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之前留言互動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長希望在小伴龍收穫教育孩子的知識,不少家長也會自主上網搜尋一些教育內容,但容易出現一種問題:
比如基礎性教育常識總是很常見,大多是翻炒舊的教育概念;比如了解的內容很碎片,不成體系;比如內容真實性以及科學性值得懷疑等等。
小伴龍編輯部特別重視這個問題,針對於此,我們特別準備了關於提升孩子認知能力的【父母答疑專欄】讓家長們可以在此了解到更多關於孩子【推理能力】【感知能力】【數字計算能力】【詞義理解能力】【空間知覺能力】等板塊知識。
希望在【父母答疑專欄】我們能更好地認識自己,也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今天第一期內容,小伴龍準備了「色彩與認知」的課題,
提到色彩教育,絕大多數時候是被家長誤解的,認為不過是拿著彩筆塗鴉,畫一些簡單圖形而已,導致有的孩子視覺認知敏銳度發展不均衡。
其實正確的色彩認知教育並沒有那麼簡單。
色彩影響孩子的選擇
色彩,一直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做的選擇以及審美認知能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但不同的孩子對不同顏色卻有著不同的喜好與反應。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某種顏色而完全把孩子歸類在某種性格特徵之下以及現實價值之中,但也不能放棄孩子對於色彩感的關注。
比如具備「高度審美觀」、「細心體貼」、「優雅」、「柔順」特質的孩子喜歡粉色,但容易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
比如喜歡黃色的孩子有兩者傾向:一種是對事物表現出坦率的心理狀態,而另一種則將不滿足的心理轉變成一種強烈的願望。
比如熱情且有活力富有冒險精神、外向、活潑、坦率的孩子大多喜歡紅色等等。
以上對不同的顏色所說明的色彩心理現象只能是一種傾向。因為孩子喜歡某種顏色不能完全穩定的體現出孩子的人格、價值觀。
它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過程,只能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識別孩子當前狀態的一種工具。
除此之外,色彩視覺鍛鍊影響孩子的視覺力、記憶力,還有孩子的審美能力。
心理學家曾做實驗證實,對色彩有敏銳感覺的孩子,往往對色彩辨認的知覺度比較強,這類孩子在性格上表現出熱情、開朗、對新事物認識有強烈渴望,並且有較強烈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和自控能力。
孩子通過親身體驗包括看、聽、觸、摸、嗅等多種感覺來感知世界,並利用審美直覺來加以表現、表達,激活兒童對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從而強化兒童對事物的感知,培養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
既然色彩對孩子認知行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色彩信息輸入到孩子大腦再將信息輸出的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的呢?
色彩認知的形式
孩子對色彩的認識有三種表現形式。
一種來自對生活的觀察,比如紅花綠葉,比如紅襖綠褲,比如吃的、用的、看到的,都會直接形成色彩印象,最後以語言的方式表達輸出。
這種色彩印象是最深刻、最牢固、也是最接近事實的。
二是通過臨摹、觀看美術作品從而獲得間接的色彩印象,比如原野山川、早晨的日出、傍晚的晚霞、落日餘暉等等。
如果孩子智力發展水平受限,暫時不能通過直接觀察現實生活場景識別色彩時,那麼色彩認識的來源,大多來自家長引導觀看的圖片、影像資料等方式,從而形成色彩的記憶。
第三種則是通過繪畫的方式,讓孩子進入到畫境裡,輸出自己對物體認知出的顏色,從而發現孩子在直接觀察中的不足。
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在心理層面強化感知力,沉澱豐富的色彩知識。
臺灣鄭明進先生在《怎樣了解幼兒的畫》中認為:通過兒童畫可以發現孩子的性格。
例如心情愉快、活潑時,用色豐富且傾向於明朗的黃、紅、粉紅、黃綠等。色調而在憂鬱、煩悶、不安時用色較少且傾向於黑、紫、暗綠等色調。
以上三種色彩認知形式,其實在我們教育當中都會涉及到,只是,很少家長能夠系統的通過這三種渠道培養孩子的色彩認知力。
如何更好地培養孩子色彩認知力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是通過認知結構的改進和轉換實現的。認知結構是個人在認知和理解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內在心理結構。
這種方式幫助孩子更好的給思維找到一個儲存的地方,就像房屋有結構一樣,不同的房間有不同的功能,用來儲存不同的物體。
認知結構在大腦中並沒有相應的生理結構,是記憶、思維、動作和策略相互滲透的一種結果,孩子通過色彩的認知去認識和理解身邊的世界。
但認知結構並不是一個恆定不變的結果,而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
那麼如何啟發性培養色彩認知呢?
·通過多種玩色遊戲,激發孩子對色彩的興趣
馬克思曾說:「色彩的感受是一種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根據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遵循繪畫學習的原則。
幼兒往往有很好的直觀印象記憶,並對色彩明亮、鮮豔的東西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比如在家,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用喜愛的色彩畫線條、畫圓圈,雖然沒有創造什麼形象,但孩子們仍樂此不疲。
這時鼓勵孩子在畫紙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顏色水,再用吸管從不同的方向吹,畫面上的顏色相互流淌融合,創造出色彩斑斕的圖畫。
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引導孩子認識基本色,再辨別較多的色彩,培養幼兒對色彩的興趣。
·從大自然中尋找色彩,培養孩子感受色彩的能力
孩子們的童年,最初是一張白紙,而上面的畫作的色彩,則是日常家長通過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匯聚而來的。
通常我們會看到孩子們的畫上會有藍天白雲、旭日斜陽、青山綠水、奇花異草、可愛的動物等等。
年齡越小的孩子,對自然界的嚮往越大。
帶孩子利用起自然素材的美,可以引導孩子更好認識以後接觸到的自然事物。
·運用中外名畫,提高幼兒對色彩的表現力
當然不是簡單的給孩子看就夠了,而是有選擇性的使用一些色彩飽和度鮮明、與生活場景接近的畫作。
比如梵谷的《向日葵》,比如馬蒂斯的《穿時裝的女人》,比如蒙德利安的《紅黃藍構圖》。
還有民間藝術中色彩渲染的京劇臉譜、剪紙、純手工編織品等。
在欣賞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學習、模仿畫作中色彩的搭配,從而提高孩子對色彩的表現力。
·啟發孩子全面觀察色彩
孩子的辨色能力越強,就越能主動選擇與物體相似的顏色來畫畫,使得孩子對顏色的知識和技能逐步發展成為辨別和運用的能力。
比如在講故事的時候,說到蝴蝶,就可以啟發孩子畫出自己喜歡的蝴蝶,儘管千姿百態,但按故事規定:紅蝴蝶、黃蝴蝶、白蝴蝶印象,孩子在塗色時首先會想到蝴蝶的顏色。
最後再讓孩子觀察實物,以此來糾正自己色彩認知的偏差。
兒童畫的奇異想像和詩情童趣,往往會因為技法上的幼稚而被成年人所忽略和忽視,
但是只要家長認真地傾聽孩子們談畫,就常能發現許多被人們忽視的美。
只有用心的地傾聽孩子們談畫,觀察孩子的用色,家長才能真正看懂孩子們的作品、讀懂孩子的內心,
也才會讓孩子們在眾人的褒獎與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從中更好地了解孩子,引導孩子在畫作中的無限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