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標誌著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2019年1月,「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推出特別策劃「飛向月球」單元,為觀眾梳理、呈現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月球電影。我們在上個月公布了本單元的第一批片單,側重於前太空時代的奇趣狂想,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第二批片單,既展現了人類在半個世紀以來動魄驚心的登月探索進程,也介紹了月球傳說的當代演繹。「到底誰是真正的登月第一人」這個問題,雖在歷史上無可爭議,但在電影史上不斷產生新的傳奇。
藍光
The Blue Light
- 1932 -
電影史上最受爭議的女導演萊妮·裡芬施塔爾自導自演的處女作,講述神秘牧羊女守護高山上的水晶財寶的故事。影片全程在瑞士和義大利實地拍攝,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編劇,裡芬施塔爾延續了她此前主演的一系列高山電影裡的自然美形象,向觀眾展示了她傲人的美貌和健美的體魄。片中不僅有滿月逐漸升起的浪漫畫面,驚險的登山場面亦是扣人心弦。影片在上映後獲得了票房成功,裡芬施塔爾也憑藉此片獲得了執導《奧林匹亞》的機會。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First Men in the Moon
- 1964 -
根據科幻小說大師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901年出版的小說改編,講述當代太空人登月之後,發現原來英國人早在1899年就去過月球打過怪的故事。影片由電影史上最重要的科幻特效片黃金搭檔導演納森·朱蘭和特效大師雷·哈裡豪森聯手打造,從頭至尾充滿了想像力和惡趣味,特別是各種月球怪物的造型,配合哈裡豪森獨樹一幟的停格特效,現在看來格外萌蠢可愛。
太空先鋒
The Right Stuff
- 1983 -
本片講述了美國首個載人航天計劃「水星計劃」的七位太空人的挑選、訓練和飛向太空的過程。導演菲利普·考夫曼採用了極度寫實的手法,大量使用等比例飛行器道具,幾乎能以假亂真。一批演技派明星也貢獻出精彩群戲,包括扮演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美國太空人約翰·格倫的艾德·哈裡斯等。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音效、最佳音響、最佳剪輯和最佳配樂四項大獎、法國《電影手冊》年度十佳。
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獎得主達米恩·查澤雷與「高司令」瑞恩·高斯林再次合作的最新作品,講述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如何成為人類首個登月者的故事。影片避開了高調的國家大義,轉而將主線鎖定在阿姆斯特朗的家庭為航天事業做出的犧牲,也因此塑造出了電影史上最感人的登月時刻。影片榮獲2019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上海國際電影節這次將以IMAX版、4K普通寬銀幕版兩個版本呈現此片。
買月亮的人
The Man Who Bought The Moon
- 2018 -
一個撒丁島的漁民成為了月球的主人?兩位特工收到這個消息後,派人前往撒丁島臥底調查。這是義大利導演保羅·祖卡第二部以撒丁島為題材的影片,通過一系列讓人捧腹的文化衝突喜劇橋段,將撒丁島獨特的風土人情介紹給觀眾,飽含了祖卡對於這片島嶼的熱愛,亦是對當地由來已久的月亮傳說的現代演繹,又有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戲謔。本片曾入圍2018年釜山國際電影節未來景象獎。
根據1970年4月阿波羅13號在飛向月球途中遇到氧氣儲罐爆炸意外,三位小組成員克服種種困難重返地球的真實事件創作拍攝,導演朗·霍華德將這次「偉大的失敗」拍得驚心動魄,為捕捉到真實的失重場面,劇組通過飛機以拋物線速度向地面俯衝時產生的23秒失重時刻的間隙進行拍攝,湯姆·漢克斯等大明星前後共乘飛機俯衝612次,吃盡苦頭。而片中展現的休斯頓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沉著冷靜的專業態度則贏得了觀眾的心。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剪輯、最佳音響兩項大獎。
歡迎持續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取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重磅片單。
註:如遇片目變動,以實際排片為準。
克萊奧:如果我能倒轉時間 | 塞壬 | 文胸奇緣 | 大力神 | 金魚 | 取個名字 | 雙面甜心 | 腳冷
萬花筒
T-34坦克 | 穿越世紀的客船 | 轉移者 | 發掘真相 | 籠子 | 一份工作與一部電影 | 縱舞歡歌 | TGM談話 | 回聲 | 隧道驚魂 | 丹麥之子 | 德弗裡維利 | 離婚派對 | 雷米奇遇記 | 克萊爾·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