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2日,尤裡加加林身著90公斤重的太空服、乘坐重達4.75噸的宇宙飛船──東方1號進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的人,也是第一位從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這次航天飛行使加加林立即馳名全球,他榮獲列寧勳章並被授予蘇聯英雄和蘇聯航天員稱號,蘇聯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許多街道,並為他建立了紀念碑。1968年3月27日,他因一架雙座噴氣式飛機墜毀而罹難,留下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 為紀念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壯舉,俄羅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為宇航節,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緬懷這位英雄人物。 這是加加林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1968年3月27日 加加林遇難
事件回顧
1968年3月27日,蘇聯第一位進入宇宙空間的航天員加加林在一次飛行中因乘坐的一架噴氣式飛機墜毀而罹難,享年34歲。
加加林乘坐的東方1號航天飛船於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7分發射升空,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29分,於上午10時55分降落在蘇聯境內。他榮膺列寧勳章並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1962年5月1日,蘇聯太空人、蘇聯英雄尤裡加加林與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雪夫在列寧墓觀禮臺上。
加加林--世界第一名航天員
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世界第一名航天員,蘇聯英雄,蘇聯太空人,蘇聯紅軍上校飛行員,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1959年10月,前蘇聯首位太空人的選拔工作在全國展開。加加林從3400多名35歲以下的空軍飛行員中脫穎而出,成為20名入選者中的一員,並於1960年3月被送往莫斯科,開始在前蘇聯太空人訓練中心接受培訓。在訓練中,加加林憑藉其堅定的信念、優秀的體質、樂觀主義精神和過人的機智成為前蘇聯第一名太空人。1960年,加加林加入共產黨。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在最大高度為301公裡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於上午10時55分安全返回,降落在薩拉託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區,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他駕駛的東方1號飛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載人進入外層空間的太空飛行器,就在他的108分鐘的飛行過程中,加加林由上尉榮升為少校。
加加林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宇宙飛行後,全世界都對他揮手致敬,莫斯科以極其隆重的儀式歡迎凱旋的航天英雄:禮炮在轟鳴,歡騰的人群在喊叫,豪華的護送隊,為加加林加冕大大小小的國家勳章。在這次歷史性的飛行之後,加加林榮獲列寧勳章並被授予「蘇聯英雄」和「蘇聯太空人」稱號,並曾多次出國,訪問過27個國家,22個城市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1962年,加加林當選為第六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64年11月任蘇聯—古巴友好協會理事會主席。
首次太空飛行之後,加加林又進茹克夫斯基航空工程學院學習,並出色地答辯了畢業設計,學院推薦他到高等軍事學院研究生院當函授生。加加林也積極參加訓練其他太空人的工作,1961年5月成為太空人隊長,1963年12月榮升為太空人訓練中心副主任。 在訓練其他太空人的同時,他自己並沒有放棄訓練,夢想著能夠再次進入太空。1967年4月,他完成了聯盟號飛船首次飛行的培訓準備工作,成為太空人科馬羅夫的替補。他在進行宇航訓練之餘,並未放棄駕駛殲擊機,還專門進入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學院繼續學習飛行,並於1968年2月畢業。
死亡之謎
「太空第一人」死於飛機墜毀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由於最後調查人員確認:飛機在與地面碰撞前,所有系統都工作正常。因此一時間,針對飛機墜毀的原因出現了 20多種不同版本的猜測:有人懷疑飛機在空中發生了爆炸;有人懷疑是機艙密封出了問題;也有人稱可能是異物進入了發動機;甚至有人認為加加林和謝寥金是酒後駕機;有人懷疑飛機是與飛行區域內的氣象氣球碰撞後失事的;還有另外一些人則懷疑加加林是被害死的。
俄羅斯媒體還曾傳出另一個「失事原因」版本。該版本稱,加加林的死亡應該歸咎於機上另一名飛行員謝寥金糟糕的身體狀況。報導稱,謝寥金的心臟有問題,他很可能在飛機上突發心臟病,一下子失去了知覺,加加林措手不及之下無法控制飛機,於是米格-15殲擊機向地面墜去。該報導稱,加加林本來可以利用彈射裝置挽救自己的生命,但他顯然不願意輕易地放棄飛機。
調查發現,那架米格-15殲擊機是在離地面250米到300米、傾斜角達到70°到90°,幾乎是垂直俯衝著墜毀的。兩名飛行員顯然想努力使飛機擺脫俯衝狀態,但時間只剩2秒鐘。
另據《真理報》披露,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駕駛「東方1號」飛船進入太空,繞地球飛行了108分鐘。事實上在那次航天飛行中,加加林也曾遭遇過險情:當他從太空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他所乘坐的下降裝置也一時無法與飛船脫離,加加林折騰了10多分鐘才得以脫離險境。《真理報》還披露,當加加林乘坐「東方1 號」飛船進入太空後,蘇聯曾提前準備了「三份聲明」。其中一份聲明就是「故障聲明」。(新華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