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確定的千新星爆炸是如何被發現的?

2021-02-15 知識分子

註:

1. 變源是指一定時間範圍內在光度上有變化的天體源,這類天體源多是恆星死亡爆炸的產物,比如超新星,伽馬暴等。

2. 因發現GW170817 發表的論文有多少篇?請看此連結: https://lco.global/~iarcavi/kilonovae.html。感謝LCOGT項目組的 Maria Drout,Iair Arcavi 和Stefano Valenti的整理。

3. https://kilonova.space,匯總了人類至今發現的一顆千新星和4顆千新星候選體的各類相關信息。

4. 當有人發現伽馬暴源,會第一時間把坐標信息公布,以方便全球同領域的其他科學家跟隨觀測,類似於光學上的Atel,The Astronomer’s telegram。LIGO運行之後,做的LIGO GCN也有著相同的功能,當用戶在LIGO的網站GraceDB上註冊之後,可以選擇郵件或者電話接受GCN,也可以在GraceDB上查詢以往的GCN,本文所指的GCN都特指LIGO GCN。

 

參考文獻:

1.Abbott et al, Multi-messenger Observations of a Binary Neutron Star Merger, 2017, APJL, 848: L12

2.Valenti, Sand, Sheng et al, The discove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of GW170817: kilonova AT 2017gfo/DLT17ck, 2017, APJL, 848: 2

3.Wright et al, Machine learning for transient discovery in Pan-STARRS1 difference imaging, 2015, MNRAS, 449: 451–466

4.Sheng et al, An empirical limit on the kilonova rate from the DLT40 one day cadence Supernova Survey, 2017, APJL, arXiv:1710.05864

