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在現在來說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在冬天的時候還好,能隔幾天洗一次,但是在夏天一天不洗就會異味滿身,還會被人認為是「髒」。尤其是女性,對於自身的乾淨程度更是十分苛刻,但是在古代洗澡卻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
古人對洗澡也是很重視的,但是奈何條件不高。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官員、宮中的妃子洗澡,但是並不頻繁,卻從未看過窮苦人洗澡,這是為什麼呢?
在古代,洗澡被叫成沐浴,到春秋時期,我國人民已開始使用專門的設備來洗澡了。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曾著有《沐浴經》三卷,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早研究洗澡的專著。從當時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裡。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浴則是洗身子之意。
那麼既然有洗澡的器具,洗澡頻繁嗎?西周時,官員沐浴之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示尊重與忠誠。而到了漢朝,朝廷就專門為官員安排了洗澡的假期,時隔五日一天,這天所有的官員都要回家沐浴,這是官員的洗澡。
早在《周禮》中就有關於洗澡的記載:
「宮人掌王之六寢之脩,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
《禮記》中則表現地更為明了:
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大概意思為,招待客人時,需要3天洗一次頭,5天洗一次澡,這樣才算合理的待遇。
你知道「沐浴洗澡」這四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嗎?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過:
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意思是,沐專指洗頭髮,浴專指洗身體,洗專指洗腳,澡專指洗手。
還有一本叫《沐浴經》的作品,是專門用來研究洗澡的著作,宣傳了洗澡的好處。
在秦漢時期,因為五日一沐浴的習慣,朝廷還會專門給官員們放一天假,讓他們回去洗澡。
看來古人對洗澡這件事比較重視,並不是什麼想像中不愛洗澡的形象。
那他們到底是怎麼洗澡的呢?
最早百姓自然是去河中洗澡。在牛郎織女故事中,七仙女下凡也是去了河中洗澡,只是沒有看管好自己的衣物。
去河中洗澡多危險,萬一遇到野獸或者色狼,也不安全。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也逐漸養成了在家洗澡的習慣。
你一定見過長輩們用淘米水洗碗的場景,
因為淘米水呈鹼性,而動植物的油脂又可以溶解在鹼性物質中。
所以一段時期的古人,用過淘米水來洗頭,來去除頭皮的油脂。
古人還用澡豆、胰子來洗澡。
澡豆
澡豆一般是用豆子粉末添加香料製成,而胰子則是用豬的胰臟配合草木灰加上香料所製成,和如今我們所用的肥皂樣子差不多。
以上是古代老百姓的洗澡方式,下面開始介紹達官貴人們是如何洗澡的。
在秦朝時,秦始皇為了洗澡,在如今陝西臨潼縣驪山建了個「溫泉山莊」,為秦始皇一人享用。
阿房宮大家都聽說過,據史書記載。阿房宮能夠引入渭水、樊水來供宮女們洗浴。
宮女們洗浴後的脂粉水又可以用過河水流出宮中。
《阿房宮賦》中的「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以及「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可以成為當時阿房宮中盛行沐浴的例證。
阿房宮
我們還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人沐浴時喜歡用花瓣灑在木桶裡。
不光如此,達官貴人在洗澡之前,還會將浴室打掃乾淨,焚香之後洗浴。他們洗完澡擦身子會用不同的浴巾擦身子,比如精緻的毛巾擦上半身,粗糙的毛巾擦下半身。
擦完身子後,還要披上專門的布衣,等待身體乾燥,期間還需要喝飲料來補充水分。
這也從側面說明,古人對洗澡這件事很尊重。
而且古人在重大祭祀前,不光要忌葷腥還需要沐浴淨身,以表自己對神靈的敬懼。
其實洗澡在古代還和孝掛鈎,西周的禮節規定:晚輩需要五天用溫水給長輩洗一次澡,三天用溫水給父母洗一次頭。
如果長輩的臉、手、腳髒了,同樣需要及時洗乾淨。
因此稱沐浴在古代是一種禮儀一點也不為過。
到了宋朝,因為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城市中出現了不少公眾澡堂,伴隨澡堂一起而來的還有搓澡師傅。
就連大詩人蘇軾也愛上搓澡,還曾經寫過一首詩來記錄他搓澡的感受:
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蘇軾
直到明清期間,大澡堂的前身「混堂」出現了。雖然在此之前也有洗澡的公共場所,但沒有明清時期這麼遍地開花。
平民百姓洗澡不需要在家燒水那麼麻煩,直接去混堂就可以解決。
總之,如今我們洗澡,相比古人要方便很多,但又似乎缺少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