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年輕人集聚地的B站,今年加快了購買老片的步伐,繼年初上線《警察故事》《臥虎藏龍》《賭神》《功夫》《貝奧武夫》《碟中諜》等大批經典中外電影後,前段時間又集體上線了老版的央視四大名著電視劇,引發年輕網友彈幕狂歡。
「老劇翻紅」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最近一兩年,不僅「年輕人追老劇、看老片」成為新風潮,一些經典影視作品的臺詞和情節也被做成表情包在網上瘋傳。這一現象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思考:何謂經典?作為影視工作者,如何引導年輕受眾觀看經典?經典影視是如何跨越時代鴻溝,恆久散發魅力的?這些經驗能否為當下創作者所用,進而打造新經典?
年輕觀眾「沉迷」老片
去年年底,優酷官微發布了一份名為「6000萬90後沉迷看老片」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自2019年6月優酷高清經典專區上線以來,上億用戶人均每日看劇1小時,90後觀看時長佔比超過40%,其中男性佔比59.8%,女性佔比38.5%。報告顯示,電視劇作品觀看時長排名前兩位的「電視人」分別是胡歌、金庸。胡歌主演的《神話》《仙劍奇俠傳》與金庸小說改編的《鹿鼎記》(陳小春版)、《天龍八部》(黃日華版)等作品,成為網友追捧的對象。電影方面,周星馳以383萬小時的作品總觀看時長輕鬆奪魁,其中《賭俠》《千王之王2000》《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最受90後觀眾青睞。
《綜藝報》曾經做過一期《豆瓣評分人數TOP100國產劇》的調查(豆瓣受眾構成主要為25—35歲的沿海省份城市青年)。在豆瓣評分人數TOP100國產劇中,評分最高的作品是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豆瓣10.41萬人平均評分9.7。《西遊記》(1986版)、《紅樓夢》(1987版)、《武林外傳》《父母愛情》《大宅門》《亮劍》《士兵突擊》《潛伏》《琅琊榜》等,也是口碑和熱度至今居高不下的作品。網絡公開數據顯示,《西遊記》(1986版)騰訊視頻專輯播放量9.6億次,B站播放量2031.2萬;《紅樓夢》(1987版)騰訊視頻專輯播放量2.7億次,B站播放量1375.9萬;《士兵突擊》騰訊視頻專輯播放量5.9億次,B站播放量1424.1萬;《父母愛情》騰訊視頻專輯播放量15.1億次;《琅琊榜》騰訊視頻專輯播放量58.9億次(編者註:由於優酷、愛奇藝等視頻平臺關閉了前臺播放量顯示,所以一些經典作品的全網點擊量要遠超當前數字)。TOP100中首播時間最早的作品是評分9.6、導演楊潔的作品——1986版《西遊記》。這部作品時至今日仍然熠熠發光。早年間,四大名著改編劇是不計時間成本,精細打磨出的經典。
沉迷老片的90後甚至00後,幾乎遍布各個平臺,除了率先打出「老劇新看」概念的B站,一些長視頻平臺及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網站和短視頻平臺,也成為老劇復興陣地。甚至在高清版本老劇推出前,很多UP主就通過惡搞、鬼畜等多種形式,將那些老劇展現在網友面前。
當然,不是所有的老劇都能謂之經典。作家、文化評論人韓浩月曾對一些老劇受追捧的現象專門做過調查。在他看來,年齡偏大的觀眾愛看老劇、老片,總有情懷加持。「在特定年代,一些老劇對觀眾而言是一種陪伴。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娛樂方式比較匱乏,看電視劇成為主流娛樂消費形式,因此在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些作品,就有了成為經典的可能。」韓浩月認為,所謂經典的塑造過程,是由劇作和觀眾的互動形成的,一方面源於作品內容本身具有可看性、有價值,另一方面源於觀眾對作品投入很多情感。他們通過看老劇、老片去懷舊、追憶青春,因此即使回看也依然能找到新角度,發現閃光點。
然而,當下追看老劇、老片的主力人群,主要集中在20歲上下,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願意觀看一些比自己年齡還大的影視作品?韓浩月表示,這些嚴格遵守傳統思維所製作的「老劇」,散發著完全不同的時代氣質,令年輕觀眾感到好奇,觀看「老劇」,成為他們體會「父輩時代」的契機;他們從這些「老劇」身上,隱約發現一種情感上的親近與文化上的共鳴。
