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防蟲網的門可要關緊,不然蟲子進來了。」6月17日,在海口市城西鎮蒼東村,高建明像往常一樣來巡菜地,一邊用手整理菜地上的「蚊帳式」簡易防蟲網,一邊叮囑菜農張民輝。
張民輝種的菜長勢不錯,綠油油的菜葉光滑飽滿,一旁的黃色粘蟲板也沒有粘到「漏網之蟲」。而與之相鄰的菜地,按傳統方法搭建的敞開大棚裡,菜葉上有不少蟲眼。
「多虧這個『經濟適用房』!」張民輝說,海南夏季高溫多雨,蟲害多發,這種簡易防蟲網,解決了他多年來高成本、難種菜的煩惱。
張民輝口中的「經濟適用房」,正是來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高建明博士團隊發明的簡易防蟲網。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高建明介紹新技術中的物理餓蟲法。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這樣種菜成本更低更環保
物理防蟲技術瞄準海南夏季種菜難題
據省農業農村廳調研報告顯示,我省海口、文昌、瓊海、澄邁等瓊島東北部市縣適合種植常年蔬菜,但由於夏秋季高溫和暴雨天較多,很難露天種植。
海南夏季蔬菜種植成本高,有一部分就是花費在建大棚和防控病蟲害上。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李鵬介紹,目前我省使用的傳統鋼管蔬菜大棚,每畝造價1.5萬元,因為颱風暴雨的影響,每年還需投入2000元至3000元來維修大棚。
一方面,如何降低種植成本,成為困擾當地菜農多年的難題。另一方面,菜農在用大棚種植蔬菜的過程中,又普遍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高建明的注意。
兩年前,他在海口市「菜籃子」蔬菜種植基地之一的蒼東村發現:菜農原本是通過加蓋大棚進行菜地防蟲,但實際上,很多大棚的大門卻敞開著。
「大棚內氣溫高,溼度大,葉菜容易發病,不得不敞開門讓菜地空氣流通。」當地菜農解答了高建明的疑惑。
大門敞開,大棚的防蟲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很多菜農在大棚內分塊種植蔬菜,分批收割,確保隨時有菜賣。但這樣的缺點是,不能同種同收,一塊菜地的蟲子如果沒有被及時殺滅,就會遷飛性傳染給其他菜地的蔬菜。」高建明說。
那有沒有一種既防風雨、蟲害,又降低成本的大棚搭建方法呢?
心繫著菜農的煩惱,高建明團隊開始防蟲網新技術的研究。「跳甲蟲是給蔬菜造成重大危害的害蟲之一,實驗主要瞄準它,雖然這種蟲子抗藥性強,但沒有蟲子是餓不死的。」高建明決定採用更環保的物理餓蟲法來除蟲。
他在微信朋友圈中記錄物理餓蟲和測試紗網防蟲性能的實驗過程:3月13日,天氣:毛毛雨;蟲類:跳甲蟲。開始飢餓時間3月10日,餓死時間3月17日;5月8日,將幾百隻跳甲蟲分裝後放在人工氣候箱,並在網袋外放葉菜誘蟲逃出……
經過2個多月的摸索,高建明團隊的「可大幅度減藥增產的防蟲網新技術」逐漸成形:用塑鋼替代部分鋼管搭建防蟲網,每畝造價可降至5000元;用29目密度的紗網,防蟲效果最好;棚裡的蔬菜採收後立即清除殘葉及雜草,晾地7天,如此進行物理餓蟲後再開始下一輪種植。
在海口市城西鎮蒼東村,有部分菜地應用了成本更低、更環保的防蟲網新技術。 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從吃「閉門羹」到成「活招牌」
新技術已在海南多地及廣東、湖北、吉林等地推廣
研究有了成果後,高建明時常跑到蒼東村菜地和菜農「套近乎」,希望推廣防蟲網新技術,但卻吃了不少「閉門羹」。
農業科研人員和有幾十年種菜經驗的菜農比,誰更懂種菜?「我們種了這麼多年菜了,這些技術根本沒有用,你還是走吧!」有菜農和他說,曾經有科研人員來村裡搞實驗,結果卻讓菜農虧得厲害。
高建明聽後十分感慨:「科技成果要想走出實驗室,歸根結底還是要技術過硬。我們的技術已經經過兩年的反覆論證,心裡有底了!」
為了消除菜農心中的芥蒂,他決定用團隊的科研項目資金,資助蒼東村菜農覃日才先用上新技術。
在高建明的幫助下,半信半疑的覃日才在自家的菜地裡搭建起了新的防蟲網。搭建過程簡單方便,防蟲效果也很明顯,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覃日才算了一筆帳:搭建1畝簡易防蟲網的費用約為5000元,是一畝傳統鋼管大棚三分之一的價格。以種植1畝葉菜為例,由於病蟲害減少,種一茬增產500斤,每斤按2元計算,多收入1000元,同時還可減少除蟲和人工成本200元,合計每畝每茬增收1200元。一年按種植6茬葉菜計算,多收入7200元。
覃日才的試用成果成了新技術的活招牌。在他的帶動下,蒼東村已有包括張民輝在內的10戶菜農應用了防蟲網新技術。海口周邊還有不少菜農主動找高建明「求技」。
在海口市新坡鎮農豐村,已有20多戶菜農採用新技術種植蔬菜。6月8日,不少菜農正在給大棚曬地,準備進行下一輪播種。在農豐村委會辦公樓前,村黨支部書記林尤東忙著帶領村民將剛採收的苦瓜稱重,「你看,用高博士的方法種植的苦瓜,樣子好看,不愁銷路,這些都被海口的餐館預定了!」
目前,「可大幅度減藥增產的防蟲網新技術」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已在海南的海口、文昌、澄邁、白沙等市縣,以及在湖北、廣東、廣西、遼寧、吉林等地推廣。
新技術傳遞綠色生產理念
建議探索「企業+農戶」模式打造常年蔬菜品牌
在推廣的過程中,高建明團隊還根據海南的氣候特點,不斷提升該技術的各項性能。
比如在防雨上,新技術可以通過提高紗網表面疏水性,分散雨水,減少帶菌泥水濺到菜葉上引起爛菜;在防風上,為防蟲網四角和頂部增加塑鋼線固定等措施,加強設施的抗風性。
「新的防蟲網透風透氣,抗颱風能力比較強,團隊在文昌海邊高坡上搭建的防蟲網棚已使用3年了,至今完好。」高建明說。
「防蟲網新技術為海南蔬菜種植管理模式做了一個很好的探索,推廣後還將有助於菜農樹立綠色生產的新理念。」李鵬表示,防蟲網新技術解決了海南原有大棚面臨的夏季高溫種菜難題,同時,通過物理餓蟲法除蟲害,農產品更綠色,成本更低。
李鵬認為,下一步,海南可藉助防蟲網新技術,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即企業或合作社建設防蟲網,有償提供給種植戶,並統一提供種苗、技術、收購等服務,農戶則專注進行菜地的精細化管理,「同時,政府部門和農業科研院所還要加大扶持力度,研發推廣適合夏秋季節種植的耐熱性蔬菜品種,完善種植蔬菜的配套設施,將海南常年蔬菜品種打造成品牌,發展成特色產業。」
(本報海口6月22日訊)
總策劃:曹健 韓潮光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視頻拍攝:袁琛
視頻文案:孫婧
視頻剪輯:陳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