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1新年初始大批鳥類在義大利北部、美國阿肯色州、瑞典……等諸多地區集體死亡,死亡的斑鳩喙部還帶著奇怪的藍色斑點。國外研究人員認為動物死亡的原因是由於地磁北極正以40KM/年的速度向俄羅斯地區移動導致的,中國專家認為不可能。
1月7日,在義大利北部小城法恩扎,一隻只斑鳩突然從天而降,如同小球一般墜落在街頭。墜地的斑鳩越來越多、密密麻麻,大約有8000隻。它們在落下時已經斷了氣,喙部還帶著奇怪的藍色斑點。
上千隻鳥突然集體墜亡,這在短短的兩周內,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就在2011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時,美國阿肯色州比比鎮就發生了群鳥死亡的事件。當時,大約3000隻紅翼燕八哥突然墜地。3天后,路易斯安那州的500隻飛鳥也發生了墜亡。有人曾猜測,會不會是新年的焰火讓鳥兒們受了驚。
不過很快,相同的一幕就不可思議地在北歐上演。1月5日午夜時分,大量的寒鴉離奇地死在了瑞典的街頭。
大量動物的神秘死亡,接踵而至。谷歌推出一幅動物死亡的地圖。在地圖上,死亡事件的發生地點被用藍色的點標註了出來:美國、巴西、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其中有的國家曾發生過魚類、蟹類大量死亡的事件。
谷歌地圖的藍點從大西洋的西岸,分布到了歐洲大陸、太平洋西岸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足足有28個。神秘死亡儼然一副蔓延全球之勢,讓人觸目驚心。有網友甚至發出了2012到來的驚悚感嘆。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丁長青教授告訴記者,鳥類自殺或集體死亡的事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而且大多發生在候鳥的遷徙期中。
「究竟今年的候鳥死亡數字是否真比往年有比較明顯的提高,還有待進一步的統計研究。具體到我國,我還沒有聽說有異於往年的情況。」丁長青說,關於鳥類集體死亡,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地球的地磁極發生變化。
據了解,這一說法緣起國外的一些研究人員。他們認為,地磁北極正在以每年40千米的速度向俄羅斯地區快速移動。這種運動直接影響了魚類、鳥類等動物的導航系統,使它們對方向感到困惑,因此沒能及時地遷徙越冬。
不過丁長青表示,同樣有研究稱,在實驗室內改變空間中的磁場,並沒有使候鳥發生自殺,所以是否真是由於「地磁極改變」,還需要地磁學家的論證。
「地磁的極點每一天都在移動,每年都在發生變化,但鳥兒並沒有天天發生這樣大規模的集體死亡。因此,地磁的原因是不可能的。」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員杜愛民說。
地球如同條形磁鐵一般,是天然的磁體,有一個巨大的磁場。一些鳥、魚之所以能長距離遷徙、穿過汪洋大海,還可以精確地找到方向,就依靠地磁來導航。
在地表,不同地方的磁場方向和強度都不相同;其中,地磁場方向與地面垂直、磁場強度最大的地方有兩個,被稱為「地磁極」。地磁兩極的位置與地理兩極接近。但是,地球的磁場並非亙古不變;地磁南北極的位置一直隨著磁場的運動不斷變化著,多次發生倒轉、對換位置。
「現在,地磁的北極點就是繞過中國、俄羅斯,向地理的北極點『奔跑』。但地磁的變化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並不是突然發生在某一天。地磁極點的移動,使得地磁軸每年變化的偏角在15分左右,4~5年才變化1度。這麼小角度的變化對於鳥兒的導航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杜愛民說,「靠地磁導航的鳥不少,但這幾種死亡的鳥並不靠地磁導航。」
