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其實一直在跳動,雖然我們根本察覺不到,但「眼動」的作用非常關鍵 :眼睛一旦停止跳動,我們將看不到靜止的物體。而且,眼動還會洩露潛意識,因為它的方向總是朝著我們最關心的東西!
當你注視一個物體時,雙眼並不是完全靜止的,而是一直在微微跳動,這種令人察覺不到的跳動是視覺的基礎。
注視眼動究竟有何作用?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幅度最大的注視眼動又被稱作「微眼跳」,是科學家的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結果證明,當一個人盯著某處看時,要依靠微眼跳來產生視覺感知,而且眼動得越快,幅度越大,視覺效果就越好。
微眼跳還能揭示出一個人的下意識想法。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眼跳具有方向性,會偏向真正吸引你的物體,即便此刻你盯著的是另一個方向。
100 多年前,科學家們就發現了「眼睛會不停地動」的秘密。1860 年,德國物理學家、醫生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茨指出,讓一個人的雙眼保持靜止是非常困難的,他還認為「跳動著的注視」能防止視網膜疲勞。
人的眼睛為什麼要不停地動?從動物身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由於及時察覺環境變化有利於生存,動物的神經系統進化出了監測環境變化的能力。視野裡出現某種運動變化,往往意味著捕食者正在靠近,或獵物正在逃離,這些變化促使視覺細胞以電脈衝的形式及時作出反應。而不動的物體通常不構成威脅,動物的大腦和視覺系統也就沒有進化出相應的監測機制。青蛙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一隻蒼蠅停在牆壁上,青蛙是看不見的,而一旦蒼蠅飛起來,它立即就能發現,並用舌頭抓住它。
馮赫爾姆霍茨猜想,青蛙看不到靜止的物體,是因為靜止的物體不能刺激神經, 導致了神經適應——視覺神經細胞逐漸降低電脈衝輸出量,直至停止反應。神經適應可以節省能量,但限制了感知能力。雖然人類也有這樣的神經適應過程,但和青蛙不同,我們能清楚地看見靜止物體。奧妙就在於,人的眼睛能自己製造運動。注視眼動使整個視覺景象相對視網膜移動,以此刺激視覺細胞,使它始終處於興奮狀態,防止神經適應。這樣一來,靜止物體就不會從視野中消失了。
相反,注視眼動減弱,視野中的影像就會慢慢消失。早在 1804 年,瑞士哲學家伊格 納 茨·保 羅·維 塔 爾·特 羅 克 勒就報告說,有意識地專注於某一事物,視野周邊的靜止圖像會逐漸消失。其實,這種現象每天都在發生,專注於某一事物會使注視眼動的頻率或幅度暫時降低,注視焦點之外的事物的視覺效果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眼運動的頻率和幅度稍有下降,我們的視覺能力就會被削弱。但是,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因為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上,看不見的東西自然無法引起注意。