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詞迭出,更得咬文嚼字(解碼·語言規範)
核心閱讀
如今,網絡生活已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應運而生的網絡語言也成為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常用語。網絡語言有很強的口語和方言特點,善於利用漢字形音義上的各種可能性,形成有想像力的超常規詞句組合。不過,在體現創造力的同時,也有一些流行語存在生造甚至低俗等問題,需要大家提升話語修養、正確看待和使用網絡語言,共同促進語言的健康發展。
最新一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接近六成。中國民眾「觸網」的25年間,從「大蝦」「美眉」到「盤他」「硬核」,新詞彙、新句式、新用法層出不窮。2012年,《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新增「粉絲」「山寨」「雷人」等網絡詞語;2015年,「任性」寫進了當年《政府工作報告》……但與此同時,不規範、誇張、低俗等也成為一些網絡語言的標籤。
在語言生活活躍的當下,應當如何看待和使用網絡語言,促進語言健康發展?
網絡語言是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都有特色的社會方言
北京大學中文系長聘制副教授、研究員邵燕君仍清晰地記得,2011年春季學期,她開設了一門網絡文學研究課程。在課堂上,邵燕君突然發現,自己聽不懂學生說的話了。比如,「人品不好」不是批評人的品格脾性,而是說運氣不佳;「羈絆」不是束縛、阻礙,而是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原來,學生們有自己的一套交流『術語』,除非你懂這套話語體系,否則他們的世界不會對你真正開放。」
「網絡語言是一種全新的、朝氣蓬勃的語言文化現象,可以說是年輕人在虛擬空間上的『現代漢語』」,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介紹,網絡語言不是幾句網絡流行語,而是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都具有特色的社會方言。網絡語言有很強的口語和方言特點,善於利用漢字形音義上的各種可能性,形成有想像力的超常規詞句組合。「囧」「槑」等網絡用語激活了沉睡在字典中的死字,「敲黑板」「開腦洞」等鮮活貼切的表達則體現了網友的創造力。
「我說笑尿了,媽媽問我為什麼這麼不小心」……在微博和朋友圈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段子。《中老年網際網路生活研究報告》指出,中老年人的網際網路應用集中於溝通交流和信息獲取。但是,誇張的網絡語言表達,讓一些中老年人在「觸網」時摸不著頭腦。
點開熱門新聞、熱門微博的評論區,在網友熱烈的討論中,難免會看到一些低俗網絡用語。《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8)》顯示,各類網站評論區低俗詞語使用率達到0.8%,幾乎每100個詞中就有一個低俗詞,網評低俗詞語使用已成普遍現象。不同網站的低俗詞語使用程度不同,在某網站娛樂頻道評論區,某一低俗詞語在抽查的500萬字中就出現了1.1萬次。
發聲者文化水平、價值取向不同,網絡語言難免魚龍混雜
「求擴列」的意思是「請求添加好友」、「暖說說」的意思是積極回復點讚社交媒體狀態、「xswl」是「笑死我了」的縮寫……最近,一篇介紹「00」後網絡語言的文章,讓不少自詡網際網路資深用戶的「90後」網友表示,「00後」的世界我們不懂。
「不懂對方使用的網絡語言,是很正常的事情。過去,人們靠血緣、地緣等關係聯結到一起,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社會方言。網絡社會是由許多基於興趣愛好的『趣緣』社區組成的,不同『趣緣』社區的網絡語言也有差異。」邵燕君說,「當然,特別有表現力的網絡語言可以打破社區間的壁壘,成為網絡流行語,甚至打破『次元壁』,從網絡世界進入報紙、電視等主流話語體系。」
「相比現實生活中字斟句酌的語言,網絡語言的語義普遍淡化了。」申小龍說,如果不了解網絡語言的這個特點,就會產生反感。一方面,一些誇張說法表達的意思很平常;另一方面,一些現實生活中親切禮貌的說法,在網絡上顯得冷漠生硬。「過去,『呵呵』表示開心,但在網上,『呵呵』成了應付的代名詞,現在發展到『哈哈』都不夠,得打出一串『哈哈哈哈哈』,才能真正反映開心;原來用一個『嗯』就能表達的意思,現在至少要說兩個『嗯』才顯得客氣。」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指出,網絡低俗語言產生主要有4個途徑,一是生活中的髒話經由網絡變形而受到廣泛傳播,二是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三是英文發音的中文化、方言發音的文字化,四是網民自我矮化、諷刺挖苦的創造性詞語。使用低俗語言的主要情景是以情緒發洩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和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
「現在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每個人的文化水平、價值取向、認知水平不一樣,表達出來的內容有高下之分,網絡語言也難免魚龍混雜。低俗語言在語言生活中客觀存在,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任其在網絡上使用甚至泛濫。」商務印書館漢語編輯中心主任餘桂林說。雖然各網絡平臺都在用戶條款中倡導用戶使用文明用語,並建立了低俗內容屏蔽機制,但用戶很容易通過諧音、字母縮寫等方式繞過屏蔽機制,使用和發表低俗網語。
合理規範、有序引導,讓網絡語言在良性環境中健康發展
「用一個字、一個詞描述當年的中國和世界。」2006年,首次「漢語盤點」活動舉辦,「草根」「惡搞」等網絡流行語入選當年「國內詞」;2012年起,「漢語盤點」新增「十大網絡用語」評選,元芳你怎麼看、躺著也中槍、給跪了等入選;在去年的漢語盤點2018活動中,錦鯉、槓精、官宣、C位、土味情話等被評為「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人民網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華新多次擔任「漢語盤點」專家,他說:「網際網路是當今社會最鮮活的漢語應用場景,『漢語盤點』也是盤點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心理,不可能離開網絡用語。至於網絡流行語能否沉澱下來,得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接地氣,二是具備基本的文化品位,否則行而不遠。」祝華新建議,使用規範語言,抵制低俗網語,主流媒體、教科書、政府公文應帶頭示範,起到文化導向作用;同時組織評選年度違反公序良俗的網絡流行語,建立「負面清單」,提醒全社會警惕慎用。
為了打破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次元壁」,邵燕君和十幾位北大中文系學生組成研究團隊,搜集了245個網絡文化核心關鍵詞,追本溯源,詳加註解,並形成了《破壁書》一書。「所謂『破壁』是雙向的,聽不懂的人要積極了解學習網絡新詞新語,網民也要提升話語修養,不要在『趣緣』社區之外不分場合地使用網絡語言。」邵燕君說。
「從語言發展的趨勢看,一些當時不規範的特例慢慢變成了規律,被廣大語言使用者接受認可,語言文字規範也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調整。只要語言發展沒有偏離軌道,時不時地出現分支,其實是對道路的延伸拓展。」餘桂林說,「語言發展要堅持主體性,多樣性也必不可少。網絡生活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語言也是語言生活的重要組成。讓現代漢語排斥網絡語言是不可能的,只能引導網友正確使用,讓網絡語言在良性的網絡環境中健康發展。」(許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