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公裡!「墨子號」再創佳績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合成照片)。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120公裡!近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立新功:科學家們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向遙遠的兩地分發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為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日,科學家們利用「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更重要的是,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夠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為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該實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聯合牛津大學阿圖爾·埃克特、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一起完成。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

量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單元,是能量的基本攜帶者,無法被分割和複製。對於人們來說,所有大家所熟知的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微觀粒子,都統稱為量子。通常,光子被用來製備量子。

所謂量子密鑰分發,簡單說,即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生成並安全共享一組量子密鑰,為所傳輸的二進位信息加密。這種量子通信方式之所以被科學家們寄予厚望,是因為除了信息的發送、接收方,如果有第三方試圖複製或竊聽量子密鑰,則通信的雙方便會立刻察覺。

這一新型通信方式的實現,正是基於量子疊加和不可複製的特性。根據經典物理學,一個客體,比如貓,其狀態只有兩種,要麼是生,要麼是死。但在量子世界中,這隻貓卻可以處於又生又死的疊加狀態。不過,這種疊加態極其脆弱,一旦有人去測量,其狀態(又生又死)馬上就會發生改變,而不再是原來的那隻貓了。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試圖竊聽量子密鑰,需要事先測量傳送密鑰的量子狀態,然而,脆弱的疊加態導致量子自身一旦被測量或者複製,就會立刻改變原有狀態,從而被通信雙方察覺。

「量子通信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因為其安全性不依賴於計算複雜度,這是在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一種通信方式,一旦存在竊聽必然被發現。」潘建偉說。

在潘建偉看來,量子密鑰分發,就好比一個人想要傳遞秘密給另外一個人,需要把存放秘密的箱子與一把鑰匙傳給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這把鑰匙打開箱子,才能取到秘密。沒有這把鑰匙,別人無法打開箱子,而一旦這把鑰匙被別人動過,傳送者就會立刻發現——原有鑰匙會作廢,再給一把新的鑰匙,直到確保接收方本人拿到。

「量子技術,其基本概念就是利用量子物理定律操縱微觀物質,比如原子、分子和電子,從而獲得宏觀物質世界無法實現的功能,其中的量子密碼學正是這篇論文所涉及的關鍵。理論上,經過量子加密的通信是無法被竊聽的。」自然集團副總裁楊曉虹表示。

實際應用面臨挑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要從實驗室走向廣泛應用,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遠距離傳輸帶來的信號損耗;二是現實器件,如光源、探測器等不完美帶來的安全性漏洞。因此,要在現實條件下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並非聽起來那麼簡單。

以信號損耗為例。科學家們一般使用單光子作為物理載體來傳輸密鑰,但因為單光子信號不能被放大,再加上傳輸信道——光纖對單光子的吸收,隨著傳輸距離的拉長,單光子信號損耗呈指數增長。通過30餘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國際學術界在實驗室中將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的距離提高到了500公裡。

如何實現更遠距離的量子通信?使用可信中繼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什麼是可信中繼?潘建偉認為可以理解為「接力跑」:單光子在光纖中從a地要跑到b地,可跑著跑著沒力氣了,這時就可以設置個值得信賴的節點讓密鑰「落地」一下,再由其他光子接著向前跑。比如,利用「墨子號」作為中繼,中國科學家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了7600公裡的洲際通信。

「理論上講,只要沒有人爬到衛星上去竊聽,那麼,我們的通信就是安全的。但是,這些中繼節點的安全仍然需要得到人為保障。」潘建偉舉了個例子:如果人們使用衛星作為中繼節點,衛星就掌握著用戶分發的全部密鑰。如此一來,便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假如這個衛星是別國製造的,就可能會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

那麼,如何避免這一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2017年,「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糾纏分發,圓滿完成了既定科學目標。此時,潘建偉萌生了一個新的想法:發射一顆衛星花了不少經費,可不可以嘗試一下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而不是量子密鑰的中繼點,實現基於糾纏的遠距離量子密鑰分發?

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原理是,無論處於糾纏狀態的兩個粒子之間相隔多遠,只要測量了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另一個粒子的狀態也會相應確定。「利用這一特性,我們可以在遙遠兩地的用戶間直接生成並安全共享一組量子密鑰,為所傳輸的二進位信息加密。」潘建偉表示。

實現安全通信重要一步

向著科學的高峰努力奔跑,基於「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前期實驗工作與技術積累,研究團隊通過對地面望遠鏡主光學與後光路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

有了技術的支撐,「墨子號」量子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光子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進而在有限碼長下以每秒0.12比特的最終碼速率產生密鑰。

「在該實驗中,衛星作為量子糾纏源,只負責分發量子糾纏,不掌握量子密鑰的任何信息;用戶間的密鑰是通過量子糾纏直接產生的,不再需要衛星的中轉。」潘建偉說,由於對糾纏粒子的測量最後是由用戶端來進行,根據量子糾纏特性,即使糾纏源由不可信的他方提供,只要用戶間最終檢測到量子糾纏,就可以產生安全的密鑰。所以,量子通信源端不完美帶來的安全問題可以得到完全解決,最終確保了量子通信的現實安全性。

