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早先的生活中,可能並不知道什麼是溫度,當人類擁有火源那一刻起,只能感受到火會帶給人們溫暖,而風和冰這些物體只會讓人們感受到寒冷,至於為何會感受到,身體最先感受然後傳給了你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會觸發身體的機制來禦寒或者警告你很燙,很危險。
但要讓你表示一下這種物體到底有多熱,或者說有多冷,你怎麼表達?哇撒,這東西真熱乎,超熱乎,真寒冷,超冷啊!!!停停停,出戲了,大概意思就是無法表達冷熱的概念。於是人們就需要對一個物體所蘊含的熱能或者是寒冷有一個指標(量化),於是溫度這個詞語也出現在了人們的字眼當中,用來表示物體含有的(能量差異)。
現在的話,你再問身旁的人,這是多少度(水),他們會給你一個具體的指數,你會根據這個指數推算出許多結論,這溫度會不會傷害你,這溫度到0是不是就成為冰水混合物了,人體溫度到達38°C以上是不是就發燒了,需要及時去醫院治療,100°C的水會讓人大面積燒傷等等。
超過100°C會發生什麼呢?400度什麼概念,鉛直接被融化,500度鐵直接成為烙鐵(暗紅色),100度鐵已經融化了,3000度鐵直接氣化,所有化學分子變成虛無。
太陽表面的溫度大概有6000°C,什麼概念,這就不要拿物體來比較吧,直接拿能量,先是所有的原子都被電離,溫度再往上,沒有任何的化學結構,中性原子也沒有,幾乎都是帶電的原子核,還有電子組成的等離子體。
當溫度高達400萬°C的時候,質量最小的恆星開始緩慢的核聚變反應,將氫變為氦,到達太陽核心的溫度時(1500°C)氦直接變為,碳、氧、氮,不過太陽就是宇宙中最熱的存在?像太陽這種黃矮星,在宇宙中分布的不是很多,而是更多,大部分直接超過了太陽的溫度、質量和體積。它們也都是恆星的存在,核心溫度更是高達數十億的溫度,是的,這會引起一場能量爆炸!
不過這可比1.4億億億億溫度還少著呢?我們繼續回過頭來找一下,既然宇宙沒有?那麼地球底下會不會有呢?提前公布(沒有的哈)!熱量其實就是微觀層面上的粒子所包含的動能,那麼在一個包含了很多粒子的系統中,它的熱量也是所有粒子的平均動能。
換句話說,粒子平均動能越高,溫度就越高(溫度是測量一個系統中粒子平均動能的物理量),如果說空氣中的分子如果運動較快,就會使你感受到溫度,反之,你就會感受到寒冷。至於1.4億億億億的溫度其實還是在宇宙中。
嚴謹來說,是早期的宇宙,在宇宙誕生不超過一分鐘的時間,宇宙溫度達到了2萬億攝氏度,質子和中子會被分解為夸克和膠子,物資最基本的粒子狀態,宇宙誕生的前一秒鐘,溫度達到2千萬億溫度,所有的粒子都在宇宙中以光速的速度碰撞,並且還會產生許多未知的物質粒子。
那麼宇宙沒誕生的溫度是什麼呢?一片混沌虛無的狀態,宇宙沒有產生更多的粒子,粒子也不會以光速,只有一種像波的性質。像光子一樣,波長更多,具有更多的能量,最高溫度也達到了1.4億億億億°C,也就是普朗克溫度1.4×10^32K,對應的時間為10^-36s。
最後告訴你們一條秘密哦!創造這樣的溫度,你就是造物主哦!(相當於再次炸出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