如何避免這一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2017年,「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糾纏分發,圓滿完成了既定科學目標。此時,潘建偉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發射一顆衛星花了不少經費,可不可以嘗試一下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而不是量子密鑰的中繼點,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原理是,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兩個粒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利用這一特性,我們可以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生成並安全共享一組量子密鑰,為所傳輸的二進位信息加密。」潘建偉表示。

實現安全通信重要一步

向著科學的高峰努力奔跑,基於「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前期實驗工作與技術積累,研究團隊通過對地面望遠鏡主光學與後光路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有了技術的支撐,「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光子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進而在有限碼長下以每秒0.12比特的最終碼速率產生密鑰。

「在該實驗中,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只負責分發量子糾纏,不掌握量子密鑰的任何信息;用戶間的密鑰是通過量子糾纏直接產生的,不再需要衛星的中轉。」潘建偉說,由於對糾纏粒子的測量最後是由用戶端來進行,根據量子糾纏特性,即使糾纏源由不可信的他方提供,只要用戶間最終檢測到量子糾纏,就可以產生安全的密鑰。所以,量子通信源端不完美帶來的安全問題可以得到完全解決,最終確保了量子通信的現實安全性。

對此,《自然》雜誌審稿人稱讚該工作,「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實現是一個裡程碑。」潘建偉坦言,剛發射「墨子號」衛星時,自己也不敢幻想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一路「邊走邊下蛋」,最終有了這一重要科研突破。「然而,這次科研成果目前只是科學上的原理演示,距離實際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潘建偉說。

關於下一步的發展,他說,結合最新發展的量子糾纏源技術,未來衛星上可每秒產生10億對糾纏光子,最終密鑰成碼率將提高到每秒幾十比特或單次過境幾萬比特。屆時,安全的量子通信的夢想將有望照進現實。

相關焦點

  • 1120公裡!「墨子號」再創佳績
    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1120公裡!近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立新功:科學家們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向遙遠的兩地分發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為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 市逸夫小學運動隊再創佳績
    繼市逸夫小學田徑、遊泳、跆拳道、羽毛球等運動隊在2020年全市小學生體育比賽中創下佳績,12月26日—27日,在全市小學生桌球和中國式摔跤比賽中,該校桌球隊和摔跤隊再創佳績。
  • 魯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20屆畢業生考研再創佳績
    魯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20屆畢業生考研再創佳績 2020-06-21 11:26:52 來源:水母網
  • 北重三中化學競賽成績再創佳績
    王鴻煜同學作為內蒙隊中的一員參加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的全國決賽,獲得銅牌,王鴻煜、丁澤宇、王一凡、白玉傑和李紀元同學獲得省賽區一等獎,北重三中一等獎獲獎人數再創佳績(包頭市一等獎總共13人 ),同時北重三中化學組劉權老師、黃喆老師均獲得了奧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 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創·造大賽中再創佳績
    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創·造大賽中再創佳績 貝爾機器人 發表於 2020-12-30 14:29:32   近日,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的小學員們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創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墨子號」衛星再次迎來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墨子號」是怎樣煉成的
    新華社發右上圖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墨子號」發射升空。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攝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 1120公裡!「墨子號」又有新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學院學子在第四屆河南省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上再創佳績
    學院學子再創佳績,兩支隊伍參賽獲得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  第四屆河南省大學生物理實驗競賽暨實驗教學研討會由河南省物理學會主辦,鄭州科技學院承辦。競賽以4人組成的團隊為單元,分別在基礎性仿真實驗、綜合研究性實驗和創新設計性實驗等三個環節展開角逐。  此次參賽同學均來自理工學院,他們的創新作品——遠程測溫測距儀深受現場評委老師好評。
  • 常春藤學校再創佳績
    在比賽中創造佳績!常春藤學校除了有多名學員入選加拿大數學/物理奧林匹克隊。全加拿大有10名同學進入USAMO,其中有三名常春藤學校的學員。Jack Xu 三進物理奧林匹克隊,獲得一枚銀牌兩枚銅牌。二進天體物理奧林匹克隊,已獲一枚銅牌,目前正在備戰今年的比賽
  • 「炮火」入300萬人俱樂部 看好《苔蘚》再創佳績
    「炮火」入300萬人俱樂部 看好《苔蘚》再創佳績 時間:2010.07.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編譯/Ben 分享到:
  • 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海洋大學學子再創佳績
    2011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已落下帷幕,海大學子再創佳績。今年的參賽隊伍數量和獲獎隊伍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據悉,今年的數學建模競賽競爭十分激烈,全國共有來自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海外的19490支代表隊參加競賽。為迎接本次競賽,數學科學學院的曹聖山、陳丕煒、呂可波、馮彥、劉瓏龍、劉寶生等幾位老師成立數學建模競賽指導教師組,負責宣傳、組織、選拔、指導、培訓等相關工作。
  • 卡西歐助力學子再創佳績!第34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圓滿落幕
    一、疫情當前,學子們直面困難再創佳績今年決賽暨冬令營歷時4天,通過綜合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驗能力,共產生金牌124名,銀牌163名,銅牌94名(具體數據請以中國化學會最終公示為準二、來日可期,卡西歐助化學教育開闢新篇卡西歐對獲獎選手表示衷心的祝賀,未來將為學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與研究環境,並持續支持中國化學教育事業,期望參賽同學能夠繼續熱愛化學,為化學事業的發展開闢新篇章。
  • 德陽市第一小學校:自然科學知識創佳績
    德陽市第一小學校:自然科學知識創佳績 2020年06月09日 08:07:52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德陽6月9日訊(王亞玲 邱天 文/圖)6月8日,德陽市第一小學校校隆重表彰在德陽市旌陽區2020年春期小學二年級自然科學知識競賽獲得優異成績的莘莘學子們。
  • 九江一中在2020年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再創佳績
    8月17日至20日,第37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在湖南長沙一中落下帷幕,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參賽選手,在這裡進行了激烈的角逐,最終我校再創佳績
  • 「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可以拓展到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然而,儘管可信中繼將傳統通信方式中整條線路的安全風險限制在有限的中繼節點範圍內,中繼節點的安全仍然需要得到人為保障。」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說。
  •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第六屆江西省「網際網路+」大賽中再創佳績
    在校領導高度重視和精心部署下,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子充分發揮「我敢闖、我會創」的大賽精神,在本屆大賽職教賽道中再創佳績,其中「鑽櫃」和「蛋皇」兩個項目榮獲銀獎,「九月黃金果」項目榮獲銅獎。    (路演現場師生團隊及相關工作人員合影)  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一直把大賽作為深化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不斷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
  • 「墨子號」衛星量子糾纏分發距離超1200公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際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創造世界紀錄,為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奠定堅實基礎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墨子號」上天以來所取得的這一「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糾纏分發距離一直停留在百公裡級。  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合作完成。
  • 東北大學在第十七屆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中再創佳績
    東北大學代表隊再創佳績,斬獲金獎和Best Diagnostics Project(最佳診斷項目)提名獎,全球僅4個團隊獲此殊榮。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院15日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6月15日23時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