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陳志堅和許晨陽今獲突破大獎 | 鄰家女孩的螢光之舞

2020-12-03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她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研讀物理、卻轉攻生物,34歲就名滿天下,晉升哈佛正教授;此後一帆風順,40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43歲成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卻與諾獎擦肩而過。。。

她是莊小威,今天,她收穫突破大獎!一同獲獎的還有陳志堅和許晨陽。

請看知社最新消息,和關於莊小威的深度報導及訪談。

美東時間10月17日,總獎金高達2200萬美元的2019年度突破大獎 (Breakthrough Prize) 揭曉, 莊小威、陳志堅等分享突破大獎生命科學獎,每人獲得高達300萬美元的獎金。同時,許晨陽榮獲突破大獎數學新銳獎,獲得60萬美元獎金。

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現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莊小威因開發超分辨成像技術、突破光學顯微鏡空間解析度極限、揭示細胞內隱藏的精細結構而獲獎。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開發超分辨顯微術的三位科學家,莊小威錯失諾獎。如今,她得到了應有的補償。

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現工作於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陳志堅,因發現DNA傳感酶cGAS、闡明DNA如何在細胞內部觸發免疫而獲獎。他2014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許晨陽北京大學畢業,海歸北大任教數年後,去年歸海麻省理工學院工作。他因在極小模型和代數品種模應用方面的工作而獲獎。值得一提的是,許晨陽2017年榮獲了號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但在突破大獎中,他獲得的是數學新銳獎。有意思的是,2016年突破大獎數學新銳獎曾授予Peter Scholze。但Scholze拒絕領取該青年獎項。今年,他獲得了數學領域最高的Fields獎。

突破大獎表彰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領域做出根本性貢獻的學者,是獎金最豐厚的科學大獎之一。而突破大獎新銳獎則表彰在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傑出青年學者。

在回顧莊小威精彩紛呈的螢光之舞前,讓我們先看看2019年突破大獎的全名單:

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

C. Frank Bennett and Adrian R. Krainer – Ionis Pharmaceuticals and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respectively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th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Angelika Amon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For determin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neuploidy, an abnormal chromosome number resulting from chromosome mis-segregation.Xiaowei Zhuang – Harvard University and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For discovering hidden structures in cells by developing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 a method that transcends the fundamental spatial resolution limit of light microscopy.Zhijian 「James」 Chen –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nd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For elucidating how DNA triggers immune and autoimmune responses from the interior of a cell 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the DNA-sensing enzyme cGAS. 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Charles Kane and Eugene Mele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For new ideas about topology and symmetry in physics, leading to the prediction of a new class of materials that conduct electricity only on their surface.Breakthrough Prize In MathematicsVincent Lafforgue – CNRS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France) and Institut Fourier, 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For ground 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several areas of mathematics, in particular to the Langlands program in the function field case.Special Breakthrough Prize In Fundamental PhysicsJocelyn Bell Burnell – University of Dundee and University of OxfordFor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 and a lifetime of inspiring leadership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New Horizons In Physics PrizeBrian Metzger – Columbia UniversityFor pioneering prediction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ignal from a neutron star merger, and for leadership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multi-messenger astronomy.Rana Adhikari, Lisa Barsotti and Matthew Evans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spectivelyFor research on present and future ground-based detectors of gravitational waves.Daniel Harlow, Daniel L. Jafferis and Aron Wall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respectivelyFor fundamental insights about quantum information, quantum field theory, and gravity.New Horizons In Mathematics PrizeChenyang Xu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Beij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ResearchFor major advances in the minimal model program and applications to the moduli of algebraic varieties.Karim Adiprasito and June Huh –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and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respectivelyFor the development, with Eric Katz, of combinatorial Hodge theory leading to the resolution of the log-concavity conjecture of Rota.Kaisa Matomki and Maksym Radziwill – University of Turku an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spectivelyFor fundamental breakthrough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orrelations of values of multiplicative functions.