同時,年輕人有著解構經典、解構權威的本能和衝動,他們用玩梗、二次元、社交媒體等新式解讀,讓老劇、老片呈現出全新活力。「有些經典不是讓年輕觀眾去崇拜、去懷舊的,這些作品能和他們的消費觀建立起一種聯繫。」「看影視作品,關掉彈幕會失去一半樂趣!」成為當下年輕人的共識。如《三國演義》中張飛的「俺也一樣」,《紅樓夢》中寶玉的「這個妹妹,我見過的」,都成了觀劇打卡名場面。37年前上映的電影《牧馬人》,更是憑藉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被網友送上熱門,甚至連主演朱時茂都親自做出回應。韓浩月表示,在以娛樂化的方式去解構、調侃經典之餘,有些年輕人也會本能地尋找一些能打動他們的東西,「那部分可能不會被表達出來,因為那是一種很隱秘的文化聯繫、情感聯繫。」
好內容是剛需
在知乎「有哪些你看了三遍以上的影視劇」問題下,2萬多條回答裡,10年前播出的老劇佔六成,包括《亮劍》《還珠格格》《新白娘子傳奇》等。當然,並非所有老劇、老片都能走紅網絡,走紅網絡的老劇、老片也未必都能稱之為經典。從此次影視從業者向《綜藝報》提供的「推薦給後輩的經典片單」也可看出,除小部分作品與網上熱播老劇、老片重合,大部分他們眼中的經典依舊沒能大範圍走進年輕觀眾視野。
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經典並非「快餐」,通俗小說、流行音樂的擁躉也遠超過經典名著與古典音樂的受眾。編劇王小槍認為,年齡差異、人生閱歷和感悟的不同,是不同年代觀眾出現審美差異的主要原因。
完美世界影視副總裁劉寧表示,兩代人的喜好產生偏差或者不同是必然結果,「社會發展迅速,年輕人接觸的信息面越來越廣,選擇越來越多,喜好也逐漸多元化。」
製片人鄧細斌則認為,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多數人觀看影視劇的主要目的是解壓、消磨時間,因此太過深沉壓抑且內容一般的影視作品,不太容易引起當下年輕觀眾共鳴。
也正是因為存在代際差異,有些影視從業者很少主動向後輩推薦影視作品。韓浩月表示,比起「推薦」,他更傾向於自我喜好的表達,「比如我個人愛看什麼樣的劇集、電影,我會表達自己的看法,但並非推薦。因為審美口味差別太大,你覺得好的片子在別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很無聊。」導演鄭大聖也表示,從不向後輩推薦自己喜歡的影視作品,在他看來,「一代一世界」,「『經典』不是能自我期許、自我命名的,也不是時代能夠辨別的,得交託給時間。」
不過,每代人對「好內容」的追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韓浩月認為,不同年代的觀眾喜歡的作品形式可能發生變化,但根本需求其實一直沒有太大改變,「他們要從作品中得到娛樂,這種娛樂包括視覺享受、精彩的故事、優秀的表演,他們還希望通過作品去體驗一段人生。」 前文提到的《西遊記》《紅樓夢》《大明王朝1566》《父母愛情》《亮劍》《士兵突擊》等影視作品,就是老少通吃的經典。
鄧細斌認為,一些經典的年代影視作品可以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讓觀眾在進行藝術性觀賞的同時,引發回憶和情懷,「文以載道,好的影視作品可以向社會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精神導向,寓教於人。」
提供推薦片單的製片人、導演、編劇等業界人士也紛紛表示,會考慮採取年輕觀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創作一些作品,但不會一味迎合。畢竟,大多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也不是因為迎合、追隨,作為專業人士應該有操守、有追求、有自信。作為引領者,應該為廣大觀眾創作能代代相傳的經典影視作品。
這就又回到那個問題,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稱之為「經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編劇、製片人梁振華認為,經典是可以反覆琢磨和回味的作品,是同類作品中的典範,並將長久流傳於後世,「但經典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或者說,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適合自身的經典。」檸萌影業合伙人、副總裁楊曉培也認為,經典具有引起各地區、各時代觀眾共鳴的普適性,情感是共通的,共通於時間和空間。經得住市場和觀眾的考驗,當下的「流行」也能成為「經典」。
需要說明的是,本次專題中,影視專業人士的推薦片單,不代表全體影視工作者的「趣向」。畢竟影視作品浩如煙海,無人能一覽無餘,有大量「遺珠」只能說那是自然、必然。片單中除了《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的孩子》《阿甘正傳》等推薦頻次較高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贖》《教父》《獅子王》《小城之春》《美國往事》《茶館》《老友記》《大宅門》《亮劍》《士兵突擊》等,也無一不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中外影視經典。以《放牛班的春天》為例,騰訊視頻專輯播放量1801.9萬次,B站播放量154.8萬,豆瓣98萬餘人平均評分9.3。另外一些專業人士推薦的近幾年的優秀作品,相信也會有很多在未來成為世所公認的經典。
