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8月31日公布的數據,8月製造業PMI為51.0%,比上月略降0.1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保持在臨界點以上。訂單指數持續改善,需求逐步企穩向好。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出口訂單降幅持續收窄,抗疫物資出口、海外疫情錯位、全球主要經濟體放鬆封鎖措施等短期因素,對出口仍有支撐。
在調查的21個行業中,有15個行業PMI位於景氣區間。本月需求繼續恢復,供需循環逐步改善。新訂單指數為52.0%,高於上月0.3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回升。從行業情況看,醫藥、非金屬製品、金屬製品、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製造業新訂單指數均高於上月4.0個百分點以上。本月生產指數為53.5%,與新訂單指數的差值收窄至1.5個百分點,為3月份以來的最小值。穩外貿政策發力,出口總體向好。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效應持續釋放,製造業出口進一步改善,本月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9.1%,高於上月0.7個百分點,其中非金屬製品、有色、金屬製品等7個行業位於臨界點以上。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出口訂單降幅持續收窄,抗疫物資出口、海外疫情錯位、全球主要經濟體放鬆封鎖措施等短期因素,對出口仍有支撐,但歐元區疫情出現二次爆發的跡象,出口壓力依然存在。
訂單指數持續改善,需求逐步企穩向好,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內需方面,地產投資增速率先轉正之後,隨著極端天氣影響弱化、財政支出速率提升,基建投資有望接棒地產繼續支撐內需向上改善。外需方面,海外國家在疫情尚未有效控制的情形下開啟復工,「大水漫灌」的逆周期政策使得需求相對穩定,而生產能力修復相對較慢,國內大循環的良性表現使我國建立了全球領先的供給能力優勢,出口訂單持續改善。
8月份,新動能發展加快,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從重點行業看,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PMI為52.8%和52.7%,分別高於上月1.5和0.9個百分點,高於製造業PMI 1.8和1.7個百分點,新動能為製造業復甦注入了活力。
市場逐步好轉,價格指數上升。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為58.3%和53.2%,分別高於上月0.2和1.0個百分點。從行業情況看,鋼鐵、有色等行業兩個價格指數均高於60.0%,部分上遊行業價格上漲較快。
本月經營預期改善,企業信心增強,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8.6%,高於上月0.8個百分點。從行業情況看,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醫藥、專用設備、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均高於60.0%。
調查結果還顯示,重慶、四川等地部分企業反映受暴雨洪澇災害影響,原材料採購周期拉長,市場訂單減少,企業生產有所回落。
小型企業PMI為47.7%,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仍位於臨界點以下。而大型企業PMI為52.0%,與上月持平;中型企業PMI為51.6%,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
本月小型企業反映市場需求不足和資金緊張的企業佔比分別超過五成和四成,生產經營依然面臨不少困難。李超認為,分化修復的特徵有兩點啟示,其一是龍頭企業韌性更強,有望受益於市場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如餐飲、服裝行業。
其二,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財政政策將持續發揮作用,貨幣政策也將保持穩健略寬鬆的基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