莊小威:鄰家女孩的螢光之舞

莊家有女初長成

書桌邊,父親正在教一個小男孩物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這個水杯受了多少力?」 這是一個普通的初中物理問題。

「有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還有個支持力。」男孩說。

「你還能不能想出來其他的力?」父親問。

「沒錯啊,就這兩個力,一平衡它就不動了。」男孩答。

一旁的妹妹在玩,沒仔細地聽,卻插了一句嘴:「空氣對水杯還有個作用力。」

父親大喜,道:「這孩子尚未上學,竟有幾分學物理的天分。」

這個小女孩就是莊小威,而且何止是幾分天分!日後她不僅踏進了物理學的殿堂,成長為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而且與諾貝爾化學獎擦肩而過。

莊小威出生在一個科學家庭,父親莊禮賢和母親朱仁芝兩位先生都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教授。父親是空氣動力學家,曾經寫過一本經典的《流體力學》。小時候莊小威住在江蘇如皋的爺爺奶奶家,5歲才回到父母身邊,認字什麼的都是父母在工作之餘教的。

「我父母是大學教授,他們做的挺有意思的,還經常自得其樂。我爸經常對他做的東西有一種洋洋得意的滿足感,我覺得我也可以有這種滿足感。」莊小威說。

初中的時候莊小威開始上科大少年班的預備班。15歲那年,從合肥到北京再到蘇州,她一路過關斬將,高考600多分進了少年班。剛進科大的時候,莊小威一頭短髮,卻有兩個超人的本領。一是怎麼看書眼睛視力都是1.5,二是可以一邊聽評書一邊寫原子物理作業。她花了很多工夫,力圖把每一個物理定律摸得清清楚楚,絕不放過一點點細節,甚至發展到近乎病態的程度。於是,並不在意分數的她,「一不小心」將四大力學課程都考了滿分。這個傳奇紀錄在科大至今仍然無人打破。

19歲大學畢業赴美留學,父親建議她去舊金山,因為不用轉機。莊小威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她聽取楊振寧先生的建議,選擇了實驗物理方向,跟著沈元壤先生讀博士,很快喜歡上光學。24歲時,莊小威順風順水,拿下了伯克利的物理博士學位。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莊小威的生物之路。。。

物理學家的生物之路

1997年博士畢業後,莊小威轉到史丹福大學朱棣文教授門下做博後,而且改變方向,轉向生物領域。這一年,朱棣文不僅收了一名得意弟子,還榮獲了一枚諾貝爾獎章。

莊小威在回顧這一經歷時說,當時自己「想做點新的東西」,而朱棣文一直鼓勵物理學家進入生命領域,問她要不要做生物。她說,「Why not?」

轉折就是這麼偶然。於是世界少了一名原子物理學家,多了一名傑出的生物物理學家。

大學沒學過生物課的莊小威,起初甚至不知道DNA和RNA的區別是什麼。同事曾善意地開玩笑說DNA和RNA只有一字之差。然而,初生牛犢不怕虎,她無知無畏地闖入生物領域。

此後便是近3年蟄伏的沉寂,僅僅是艱苦的摸索和試探,沒有什麼結果。朱棣文經常否定她提出的一些自認為重要的命題,也會給她一些非常有見地的建議。「沈先生教給我質疑的能力,培養了我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朱先生的實驗室,我學會了提出有科學價值的問題,選擇有意義的題目。」莊小威說。

正是這樣的經歷,帶給了莊小威交叉的思維。她用自己擅長的光學去「看」浩瀚的生物世界,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者,發現並解決重要的問題。

結束自己的博後訓練之後,莊小威收到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耶魯、普林斯頓等7所大學的教職。她選擇了哈佛。

擦肩而過諾貝爾

在哈佛的每一天,莊小威都是從早上十點工作到晚上十二點,全年無休,從來沒有周末。她說:「除了吃飯和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

她試圖探明生物體系中單個分子或單個粒子的運動表現。這個課題重要、艱難,而又充滿風險,以至於前兩年並不順利,申請基金都很困難。

憑藉多年的物理素養和敏銳的直覺,大的突破在2006年終於到來。螢光顯微鏡在生物學中廣泛應用,可是如何突破解析度的極限一直是生物學家苦苦追求的命題。與此同時,單分子檢測技術的蓬勃發展使人們能夠對單個螢光分子在納米尺度精確定位,可是由於不同螢光發射體的重疊,這樣的單分子定位並不能直接轉換成成像精度。莊小威實驗室在2006年發展的新技術,如上圖所示。她們用綠光紅光激發然後關閉一小部分螢光分子,實現對其的準確定位;然後重複這一步驟,對另一小部分螢光分子定位,從而取得一系列互不重疊的成像,最後予以重構,得到遠低於衍射極限、精度在20nm的成像! 這篇文章2006年7月7日投稿Nature Methods,7月31號就接收了。