對此,《自然》雜誌審稿人稱讚該工作,「不依賴可信中繼的長距離糾纏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的實驗實現是一個裡程碑。」潘建偉坦言,剛發射「墨子號」衛星時,自己也不敢幻想能取得今天的成果,一路「邊走邊下蛋」,最終有了這一重要科研突破。「然而,這次科研成果目前只是科學上的原理演示,距離實際應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潘建偉說。

關於下一步的發展,他說,結合最新發展的量子糾纏源技術,未來衛星上可每秒產生10億對糾纏光子,最終密鑰成碼率將提高到每秒幾十比特或單次過境幾萬比特。屆時,安全的量子通信的夢想將有望照進現實。(記者 沈 慧)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一一二○公裡!「墨子號」再創佳績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1120公裡!近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再立新功:科學家們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向遙遠的兩地分發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為量子通信走向現實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 1120公裡!「墨子號」又有新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1120公裡!量子通信現實應用再突破!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潘建偉認為可以理解為「接力跑」:單光子在光纖中從a地要跑到b地,但跑著跑著「沒力氣」了,這時就可以設置個值得信賴的節點讓密鑰「落地」一下,再由其他光子接著向前跑。比如,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32個中繼節點,貫通了全長2000公裡的城際光纖量子網絡;而利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進一步拓展到了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墨子號」衛星再次迎來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院15日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密鑰分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6月15日23時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可以拓展到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然而,儘管可信中繼將傳統通信方式中整條線路的安全風險限制在有限的中繼節點範圍內,中繼節點的安全仍然需要得到人為保障。」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說。
  • 超越1000公裡距離,量子通信大門是如何被「墨子號」打開的?
    但是,現在,"墨子號」突破一千公裡的技術突破將打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wRMednc2016年,突破10英裡(約16.1公裡):中國科學家把糾纏態的高能光子對穿過10英裡長的自由空間通道,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的物理原理保證了其絕對安全性。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以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衛星被他方控制仍安全
    遠距離安全量子通信再獲突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可以拓展到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然而,儘管可信中繼將傳統通信方式中整條線路的安全風險限制在有限的中繼節點範圍內,中繼節點的安全仍然需要得到人為保障。」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說。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中,研究團隊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通過對地面望遠鏡進行升級,實現了單邊雙倍、雙邊四倍接收效率的提升。「墨子號」衛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2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產生量子密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突破1000公裡!墨子號敲開量子通信大門,可惜因安全問題未能推行
    審核-小文在科學界,「墨子號」往往和量子通信聯繫在一起,因為它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據報導,「墨子號」突破了一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距離,達到了1120公裡,實現了量子密鑰分發在歷史上跨越一千公裡的傳送,同時還將會叩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
  • 突破1000公裡!墨子號敲開量子通信大門,可惜因安全問題未能推行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審核-小文在科學界,「墨子號據報導,「墨子號」突破了一千公裡的量子密鑰分發距離,達到了1120公裡,實現了量子密鑰分發在歷史上跨越一千公裡的傳送,同時還將會叩開量子通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大門。那麼什麼是量子?什麼是量子密鑰?這種方式如何保證通信的安全性?下文將帶您一起了解該成就和與其相關的問題。何為量子?何為量子密鑰分發?
  • 市逸夫小學運動隊再創佳績
    繼市逸夫小學田徑、遊泳、跆拳道、羽毛球等運動隊在2020年全市小學生體育比賽中創下佳績,12月26日—27日,在全市小學生桌球和中國式摔跤比賽中,該校桌球隊和摔跤隊再創佳績。
  • 魯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20屆畢業生考研再創佳績
    魯東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20屆畢業生考研再創佳績 2020-06-21 11:26:52 來源:水母網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
    實驗示意圖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琳):最近,中外科學家研究團隊等共同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國際學術界30餘年的努力,目前現場點對點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距離達到了百公裡量級。在現有技術水平下,使用可信中繼可以有效拓展量子通信的距離,比如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通過32個中繼節點,貫通了全長2000公裡的城際光纖量子網絡;而利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作為中繼,在自由空間信道進一步拓展到了7600公裡的洲際距離。
  • 「墨子號」量子衛星取得新突破!實現世界首次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等國內外團隊,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密鑰分發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網,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一支聯合科研團隊近日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相關研究論文北京時間15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千公裡級「糾纏」 為衛星安全加碼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衛星被控制依然能安全通信 「墨子號」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牛津大學阿圖爾·埃克特、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北重三中化學競賽成績再創佳績
    王鴻煜同學作為內蒙隊中的一員參加在南方科技大學舉行的全國決賽,獲得銅牌,王鴻煜、丁澤宇、王一凡、白玉傑和李紀元同學獲得省賽區一等獎,北重三中一等獎獲獎人數再創佳績(包頭市一等獎總共13人 ),同時北重三中化學組劉權老師、黃喆老師均獲得了奧賽優秀指導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