著眼「當下」 打造「未來」之經典
無論是藉助臺詞、玩梗「破圈」的翻紅老劇、老片,還是靠品質長久流傳於後世的經典,其實都能給今天的影視創作者帶來啟示。
韓浩月表示,一些翻紅老劇可能存在各種瑕疵,比如演員表演方式保守、畫麵塑料感十足,以及劇情中傳達的帶有農耕時代氣息的價值觀等,都可能會讓年輕觀眾難以接受。但大多數作品的結構、人物和戲劇衝突設計工整且完整,「過去很多作品在敘事上是有節奏的,人物和情節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沒有廢掉的情節和畫面,年輕觀眾會感受到這種作品的完整性所帶來的藝術感染力。」韓浩月認為,影視作品要做到既好看又工整,其實對創作者要求極高,「現在很多劇集可能就某一集很好看,或者開篇很抓眼球,但拍著拍著中間就垮了,或者爛尾。從整體來看,你會發現,現在很多作品缺乏過去作品的那種整體感。」
除了老劇、老片翻紅,這幾年影視市場還掀起了翻拍經典IP的風潮。翻拍經典IP雖然有完整的故事框架、獨特的表現風格和成熟的敘事模式可供借鑑承襲,亦能引發集體懷舊,從而輕鬆獲取較高的認知度、關注度和影響力,但在實際創作中,翻拍卻並非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的省力活兒。韓浩月認為,任何性質的單純翻拍都很難獲得成功,只有做到真正創新才能打動觀眾,「很多題材基本都拍過了,那麼新鮮感只能從現實生活中去提煉。像之前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們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故事中,提煉出來時代新意。」韓浩月還提供了一種思路,「可以翻拍國外的版權,像之前電影《誤殺》翻拍成功,不在於呈現了原故事的精彩橋段,而是因為成功本土化,這樣的翻拍會讓你忘記原版,是有價值的。」
在韓浩月看來,老劇、老片翻紅,以及翻拍盛行,其實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影視創作原創力缺乏的問題。「順應潮流的人太多,真正能在潮流中站住腳、堅持自己的人太少。如果高質量的新作品讓觀眾應接不暇的話,觀眾就沒那麼多時間去回看老的經典。」韓浩月認為,與其反覆回首開掘經典,不如將其中的靈韻和精髓內化於心,與時俱進,打造更多能夠成為經典IP的原創作品。但要想創作出新經典,創作者需要用作品去引領觀眾,而不是被觀眾和市場左右。
王小槍認為,創作者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創作者是什麼樣的人,筆尖或鏡頭之下就是什麼樣的文字和畫面。只有不計時間與投入,表達自己真正想表達的作品,才可能成為經典。」劉寧則表示,經典是時代下的產物,要想創作出新經典,在創作前需要了解這個時代的喜好和市場的需要,因為經典也需要與時俱進。
影視人眼中的經典
鄧細斌:一些經典的年代影視作品可以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讓觀眾在進行藝術性觀賞的同時,引發回憶和情懷。文以載道,好的影視作品可以向社會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精神導向,寓教於人。
梁振華:經典是可以反覆琢磨和回味的作品,是同類作品中的典範,並將長久流傳於後世。但經典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或者說,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適合自身的經典。
劉寧:經典是一個時代下的產物,在創作之前需要了解這個時代的喜好和市場的需要,經典也需要與時俱進。
王小槍:創作者是什麼樣的人,筆尖或鏡頭之下就是什麼樣的文字和畫面。只有不計時間與投入,表達自己真正想表達的作品,才可能成為經典。
楊曉培:經典具有引起各地區、各時代觀眾共鳴的普適性,情感是共通的,共通於時間和空間。經得住市場和觀眾的考驗,當下的「流行」也能成為「經典」。
俞勝利:古今中外,經典文學藝術作品裡,大多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觀眾和讀者面很廣的作品,也有不少小眾的經典作品流傳於世。對於電視劇來說,我偏愛雅俗共賞的作品,它們能最大程度惠及民眾,在讓觀眾喜愛的同時,使觀眾獲得人生啟迪,提高個人文化藝術修養。
鄭大聖:經典不是能自我期許、自我命名的,也不是時代能夠辨別的,得交託給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