這項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STORM螢光成像技術,使得光學顯微鏡分辨能力提高20倍,接近納米尺度,能夠表現組織或細胞更加細微的結構,極大地推動了亞細胞微觀結構的研究,可以跟蹤單個病毒的行為,也可以跟蹤諸如蛋白質和核糖核酸片斷這樣的單個分子行為。莊小威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記錄病毒感染細胞全過程的人。STORM螢光成像技術在轉讓給尼康公司後,基於該技術生產的螢光顯微鏡已經上市。

而莊小威,卻出人意料地沒有獲得2014年表彰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的諾貝爾化學獎,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關於STORM技術,莊小威自己怎麼說呢?我們下面看看她接受美國化學學會的訪談。

螢光下的舞蹈

傳統光學顯微鏡由於光學作用的限制只能達到幾百納米的水平,STORM成像技術則可以得到小於10納米的畫面。然而莊小威並沒有止步,她的終極理想是實現細胞中每個分子的成像。在超解析度成像這條道路上,她面對著哪些問題與困難呢?

通過STORM方法,能夠觀察到哪些以往顯微鏡無法看到的東西呢?

在我們報導了STORM以後,神經科學家們紛紛來尋求合作。即便是擁有最先進的成像方法,他們還是面對著很大障礙,無法解析大腦中的具體構造。比如,突觸結構仍然很難被識別,因為這些神經元連結和交匯的區域寬度有幾百納米,在傳統顯微鏡下非常模糊。通過STORM,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突觸結構,了解其中的分子。幾年前,我們在神經元中發現了一種新構造,看到一個周期性膜框架結構,由肌動蛋白、血影蛋白和其他相關分子構成,覆蓋了整個軸突。在2012年我們發現它以前,人們從來不知道還有這樣的結構存在。目前,我們繼續在研究其分子成分、功能,以及發生病變時它們如何變化。

你希望怎樣來提升STORM的能力呢?

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進一步提高解析度。設想你能夠得到一個細胞的圖像,可以看到其中每個分子以及它們的交互對象。這樣的構造信息將切實改變我們對細胞的理解。我覺得這需要解析度達到1納米級別。另外,時間解析度也非常重要,就是說成像速度可以有多快。因為細胞是一個活體系統,我們希望抓取到動態特徵,能夠實時監控其變化是最好不過的。其實這不僅是時間解析度的問題,同樣重要的是在螢光物質耗盡之前,你能夠取得多少活體系統的圖像。在那之後你就無法再收集細胞的信息了。這些都是我們希望提升的方面。

你是如何朝著觀察細胞中每個分子這一偉大目標努力的?

同步觀測一個細胞中全部RNA顯然比觀察所有蛋白質要容易得多。我們通過一種多元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每次從那些RNA中特別選取一部分進行成像,這樣幾輪下來,即使沒有獲得所有RNA的信息,我們也積累了數千種RNA圖像。單細胞RNA測序確實給生物學的諸多領域帶來了改變,但仍具有局限性。它需要你將細胞從組織上分離出來再進行RNA提取。也就是說你失去了原有的空間環境,無法判斷這個細胞位於組織中的什麼位置。尤其對大腦來說,細胞的位置與相互關聯更為重要。通過成像,我們在觀察基因表達的同時無需將細胞從樣本中移除,同樣也不必將RNA從細胞中分離。

對一個細胞中的每個分子都進行成像,這真能辦到嗎?

我並不是特別擔心這個問題,即使我們完成目標的50%,那也會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果能夠以很高的解析度同步獲取細胞內的所有信息,那麼這將革新我們關於細胞的認知。結構生物學已經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了分子功能,因為我們知道了每個原子以及其在分子中的位置。相似地,當我們能夠掌握細胞中各個分子時,結果可想而知。我所描繪的這一圖景可能看起來有些遙遠,從某些角度講有些事是不太可能的,但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在衍射極限被突破之前,它也曾被視為無法攻破的物理法則,現在這個障礙也已經被技術性地克服了。

寄語

專心的態度、通過科研訓練獲得與眾不同的長遠眼光,以及敢於選擇難度大且有深遠意義的課題堅持下去,是莊小威恪守的人生準則。

「在科研領域搭建關係網絡並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後階段更應該專注於課題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會引起別人的關注,功到自然成。」 這是莊小威對年輕學者的寄語。

這裡需要特別提一下,因基因編輯而成為諾獎大熱門的張鋒,也曾經在莊小威實驗室學習過。希望在那一天,他不會也被擦肩而過吧。這樣,莊小威就可以和朱棣文戲言,我的學生比你的學生牛。。。

擴展閱讀

顏寧今捧賽克勒獎: 科研本是快樂旅行

吳健雄: 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驚險故事

破譯DNA密碼: 與諾獎擦肩而過的美女科學家

80後的華人學霸: 明天他會得諾貝爾嗎?