「八哥、斑鳩、寒鴉等這幾種集體墜亡的鳥都屬於留鳥。它們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區生活。雖然也會短距離地擴散,但擴散距離不過幾十或幾百公裡左右。」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馬志軍同樣認為,鳥群的死亡與地磁關聯不大。
馬志軍告訴記者,地磁的變化並不至於讓鳥兒出現直接死亡這種突發、嚴重的後果。它可能會造成鳥類一些活動規律發生變化,但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候鳥在遷徙中的定向、導航。
鳥類的遷徙集中在春秋兩季。在秋天的遷徙季節,有的鳥兒從7月中下旬就開始「動身」,晚的也在10~11月進行了。但現在已經是1月份了,即便對於候鳥來說,也已經是結束了遷徙,在一個地方固定生活了下來。
「鳥類等動物的大量死亡,肯定是有原因的,不過到現在研究人員都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科學家們也都只能做各種可能性的推測。」馬志軍告訴記者,以鳥類為例,可能使群鳥大批死亡的因素有氣候嚴寒、食物匱乏、中毒或疾病,以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變化。
氣候原因引起的鳥類死亡,每年都會發生。當氣候突然變冷或寒流來襲,它們就可能禁不住嚴寒。尤其是棲息地遭遇冰雪覆蓋的時候,它們沒有辦法尋找到食物。而鳥類可以耐受的低溫,和食物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食物不足,它們的能量就會消耗過大,不僅會因此被餓死,還會因為難以抵抗嚴寒而被凍死,或導致抵抗力下降,而受到病毒、細菌的侵襲。
對各國發生的鳥群死亡,有猜測認為,鳥兒們在墜落前曾被捲入高空風暴中,可能是冷空氣導致了它們喪生。英國、美國出現的上萬隻死蟹、死魚也被初步認定為體溫過低。有環境專家把死因歸結於寒冷的天氣。
丁長青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冬季極寒等現象,一些觀點認為由於秋季天氣溫暖,有些候鳥並不急於飛往南方,有的甚至決定在當地過冬。但之後,天氣突然變冷,候鳥這才選擇大批遷徙,在匆忙中,容易發生集體的精神絕望或精神病變,而選擇自殺。
「我們野外調查的時候,在氣溫寒冷的冬天,也會時常看到被凍死的鳥。但像近期這種大規模的集體死亡,還比較少見。」馬志軍說,很多鳥類出現大面積死亡時,受到病毒侵襲比較明顯。在我國的青海湖,禽流感就曾造成了在那裡繁殖的斑頭雁大量死亡。
在義大利的斑鳩墜亡之後,研究人員就從它們喙部的藍色斑點判斷,那可能是中毒或缺氧跡象。
馬志軍告訴記者,以現在的科技手段,要檢查一個病毒已經變得比較容易了,如果要確定是哪一種的高致病性病菌所引起的發病時間,一周左右就可以給出很確定的結果。不過到現在,一直沒有聽到有關疾病的分析結果。
「導致鳥類死亡的另一個可能的因素,就是人類的活動造成了環境的變化。」馬志軍說,「這種情形很多。比如,人們把某一片樹林砍伐了,鳥兒找不到了它的棲息地、食物也變得匱乏,最終造成了大批的死亡。另一個比較直接地人為因素就是汙染。」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人將對鳥類、魚類死亡原因的猜測指向了墨西哥灣的石油洩漏事件。
「目前為止,不光是鳥類,其他生物的死亡原因,科學上仍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丁長青說,各種生物死亡有沒有關聯性還有待證實。但可以確定的是,社會上流傳的2012前兆等說法顯然沒有根據。
馬志軍告訴記者,全球生活著大約100多億隻鳥。它們每年會繁殖幾十億隻,但在數量上一直保持著平衡。這意味著每年會有幾十億隻鳥死去。可見,鳥類的死亡並不少見。只是太多的死亡事件「躲」過了人類的眼睛。
自然界有很多的「清道夫」,比如天敵、食腐的動物、微生物等,鳥類一旦死亡就被它們立即處理了。「有一些鳥在遷徙過程中,一次要飛越幾千公裡甚至上萬公裡;它們在跨越大洋、大海的時候,如果遇到惡劣的天氣,就可能上幾萬隻鳥掉入大洋中,只不過我們發現不了。」馬志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