5. 楊聖,小口徑望遠鏡的逆襲:關於中子星合併,這些你並不知道.2017,《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在宇宙中的恆星爆炸裡,千新星是威力最大最糟糕的一種
    千新星是兩顆中子星碰撞而產生的,而它能產生的爆炸非常壯觀。NASA, ESA, AND A. FEILD (STSCI)當一個巨大的行星耗盡燃料死亡,它也許會在一場輝煌的爆炸中結束一生,而這種爆炸,叫做超新星。
  • 55億光年外,千新星孕育了一顆磁星,傳統理論再次遭遇挑戰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天文學家Wen-fai Fong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在55億光年以外,發現了一顆千新星,或許可以告訴我們這種恐怖天體的來源。所謂的千新星,指的是兩顆緻密星併合過程中的天文事件,比如雙中子星、雙黑洞或者是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併合,由於峰值亮度可以達到普通新星的1000倍而得名。
  • 數百年前的「新星」爆炸又出新解,真實身份仍難確定
    350年前(即1670年),法國修士Anthelme Voituret在狐狸座(Vulpecula)看到了一顆陌生而明亮的星星。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這顆恆星變得幾乎和北極星一樣明亮,但僅僅一年後,它就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人們稱其為「狐狸座CK」(CK Vulpeculae)。
  • 最新發現:手機鋰電池、銀河系和太陽系的鋰元素,來自新星爆炸!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Sumner Starrfield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將理論與觀測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確定一類被稱為經典新星的恆星爆炸是我們銀河系和太陽系中大部分鋰的來源,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 千新星!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
    千新星!中子星碰撞產生大量的黃金和鉑金(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如果你從來沒有聽說過「千新星」這個詞,不要覺得難過,因為這似乎並不常見。上面的插圖顯示的是中子星碰撞之前,從中子星上剝離出來的熱的、密集的、膨脹的碎片雲。
  • 這些宇宙怪咖,撞出了金銀、稀土、核燃料與絢麗的千新星
    如果這兩顆恆星都爆炸為超新星,而且都留下中子星,而且爆炸後的兩顆中子星依然沒有分離,它們就可以構成中子星雙星系統,繼續繞著共同的中心旋轉。如果兩顆恆星一顆爆炸後成為中子星,另一顆爆炸後形成黑洞(或者直接收縮為黑洞),它們就構成中子星-黑洞雙星系統,繼續繞著共同的中心旋轉。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這樣的繞轉,會輻射出引力波,導致能量損失。
  • 發現2千多年歷史的新星殘骸!
    哥廷根大學研究小組首次在星系球狀星團中發現了一顆新星的殘骸。殘餘物位於球狀星團梅西耶22的中心附近,用現代儀器觀測到。研究結果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新星是恆星表面氫的爆炸,它使恆星變得更加明亮。殘骸形成了一個發光星雲。
  • 數百年前「新星」爆炸又出新解
    來自過去的爆炸350年前(即1670年),法國修士Anthelme Voituret在狐狸座(Vulpecula)看到了一顆陌生而明亮的星星。長久以來,它一直被當作第一顆已知的新星(nova)——由於雙星系統(由白矮星和類太陽恆星構成)中的爆炸產生的天文學事件。2015年,天文學家首次否定了這一觀點,他們提出,狐狸座CK是兩顆正常恆星劇烈碰撞後的結果,它並不是新星。
  • 美國宇航局的任務有助於揭示新星爆炸中衝擊波的威力
    新星爆炸「多虧了一顆特別明亮的新星和一次幸運的突破,我們能夠收集到迄今為止一顆新星最棒的可見光和伽馬射線觀測隨著時間的推移,白矮星不斷加深的氫層達到了臨界溫度和壓力(對於一個所謂的經典新星,比如V906船底星來說,可能需要數萬年的時間),然後它會爆發一種失控的反應,把所有積累的物質都吹走。每一次新星爆炸釋放的能量是太陽一年輸出能量的1萬到10萬倍。天文學家每年在我們的星系中發現大約10顆新星。費米後來在2010年發現了第一顆新星,至今已觀測到14顆。
  • 一顆垂死恆星的灰燼,揭示太陽系是如何誕生的!
    由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粒在一顆逝去已久恆星垂死掙扎時形成的塵埃。這一發現對現有一些理論提出了挑戰,這些理論認為,瀕死的恆星是如何為宇宙播下形成行星的原材料,並最終形成生命的前體分子。在南極洲收集到的一顆球粒隕石中,這個微小斑點代表了真正的星塵,很可能是在我們的太陽存在之前,一顆爆炸恆星拋入太空的。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新超新星,其亮度、能量和質量創人類宇宙紀錄
    經過三年多的跟蹤分析,科學家終於揭示了註定要發生的事情:人類見過的最亮、最具活力的超新星。 根據2020年4月13日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一篇新論文,這很可能是整個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也許是我們觀察到的恆星中質量最大的恆星。在內部,它保存著所有第一顆超新星的線索:宇宙中第一顆恆星產生的超新星。
  • 南極洲隕石中有神秘星塵,新星爆炸和太陽系起源有何關聯?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對這些成分和模型進行了對比,從而確定了它的來源:可能是來自一種叫做新星的特定類型的恆星爆炸。所謂新星爆炸,指的是發生在白矮星和普通恆星之間的能量交換,在這個過程中,這顆恆星燃燒掉了大部分核燃料,而白矮星則將另外一顆恆星作為自己的食物,吸收了足夠的新材料,然後在這次巨大的爆發中讓自己重燃,緊接著再將物質噴射到太空之中。
  • 千新星!引力波和輻射(內含中文視頻)
    天文志願字幕組(有錯誤的地方望各位指出)翻譯:@從科伊伯帶隧穿到奧爾特雲 審核 :@Y東東Y解說詞(字幕翻譯:天文志願字幕組,若有錯誤,歡迎指出)\N【視頻版權:Fraser Cain】天文學家們開拓性得探測到了1億3千萬光年外\N的一個星系中的雙中子星合併他們探測到了引力波和因合併釋放出的輻射衝擊波第一次觀測到了千新星
  • 新星的奧秘!人類首次揭開新星爆發的神秘面紗
    它們在低地球軌道上工作,可以觀測到的天空部分幾乎沒有限制。這次對新星的觀測純粹是巧合。  這個衛星系統花了幾個星期觀察了卡琳娜星座的18 恆星。這天,一顆新星出現了。英國運營經理雷納·庫施尼格在日常檢查中發現了新星。  這次對新星的觀測純粹是巧合。這個衛星系統花了幾個星期觀察了卡琳娜星座的18 恆星。這天,一顆新星出現了。英國觀測員雷納·庫施尼格在日常觀測中發現了它。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內情
    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人終於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四十年前的那天,激動和喜悅的心情,傳遍了整個祖國大地,巨龍騰飛,震動了整個國際朝野。但是,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談何容易。
  • 【7.16】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後的四個人
    7月16日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1 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30分。1941年12月6日,在羅斯福的推動下,美國正式制定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絕密計劃,羅斯福賦予這項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不惜一切代價,搶在德國之前,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
  • 人類首次看到「引力波」,這一次中國沒錯過!
    我國包括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國內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望遠鏡在內的多臺設備參與觀測引力波事件,我國科研人員還藉助引力波光譜解開了宇宙中金、銀等超鐵元素的產生之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臺和電磁波望遠鏡同時觀測到同一個天體物理事件,標誌著以多種觀測方式為特點的「多信使」天文學進入一個新時代。
  • 中子星合併產生的磁星發出光是經典千新星的10000倍
    最高新星的峰值亮度達到經典千新星峰值亮度的10,000倍的新星,在宿主星系的左上方顯示為亮點(由箭頭指示)。 據信中子星的合併產生了一個磁星,它具有非常強大的磁場。磁星產生的能量使爆炸產生的物質變亮。合併產生了一個燦爛的千新星事件,這是有史以來最明亮的一次,它的光終於在2020年5月22日到達地球。光首先是伽馬射線爆炸,稱為短伽馬射線爆炸。
  • 新引力波發現全過程: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 從此對宇宙有了感知
    當這兩個物體結合在一起時,它們彼此急速地相互纏繞,形成一個巨大的火球,用地球上的望遠鏡也可觀測到。全球三個不同的引力波觀測站在8月份收到了信號:兩個位於美國的觀測站, LIGO(這是去年歷史上首次發現引力波)以及位於義大利的第三個觀測站室女座。由於三家觀測站的合作,天文學家鎖定中子星合併區域,縮小範圍至南面天空一小塊區域。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五十五周年,請歷史記住他們!
    1964年10 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明天就是其五十五周年紀念日。從1960年我國第一枚自主研製的飛彈成功發射;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到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