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投稿、授權、合作事宜請聯繫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復「目錄」或「分類」,瀏覽知社更多精華。/進入公眾號進行回復。

相關焦點

  • 「豪華版諾貝爾獎」揭曉,莊小威、陳志堅獲生命科學突破獎
    北京時間 10 月 17 日晚,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以高達 2200 萬美元的獎金獎勵科學家們在數學、物理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其中,哈佛大學莊小威博士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陳志堅博士在內的 5 名生物學家獲得 2019 年生命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 in Life Sciences)。
  • 科學「奧斯卡」『視界』,2019年「科學突破獎」之莊小威、陳志堅
    本次共有9名科學家獲獎,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華人生物學家莊小威教授和陳志堅教授獲得生命科學領域的兩個獎項(熱烈祝賀陳志堅、莊小威獲得『生命科學突破獎』)。圖為陳志堅教授在領獎現場。引自Patricia Schwarz的TW
  • 校友陳志堅博士獲生命科學突破獎,獎金300萬美元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電,傑出華人科學家陳志堅再獲科學界大獎。當地時間10月17日,被稱為「科學界奧斯卡」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在美國舊金山揭曉2019年度獲獎名單。「科學突破獎」下設「生命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和「數學突破獎」。「科學突破獎」還面向年輕科學家評選「新視野獎」。
  • 莊小威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中國天才卻成美國院士,如今又獲大獎
    Seidman與生物學家莊小威(87少年班)分別獲此殊榮。而傑出科學家獎旨在表彰在顯微技術或顯微分析領域取得了長期成就的傑出資深科學家,包含生物科學領域和物理科學領域。當然,莊小威也並非第一次獲得科學大獎,她曾因為在科研上的傑出貢獻和成就,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和全球獎金最高的獎項,獎金額度高達300萬美元的科學突破獎。
  • 全球僅兩人,「天才」華人女科學家再獲美國大獎!
    2018年10月17日,2019年度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5位生物學家、2位物理學家及一位數學家共同獲獎。其中,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和陳志堅分別因超越傳統光學顯微鏡的超解析度成像技術、揭示細胞檢測外源DNA並引發免疫反應的機制獲獎。
  • 莊小威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中國天才卻成美國院士,如今再獲大獎
    Seidman與生物學家莊小威(87少年班)分別獲此殊榮。而傑出科學家獎旨在表彰在顯微技術或顯微分析領域取得了長期成就的傑出資深科學家,包含生物科學領域和物理科學領域。    當然,莊小威也並非第一次獲得科學大獎,她曾因為在科研上的傑出貢獻和成就,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和全球獎金最高的獎項,獎金額度高達300萬美元的科學突破獎。
  • 「天才」女科學家莊小威再獲美國大獎
    近日,美國維爾切克基金會宣布了2020年度維爾切克創新獎獲獎人選,著名女科學家莊小威獲生物醫學獎。,獎勵其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展現出的非凡創意和作出的原創性貢獻。
  • 2019科學突破獎揭曉 莊小威陳志堅許晨陽上榜—新聞—科學網
    總計2200萬美元的獎金分別給了嬰兒死亡主要遺傳因素治療、超解析度成像、發現一種新型電子材料以及其他重大突破。 華裔科學家莊小威、陳志堅、C. Frank Bennett 、Adrian R.Krainer和Angelika Amon 5位生物學家獲得2019年生命科學突破獎,基礎數學突破獎由法國數學家文森特·拉福格(Vincent Lafforgue)獲得,查爾斯·凱恩(Charles Kane)和尤金·梅萊(Eugene Mele)分享了基礎物理學獎。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新增評委:薛其坤、莊小威、張壽武
    本文圖片均來自未來論壇微信公號已經走到第4個年頭的中國「未來科學大獎」迎來了三位新的科學委員會委員: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清華大學物理學家薛其坤和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張壽武。他們將分別擔任三個子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獎」的評委。值得一提的是,薛其坤是未來科學大獎的第一屆得主,憑藉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和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在2016年捧走了價值100萬美元的物質科學獎,並在頒獎典禮上說道:「沉甸甸的大獎給我這艘沂蒙小船注入了核動力。」薛其坤團隊還在不久前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北大天才數學家許晨陽,斬獲500萬大獎後赴美,現再獲世界大獎
    數學,這個自然科學的皇冠,不僅是基礎科學突破的基礎,更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石。其研究成果主要為:一般型對數典範偶的有界性理論,證明了對數典範閾值的上升鏈猜想,極大推動了正特徵三維極小模型綱領,在對數典範奇點的極小模型綱領中做出突破,證明了田剛和Donaldson關於K-穩定性定義的等價性,解決了《幾何不變式論》前言裡關於典範極化簇漸進周穩定緊化不存在的問題,並系統研究和發展了對偶復形理論。
  • 莊小威:從蘇州中學到哈佛教授,2019年獲「NAS科學發現獎」!
    獲獎者被授予榮譽獎章,並獲得50,000美元獎金和50,000美元用於支持研究。2018年,她憑藉極高解析度成像技術,斬獲「科學突破獎」2018年10月17日晚,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Prize)揭曉,3名華人科學家獲獎,莊小威獲生命科學突破獎,獎金為300萬美元。
  • 劉如謙、莊小威、李飛飛、王辰等當選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發明了基於單分子螢光檢測的超高解析度成像方法(STORM),並創造性地將螢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於單個分子,這種嶄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實時揭示複雜生物過程中的分子個體及其運動步驟成為可能,在單分子動力學、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達機制、細胞和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15歲考入中科大,身為3個院士的莊小威又獲大獎,網友:與我何幹
    其後留在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和在幾家大學及研究機構任職。2006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實驗室,這在哈佛,可不是人人都有這樣資格的。到了2012年,40歲的她,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其後又成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9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突破獎得主公布
    2200萬美元用於獎勵治療致命嬰兒疾病的藥物、超解析度成像、新型電子材料的發現和其它重要成就 2019生命科學突破獎得主為弗蘭克-貝內特、阿德裡安-克雷納、安吉麗卡-阿蒙、莊小威和陳志堅 2019基礎物理突破獎得主為查爾斯-凱恩與尤金-梅萊 2019
  • 「科學突破獎」獲得者莊小威的學霸人生
    一共 7 個獎項頒給了(4 個生命科學獎,2 個基礎物理獎,1 個數學獎)嬰兒死亡主要遺傳因素治療、超解析度成像、一種新型電子材料以及其他重大突破。其中,來自哈佛大學和霍華德 · 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華裔科學家莊小威獲得生物領域的大獎。
  • 「少年班神童」莊小威,博士畢業才學生物卻與諾獎擦肩而過
    莊小威全家福,左一為同年莊小威受父母親的影響,莊小威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同時也被物理嚴謹的推理之美所吸引。初中時,她就曾獲全國數理化競賽第一名。但莊小威的情況卻是,連DNA和RNA的區別是什麼都不知道。原因是莊小威所在少年班環境十分自由,除了必修的英語和語文外,其他課都可以自由選修。而她自己則全憑興趣選擇了物理和數學,一門生物都沒有學。
  • 突破獎典禮堪比奧斯卡,裡奇和鄧紫棋將為莊小威等科學家獻唱
    世界範圍內單項獎金最高的科學獎「突破獎」(The Breakthrough Prizes)一向不吝高調。10月中旬,2019突破獎揭曉了7個價值300萬美元的獎項。華裔科學家莊小威和陳志堅摘得其中兩個生物領域的大獎。此外,青年代數幾何學家許晨陽獲頒「突破獎」下設的子獎項「新視野獎」(New Horizons)。
  • 莊小威:14歲上中科大,「四大力學」均獲滿分,物理系的一大奇蹟
    她14歲上中科大,「四大力學」均獲滿分,讓無數理科生崇拜!她就是中國女孩莊小威。年少求知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江蘇如皋,她的降臨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是巨大的喜悅。由於父母都是老師,忙著解惑授業,並沒有太多的時間照料她,因此在她幼齡的時光中,前五年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 在美國拿下數個科研大獎,中科大最強畢業生莊小威,為何要改國籍
    在畢業之後,她來到美國並拿下數個科研大獎。而正當眾人以為這位優秀的人才會回到祖國,並參與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時,她卻將自己的國籍改成了美國。那麼,這位中科大最強畢業生究竟何許人也?她又為何會做出更改國籍的選擇呢? 這位中科大最強畢業生就是莊小威,她出生於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